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而言之,不能跟着石勒送死。
然后城门便被聚集的百姓打开了。
原本石勒见势不妙,又要走,这次他甚至就连自己的亲兵都不想要了,对于他来说,活下去就有机会,就有希望,他一点都不想把小命交代在这里。
谁知道,同族的亲兵,原本对他忠心耿耿的人,会在最后关头,为了活命,将他的项上人头作为了投诚的晋身礼物。
至此,雍州全境已经全线攻下。
随后,周国相关的官员,驻军也都开始接手雍州。
而接手此州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治理黄河水患,这是一项十分消耗钱财的攻城,不过游鸿吟的要求就是花费再多也都可以,要求就是一步到位,不要每年都会出现什么水患决堤之类的天灾。
应该说,幸好游鸿吟手中有水泥这项大杀器,沙土、石头和水泥等物的结合,将人力成本降低很多,也节省了很多钱粮,效果要比原本的泥土砂石修建堤坝要好上很多。
其实黄河水浑浊的原因,也有一部分是上游的雍州被草原诸部占领,他们这些部落并不喜欢按照当地规矩进行耕种,他们更喜欢放牧,大量牛羊马吃掉了地面植被,而无数森林树木被砍伐用来燃烧或者是作为修建城池和建造守城器械的材料等等,这才导致了黄河水开始有了向后世发展的趋势,变得有些浑浊。
等陈凤仪将羌族杨氏赶回了草原,将卢水胡之人彻底驱逐回凉州,秦州便也拿了下来,一人克两州,这份功劳让陈凤仪这位少年将军彻底名扬天下。
而此时雨季也结束了,大水慢慢的退去,被雨水沤死的庄稼开始进行补种,一切似乎都开始步入平静。
周国的朝政班子一直都是高效率运转,人才需求量可谓是突然猛增,好在游鸿吟一向都有先见之明,刚开始就让最看重的大弟子负责建立学院,如今的青州学院已经正式改名为大周皇家书院,在每一州都设立了分院,不过为了纪念,总院并不是放在洛阳,而是在青州。
书院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为朝廷不断的输送大量人才,至少干实事的低级官吏不再缺少,他们当中部分是寒族出身,却有了属于自己的机会,如果时势力足够,将来他们将有机会正式进入大周的权利中心。
而书院中特别优秀的学员,却不出所料,大多数都是士族出身,这是社会现状,就算是游鸿吟也无法改变,唯有让时间去慢慢梳理这其中的矛盾,达到某种平衡。
所以游鸿吟也并不在乎这些人的出身,一律公平对待。
其实特别优秀的学员中,也有寒门之人,但是游鸿吟经过观察,反而觉得这些人并不适合登上高位,也让游鸿吟非常头痛。
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快游鸿吟就将制定法典之事搬上了议事流程。世家之人不满于游鸿吟的‘唯才是举’,那么将‘德’归于法,定下详细法典之后,再将政绩之才、品性行为等仔细定于考核之中,作为官员升降的评判标准之一。
这种方法出了之后,世家之人再无话可言,倒是有人想要说太过严苛,对于官员并不公平之类的,但是最后在游鸿吟和朝中重臣的辩驳只下败下阵来。
实际上,大周法典并不严苛,官员的待遇也十分优渥,游鸿吟虽然不相信‘高薪养廉’这种东西,却明白,朝廷小气了,贪腐之事会更厉害。
这也不怪游鸿吟在大周尚未完全安稳的时候就做这些事情,有些事情刚开始定下来了,之后形成惯例就好了,想要真正平定天下之后在做这些,或者是留给下一任皇帝去做之类的,都会非常累。所以游鸿吟就干脆一步到位了。
大周在一片繁忙之中,变得更加繁荣,就连刚刚接手的雍州秦州都渐渐焕发出不同的活力,普通百姓能感觉到的,他们是不太懂政治,也不懂权利斗争,但是他们明白,什么日子是好,什么日子是差。
在北地越发和谐的当下,原本应该在水涝结束之后,就重整旗鼓进行北伐的晋朝,却再无举动了。
最后是鸿雁最先传来情报。
第221章 名士风流(四十八)()
安宁二年夏末。
整个大周都紧张了起来。
疫病;这是个十分可怕的事物;如今的医术并不是十分发达;并且真正的医术这种东西即便上都是为了贵族的服务的;数量并不多;知识垄断就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各种技艺;各种技术,各种传承;都因为敝帚自珍而断绝了。
