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不同的,是人人都有些烦躁,轻易便可看出心里不安。(。)
第三二一回 走为上()
众女眷几乎是踩着时辰过来问安的。
见众人脸上皆有倦色,显然是整日提心吊胆、坐卧不宁,阳筠也不愿再多敷衍,由着她们问了安,照旧问了下各宫的事,并说了今年八月十五只拜月,并不会大肆宴饮。
“宫里也不预备排筵席,东宫也要随着例,并不单委屈你们。只是太子殿下体恤你们整日烦闷,又怕你们佳节思亲,便只在后花园里摆上香案、烛火,大家凑在一处用些饼食,赏赏月,也就罢了。”
阳筠话音一落,众人立即附和。
中秋宫宴本就与她们无甚关系,东宫里头往年都没有太子相陪,月饼又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过这个节也实在是无趣。且今年更不比往常,外头正打着仗,便是再不懂事的也无心过节了。
即便不忧国忧民忧天下,总要替自己的安危发愁罢?
阳筠心知没人有心思过节,却怕人心不稳,这紧要关头生出什么祸患来,因此才特意商量了武承肃,说好歹在宫里摆两张桌子,叫了众人一同吃月饼。武承肃谢阳筠有心,让她随意操办就是,说完还不忘微微一笑。
那笑容落在阳筠眼里,却是那般凄苦。
“如今计划得好,保不齐中秋就有雨,桌子也就摆不成了。”阳筠故意笑道,盼武承肃能略宽心。
武承肃闻言又是淡淡一笑,半晌后才幽幽叹道:
“果真如此,还是万里晴空得好。”
阳筠便不再说话,只因武承肃许了,她便将此事安排下去,又在今日与众人说明,也安安东宫的心。待说完了这桩,阳筠又说了几句话,便打发众人散了。
一众女眷均恭敬告退,只有段良媛深深望了阳筠一眼。
外头的情形她俩十分清楚,朝上吵得如何厉害,也都是段良媛打听了之后告诉阳筠的,若说旁人都还只是猜测,她俩的担忧却显得有凭有据,且十分合理了。
阳筠也往段良媛那里看了看,接着无奈一笑,扫了一眼正躬身退去的众人。
这一屋子环肥燕瘦,都是极娇贵的人儿,也不知他日兵临城下时会闹个什么模样,待东宫被攻破时要如何灰头土脸,他日又将何去何从。
许多时候,竟然只有危急在眼前时才看得出一个人的秉性。
待众女眷散了之后,阳筠独自坐在内室床边,静静地做起了针线来。
那是她给武承肃绣的一方帕子,前两年就在绣了,可总是绣不好,前后撕了三四块,总算留下了手中这一张来。虽然针脚还是歪歪扭扭,倒也算看得过眼了。
正埋头绣着花蕊,坠儿忽然进来报说姚良媛来了。
才刚散了不到一刻,怎么就折回来了?