这也是世家所带来的不好的风气之一。
这次南方发生疫病;并且是大规模疫病;让北方的人无法幸灾乐祸,若是疫病不遏止的话;穿到北方来也是迟早的事情。
游鸿吟立即启动了医疗署一级紧急启动方案。
医疗署是当年葛洪被他连哄带骗带回青州后,就帮他开始拉框架建立的,不过葛洪志不在此;所以匆匆拉了个框架,帮他紧急培训了一批医术粗浅、主要擅长治疗外伤的军医后,就基本上不太过问。
后来接受医疗署的人;是游鸿吟占据翼州之后,发现了两位山野老医。
这两位老医曾经是军户出身,的确是晋朝的军中军医,最擅长的是外科治疗;但是后来离开了军队;便开始自学其他医术;因为本身资源有限,一生所学并不比葛洪出色,但是他们治病救人的本身愿望却很强烈,无论是责任心还是经验,都有其他人可以借鉴的地方,所以游鸿吟便请他们作为医疗署的署官,帮助晚善医疗署。
而两位老医比游鸿吟更为了解该如何找到那些不知是为贵族看病的民间医者,渐渐地,在两位老医的帮助下,医疗署真正建立了起来。
葛洪虽然不愿意将自己彻底捆绑在医术上,但是并不代表他是个没有医者仁心的人。恰恰相反,葛洪很有济世救人之心,不过他只是觉得医道乃小道而已。
可是他十分乐意,将自身所学传承下去。
葛洪年少之时虽然出身士族,但是因为贫困求学之路甚是艰难,可是他依旧博闻强识,学富五车。他所读之书,都是自己通过各种方法抄录、背诵而来,这之间受的苦楚,费的心思,如今回想起来都觉得辛苦。所以他主公徒弟中,他最为欣赏霍青峻,只因为他念到寒门之人的苦楚,建立了可供贫寒士子学习的图书集馆。
因此,葛洪在忙碌之余,经常抽空给医疗署的医者和护工们上课,就算后来调离了青州,他便将自己的行医感悟写出来,算作医疗署的教材。
有游鸿吟这位开挂,加上多年来鸿雁一直坚持搜集各方情报,这些情报当中,包括了各种书籍,其中就有些记载了医者心得帛书竹简,同时有几位医疗署中的优秀医者在数年间,随着鸿雁踏遍各地,跋山涉水,记录下来了百草集,绘制各方草药,搜集各处药方,同时实践和磨炼自身医术等等多方努力,如今周国的医疗署实力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游鸿吟的命令,医疗署很快就运作开来。
首先是出入边境的限制问题。
周国的商业流通性很高,所以每天都有无数的商队南来北往,或是从南方贩卖货品至北方,或是从北方流通货物到南方,为了避免南境的疫病蔓延到北方,首先便是对于进出人员的检查。
倒不是彻底不许商旅之人来往,而是需要有一个‘观察期’,等确认身上没有携带疫病,便可照常进入。虽然那些商旅偶有抱怨,但是却都能够体谅。若是身价稍微丰厚些的北方商人,此刻便不会冒险去南方,只有那些原本是在南方的商客,此刻多是往北境跑了。
控制了人口流动,然后就是各处预防措施实行了。
其实这项工作医疗署一直都在做,不过可能是因为观念的问题,平日里并不是如何重视。如今发生了疫病,才彻底按照紧急预备方案执行。
先是宣传不得饮用生水,随后一些饭后吸收等等卫生常识也都一一传授给了所有人。这时候,青州常年推行扫盲活动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青州的百姓因为生活富足,又大多数都识点字,所谓仓廪足而知礼节,他们很快就将这些举动当做‘礼仪’而执行下去,凡是要点脸面的人家都是这么做的。
此时的人喝生水,主要是因为烧水需要耗费柴薪,城池中的柴薪比较贵,许多人家都不舍得用,村落小镇中的柴薪倒是取用,却很花时间,如果家中稻草、秸秆等存下的柴火烧完了,那么就要花费劳力去砍柴了,农户人家一年忙到头,哪里来的那么多时间。
可是这种情况自青州所产的蜂窝煤问世后就被解决了。
这种煤自然比不上木炭好用,但是却比木炭要便宜许多,普通的农户人家都能用得起,平日里用煮饭剩下的碳火烧水就好,夏日烧上一壶放着冷不费事,冬日还能一直靠着余烬保温保上一段时间,喝热水可不比生水舒服的多。
而除了青州外,其他几个州医疗署的工作成效就出现了比较显着的不同。随着周国掌握时间的长短而有了不一样的困难。
特别是刚入手的秦州、雍州,此间人尚未受到教化,可谓是全然随了草原诸部的习俗,常年不洗澡,喜欢用手抓取食物,吃饭前还不喜欢洗手。烧开水?哪里有井水喝的痛快!