阳筠不觉出神,竟不妨扎了手。鲜红的血滴在帕子上,将原本嫩红的花瓣染得变了色。
“娘娘小心!”珠儿眼尖,转身就要取药。
“不妨事,哪用这般麻烦。”阳筠说着,将被刺破的手指噙在口中,稍后用另一方帕子擦了干净,一边还不忘让人唤姚良媛进来。
也难怪她这般出神。姚良媛先时常常往八凤殿来,偏周纪死后不久她便极少了。之后魏国起兵,诸国追随,除了每日问安之时见得着,八凤殿里更是再难见姚良媛身影。
岂料今日她却忽然又来。
想起自己曾经的种种揣测,阳筠自然要失神,针扎了手也是十分自然之事。
姚良媛这回并没带儿子过来,只是言语之间时常提及琰哥儿,竟自卖自夸一般,说琰哥儿如何孝顺懂事,如何乖巧听话。
也不知是不是自己多心,阳筠总觉得姚良媛言语间有不舍之意。
“既这般乖巧,今日怎么不带来?”阳筠一脸亲切笑意,留心试探道,“瑄哥儿这几日正淘气了,有兄长陪着,教导他一番,想也是不错的,总比一个人淘气要强。”
“世子是机灵,聪敏过人罢了,未必就是淘气。”
姚良媛笑着奉承了半天,接着便不出阳筠所料,她果然又讲回自己的儿子琰哥儿身上。
阳筠不动声色地听着,由着姚良媛东一句、西一句地夸,偶尔附和着说上两句,都是些不要紧的话。她不催姚良媛回去,姚良媛竟也不说走,足呆了大半个时辰才告退。
待人走后,阳筠越想越觉得古怪,细想姚良媛前后行止,似乎与魏国大事有密切关联,然而真要让她猜姚良媛要做什么,阳筠却又想不明白。
然而翌日阳筠便懂了。
她尚未睡醒,便被钏儿轻声唤起。眼瞧着外头天还未亮,昨夜又是坠儿侍寝,如今钏儿却在门外急急低声唤她,阳筠自然立即起身相问。
因要备着早膳,钏儿起得较旁人早些,加之往来膳房,她的消息也最灵通。
听见阳筠传唤,钏儿推门就往里走。见钏儿皱着眉头,一脸慌乱,阳筠便猜不是好事。
她首先想到的竟然就是兵临城下。不过一闪念,阳筠也知不太可能,怎么说外头也有那么些将士浴血奋战,且就算燕军个个不战而降,魏军行至临水也要一月时候。
既不是这般要紧的大事,可是东宫又出了什么乱子?阳筠不愿再猜,直接问钏儿何事惊慌。
钏儿片刻也不耽搁,低声将听来的消息告诉阳筠。
“镇远将军叛了。”
只这一句,便如晴天霹雳一般。
姚石良并其几子都在各地驻兵,不过一夜之间便尽数叛变,降了魏国去了。而姚家的女眷除了姚妻朱氏并姚良媛外,早就以“留后”为名暗地里请旨随征,自然一齐反出燕国。朱氏只带了几个仆从,携细软一路往西投奔而去。
为杀鸡儆猴,武岳命燕军于途中将其截杀。武承肃听到此事便立即起身进宫,只是彼时武岳圣旨已下,根本来不及拦阻,不过一个时辰的工夫,便有人来报说朱氏已被砍杀。
武承肃顿感无力:如此一来,民心怕要彻底倒了。
阳筠也是如此想,只怕官民皆是如此,从此就要彻底偏向了魏国了。
才刚有些喟叹,阳筠猛地察觉不妥——朱氏独自在都中,如何知道这一夜举家归降之事?想那姚良媛也分明早知此事,更有意将琰哥儿托付给她,因此才会时常来八凤殿说闲话。
阳筠不敢耽搁,忙让人去丽正殿。
***今天没有了,下次更新在本周五***(。)
第三二二回 丽正殿()
姚氏叛逃分明是一早就计划好了的,姚良媛又是送宝甲匕首给阳筱,又是多次带着儿子往来八凤殿,显然也是早预备着有这天,只不知朱氏被杀是否在他们意料之内。
想起朱氏被杀,阳筠才猛然觉出不对来,她立即让人唤醒春桃,命坠儿与春桃带几个得力的内侍、力士一同往丽正殿去。
坠儿值夜,自然听见钏儿一早来说的那些话,春桃却有些摸不清头脑。然见阳筠一脸焦急,春桃也不敢多问,挨到出了门才跟坠儿打听。
听阳筠唤春桃时,坠儿已明白阳筠之意。
东宫的几个孩子常来八凤殿,多半都是由春桃带着玩,几个孩子也都爱同春桃一起,因此自己此去只为办事,由春桃去哄了琰哥儿最合适不过。
见春桃小心翼翼打听,坠儿心中轻叹了口气,将方才钏儿的话大致说了一遍。
春桃闻言琢磨了片刻,忽地恍然道:
“娘娘莫不是担心丽正殿那位也出了事?”
坠儿摇头道:
“恐怕不是担心,而是确信要出事。那姚良媛从前一月倒有半月往咱们那去,又不见她说些要紧的话,你以为是为何?”
春桃略一思忖即明白过来,心中也是大惊,忙不再多话,只跟着坠儿一同快步走去。
八凤殿里,阳筠心绪难平。
只怕朱氏之死也在那位镇远将军的计划之中罢?
姚氏叛逃的消息是先进了皇宫,后辗转才递到东宫的,照这般看来,武岳身边定还有靠不住的人,否则几位姚将军夜里叛降,都中本不会立即有人知晓——便是三百里加急也要隔两日才知。
如今偏这么巧,教武岳及时得知了姚门降魏、朱氏潜逃的消息。
而武岳性情本就暴躁,近来又病得迷迷糊糊,盛怒之下自然就要犯错。想着杀鸡儆猴,不教旁人也学他们反叛,武岳势必会立即命官兵追捕截杀朱氏。
果然朱氏就死了。
如此看来,周道昭还真是老谋深算,早张好了网,只等雀儿入彀。
姚良媛定是没了的,阳筠与她倒无甚交情,只是觉得琰哥儿可怜。也不知这武氏是怎么了,武岳只得一子,武承肃子孙虽还算多,生母却接连死了几个。
当真是气数将尽,一切便都不能顺遂么?
想到自己也生了个儿子,阳筠不愿再深想下去,她起身去了书房,又静静抄着经书,等坠儿两个回来。
坠儿一行很快便到了丽正殿外。
丽正殿的宫人大多还未醒,只有几个早起烧水、安排膳食的起来了,并各门上值夜的力士们还精神着,并无异样。
见八凤殿来人,众宫人十分惊讶,却又怕耽搁了太子妃要事,并不敢加以拦阻,甚至多问一句也不敢。
坠儿唤过掌事一问,果然便说姚良媛昨夜独宿。
“娘娘只说头疼心烦,叫人好生照看公子,自己沐浴更衣后便睡下了。”掌事侍女道,“约莫三更时分,娘娘还教人换过热茶,却也没留人在屋内服侍。”
听说沐浴过,坠儿等人心中更觉不妙。
坠儿命那掌事去叫门,却不说明是何事。
那掌事虽怕吵了姚良媛,却更惧怕八凤殿的人,不得已挨到门前——谁不知道如今东宫是太子妃做主?八凤殿要找人,怕是连崇仁殿也敢夜闯罢!
掌事到了内室门上轻唤,奈何叫了半晌也没人理。
坠儿不敢再耽搁,得知春桃那边已经哄了琰哥儿出去,便吩咐力士砸门。
丽正殿众人瞠目相对,虽不知是何事,竟都隐隐觉得不安,纷纷惶恐起来,以为姚良媛也犯了事,愈发不敢拦着坠儿几个了。
内室门较轻,不过几下便砸开了。待进门看时,果然便见姚良媛倒在那里。衣裳倒是新换的,只是教血染黑了大半,满地也都是半干的血迹,而胸口处赫然插着一柄匕首。
丽正殿的宫人登时便傻了眼,几个侍女立即大哭起来。
哭声震耳,坠儿暗自庆幸春桃跟来,先将琰哥儿哄出丽正殿,并不会教这声音惊吓着。
先前的侍女只顾着哭,并没细想其中种种异样,待合宫都出来哭时,才有人隐约觉得不妥:八凤殿如何得知姚良媛已死,还特意派了人来?
因不知道宫外的消息,这些人多半都想偏了,以为阳筠害了姚良媛,又特意遣人过来,欲以此去八凤殿的嫌疑。
更有人想到宫里有儿子的先后全都死了,竟觉得几人均是阳筠害的,为的是教几个公子失恃,从此由着她摆弄。而与之交好的段良媛,便是教坏孩子的帮凶。
看见众人或愤然或不解的神色,坠儿也将他们的心思猜到了两分。
她虽替阳筠委屈,却不屑于和这些人分辨。且姚氏叛变事大,恐怕阳筠宁可让人胡乱猜测,也不会立即将这话宣扬出去,乱了东宫的人心。
这会子娘娘或许早回过神来,着人去膳房吩咐封口了吧?