其实这也有当地比较缺水的地理环境有关,虽然地处黄河之畔,但是风沙过度,淡水资源稀少,此间百姓最常用的饮用水是来自于水井。
这次治理黄河之际,游鸿吟便有意想在这两州修建大型水利工程,至少,让这两州在干旱年份里,吃用水不会缺。
但是这些东西都还是刚刚起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可不是在青州修建水库。
不过医疗署好歹也是代表了如今的周国官方,在周国境内大多数地方推行预防疫病方案的行动还是十分顺利的。
除了让百姓平日里注意预防外,医疗署开始了使用生石灰灭蚊、清理水源、洒扫街道、处理战场残留物等等各种工作,也鼓励百姓进行田间灭鼠、灭虫包等等。
晋朝疫病病情继续扩大,鸿雁的人有一大部分已经撤回来了,对于游鸿吟来说,鸿雁的人都不不是真正承担谍报的人员,他们更类似于风俗观赏使,承担的是各种搜集工作,是鹤鸣谍报工作的补充者。所以,游鸿吟为了避免鹤鸣人员损失,还是将大多数人员撤回了。这个工作并不困难,因为这些人的身份大多数都是些游侠儿、商客之类的,原本就是行踪不定的人员,一直都是四处游走,等疫病过去,再重新布置下去同样也行。
而鸿雁人员撤回周国,同时也带来了晋朝最真实的国情情况,说不定,比那些个晋朝官员更清楚。
这次疫病爆发的十分突然,具体的原因已经无法去考究了,晋国甚至有不少官员都染上了疫病,尽管他们这些贵族都是有自己熟识的医生的,但是技术高超的医生本就不多,还大多数被皇室和顶级世家给绊住了脚步,而平日里那些世家之人一直都觉得,医道乃贱业,等到自己需要求人救命的时候,就知道什么叫做一医难求了。
至于普通民众,除了听从一些巫医的各种迷信活动,便只剩下的等死了,或者是运气好,乡中出了一位医术交好的医者,人家也有医德,愿意救助疫病,那还好点。可随即,趁火打劫的商人提高了药材的价格,就算是有心救人的医者,面对没有药材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即便是王导这样的天之骄子,无论是经验还是智计,或者眼光等等都冠绝天下的世家家主,面对着这种情况,也变得束手无策。
他能做的,只有下令按照惯例处理。在这种没有多少办法对付疫病的时候,所谓的惯例处理,不过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将病患关在一处等死而已,为了防止疫病蔓延,烧毁一村的情况也是不罕见的。
南方人口密集,再加上前几年北方大迁徙,无数北方人口流入了南方,更是让南方的人数繁盛起来。
而这种地方疫病传播起来太快了,死亡人数也节节攀升,真的统计出来,将会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目。
司马睿十分气愤。
无论是天下大涝,还是南方大疫,这种东西都是属于‘君王失道’降下的示警和惩罚,原本天下大涝的事情司马睿已经准备好了将所有过错都推到乱臣郭溪身上去,结果自己这边传诵天下的缴文还没发出去,自己治下就出现了疫病,反而是那郭溪治理的北方并没有任何问题。
先前就有市井流言传他司马睿得位不正,身世之事被传的有鼻子有眼,太后因为这件事情已经气病了数回,恨不得父王重生在世,能替自己母子两人做个见证。
如今疫病横行,让他更是有口难言,但是天灾是他的错吗?
自然不是。
难道还要他这个君主下罪己诏不成。
非朕之罪焉能认!
比起晋朝颇有一丝听天由命意味的做法,周国这里要积极得多。
不过,有些东西并不以任何原因而转移,即使进出管理严格,大规模派发避疫药物,但是与晋朝边境接壤最多的兖州还是开始出现疫病了。
很快,即便是有医疗署各种防治措施,又有周国大力治疗各方病患,疫病还是朝着司州蔓延开来了。
好在因为天气缘故,渐渐进入了冬季,周国只有兖州和司州两州出现了疫症感染。
而司州部分地区出现疫病,却差点闹起大乱!
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有一些是从三十年前那场前所未有的瘟疫中存活下来的,而如今那些杀人不见血的恶魔又再度降临,让他们这些幸存者都回想起了那时候的恐怖。
十室九空,家家户户披麻戴孝,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三十年前的可怕情景似乎又开始重新回到了眼前。
游鸿吟虽然无法亲自前往疫地调查具体情况,但是医疗署送来的病例研究都会经过他的手。
此次疫病是最为常见的‘伤寒’。
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而这次发于夏末,水灾之后,正是湿温。
湿温是因湿热疫疠之邪,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而成。以持续发热,脘痞腹胀,苔腻脉缓,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倍,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疫病类疾病。
但是随着环境和接触的人群不同,病患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并不相同。
有的地方,环境干净,众人身体较好,可能只是几个人发热,并不会造成爆发式流行。但是如果和带有病源头的疫水接触、或者是环境不太好蚊虫较多,那么演变成疟疾瘟疫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么大规模的疫病爆发,必然不可能只是一种情况,游鸿吟思考再三,写了几道记忆中的药方。他并不知道这种药方对于疫病有没有用,这些方子大多数都是来自异界和后世,他如今无法接触病患,也只能凭着猜想来判断哪些药方是可以一试的。
好在此时药材虽然储存量不够,但是山间资源丰富,发动治下百姓秋收后集体入山采药还是可以弥补缺口的,因为大量扫盲运动,让百姓能识字,自然也能看懂那些带着插图的药材采集炮制方法,让他们多一种收入来源开心还来不及,并不会不愿意。
而那些北地不产的药材,则会从晋朝进口,虽然晋朝的朝廷不许,可是走私这种东西,到什么时候都没办法阻止。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