待此间事安排妥当,坠儿将带来的几个内侍、力士留下,才转身出去寻春桃。听说春桃将琰哥儿一路哄去了八凤殿,坠儿也急忙往回走。
琰哥儿能说能跑,也已开始识字了,坠儿回去时,阳筠正在书房里看着他写字。
阳筠只抬头看了看坠儿脸色,便知自己所料不差,她不立即问坠儿的话,而是继续认真看琰哥儿习字。
瑄哥儿也早醒了,由乳母抱着坐在一旁,静静地看母亲与兄长写字,虽然眼神难掩兴奋,却仍乖乖地不出声。
坠儿心里忽然有些不忍。
几个公子里头,瑄哥儿尚幼,虽看得出懂事,却是十足的稚子心性;瓀哥儿从前有些任性,如今由段良媛教导,倒也好了不少;璟哥儿出身最差,又被生母带着多年,竟有些小家子气,现今虽改了些,总还是不足。
独琰哥儿是最好的一个。
姚良媛倒也不是自夸,琰哥儿确实孝顺。他年纪虽小,却是极懂事、极上进的一个,读书、背诗样样都好,写字也像模像样,虽未必知晓深意,却早将论语也记了个清清楚楚。
这样好的孩子,怪到昨日姚良媛来时,话里话外有万般不舍呢!
坠儿想起琰哥儿的遭遇,不免悄悄叹了口气。(。)
第三二三回 瞻君子()
待又写了一节学而,阳筠便教收笔。
“琰哥儿来说,方才写的是什么?”
“论语,有子的话。”琰哥儿乖巧道。
“有子说了什么了?”阳筠又问。
“有子说,要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琰哥儿声音柔柔的,似乎有些惧怕。
琰哥儿随姚良媛来八凤殿多次,知道阳筠是东宫的主人,而瑄哥儿虽小,却是东宫世子,自己对他们须得十分尊敬才是。
今日忽然便被抱了过来,母亲却不在身边,琰哥儿难免要怕。
然而阳筠态度十分温和,瑄哥儿也明显亲近他,琰哥儿虽十分拘束,倒也不至于缩手缩脚,不过言行均有些谨慎罢了。
“琰哥儿是这宫里最大的公子,便是兄长了,对不对?”阳筠微笑道。
武存琰才想点头,忽然觉得不对,便摇了摇头,却不肯主动开口说话。
“琰哥儿觉得不对么?”阳筠又笑着问。
武存琰犹豫了半晌,好歹鼓足了勇气,正色道:
“母亲说过,‘三纲五常’,先重君臣,孝悌次之。儿臣是最年长的,但瑄弟弟才是最大的,儿臣不能乱了规矩。”
这话说得老成且熟练,阳筠并不需要多想,便猜到是姚良媛反复教导过的。
看来姚良媛还真是早做足了打算。
只是她并未以身作则,虽教导儿子先忠后孝,自己却为了一片孝心抛下儿子,于国于君不忠,更将那些道理尽数抛诸脑后。也不知她决心求死,究竟是为了儿子的前程,还是为了不累家人。
又或者是忠孝不能两全罢?
如今打起仗来,怕有不知道多少人于忠孝上不能两全的。旁人不说,单说阳楌帅高阳归顺之举,就显得十分无奈,其中经历了多少心思折磨,实在不是常人可料的。
阳筠于心内感慨一番,待回过神来时才发现琰哥儿竟小心打量着她。
这是察言观色,怕说错了话惹她生气么?
阳筠不知是该心疼,还是该好笑。她轻轻摇头,十分认真对武存琰道:
“正人君子,行事作风都要端正大方,要恭谨守礼。你要看人便认真看了,切不可小心打量,更不可用余光去瞧——你若用斜眼瞧人,人家心里便不敬你。咱们琰哥儿是好好的公子,莫要教这些坏了名声。”
琰哥儿见阳筠忽然严肃起来,不由得怔在那里,许久也不敢说一个字。
阳筠见状又是叹气,方才的话确实复杂了些,难怪琰哥儿不懂。她略想了想,携了琰哥儿的手,略柔和了声音又道:
“琰哥儿方才的话不错,为人当有忠义之心,只是手足间更要互相帮助。而身为兄长,也有兄长的责任。弟弟做错事了,做兄长的应该规劝,而不是谨守君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