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十分不好了,还要带累你姐姐,明白不明白?”
曼春“嗯”了一声,看着王氏上了轿子先行,方才松了口气。
她不是太太的亲生女儿,太太也容不下她,现在这样只不过是太太对老爷的暂时妥协,每每看着太太,想起重生前那些年经历过的,曼春就觉得虽然她回到了十岁,却再也找不回十岁该有的纯然烂漫。
自从半月前接到李家的诗会请帖,家里上上下下就开始忙碌起来,虽然太太没有提及,但是曼春知道,姐姐唐曼宁今年十二岁了,这一两年该开始寻亲事了,今天全泉州城有身份的太太姑娘们都来了,不管唐家以后会不会在南州找女婿,今天的诗会对唐家、对姐姐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样的,对她也很重要。
下了轿子,待客的厅堂近在眼前,里面热热闹闹的,不时传出一阵笑声。
曼春想起唐曼宁在家嘱咐她的,“大姑母是祖父原配临安公主的女儿,从小被接进宫里抚养,虽然和父亲同岁,却几乎没多少来往,咱们见了她要恭敬些,她和二姑母三姑母的性子不一样,然而也不必太过拘泥,按说先论君臣,自是要行大礼,可大姑母最喜热闹,若是太拘泥于礼节,未免显得无趣,失了诗会的本意。”
曼春若有所悟。
进到招待客人的厅堂,一阵混着脂粉甜腻浓香的热气扑面而来,曼春勉强忍住掩鼻的冲动,这里或站或坐了三四十人,老老少少都已婚妇人,而两旁小花厅则多是各家带来的姑娘和年轻妇人。
中间主人座上的中年美妇正和身旁的人说着什么,看见王氏进来了,当即笑着朝她招手。
“县主万福金安!”王氏赶紧上前行礼,唐曼宁和曼春也跟着赶紧行礼。
盛宁县主示意伺候的人去扶住王氏,美眸凤目未语先笑,“快免礼!曼宁和曼春也来了?快过来让我瞧瞧!”
两人就照着在家学的规矩,端庄地起身抬头,走到盛宁县主跟前。
盛宁县主打量了一番,笑着赏了姐妹两个一人一串珍珠手链、一盒宫花做见面礼,又叫来一个六七岁模样的女童,女童白白净净的苹果脸,一双杏核眼,眼珠儿却是深棕色的,眉间一点胭脂,大红缂丝的袄裤喜气盈盈,颈上挂着个鹿衔芝的寄名锁。
“这是你们表妹,姿儿来,见过你大舅母和两位表姐。”
“甥女见过大舅母,见过两位表姐。”别看这位李大姑娘年纪不大,一举一动颇有规矩。
王氏是见过李姿的,她笑道,“今天她们小姐妹可算聚齐了。”
曼春立即就明白了,从袖子里拿出一只菱角大小绣了团花的柳色小荷包,小荷包下面缀了一对打得极整齐的金鱼络子,“头一次见姿妹妹,这荷包是我做的,妹妹拿着玩吧。”
盛宁县主本没想到曼春会拿出东西来送给姿儿,微一怔愣,见女儿看向自己,不由笑了笑,点头道,“是你表姐亲手做的,就收下吧。”
曼春挨近唐曼宁,拽拽她袖子,唐曼宁瞪了她一眼,曼春眨眨眼,站在旁边作老实相。
这时盛宁县主又道,“我瞧着曼春的气色还不错。”
王氏忙接口道,“这次多亏了县主,养了这些日子,总算好些了,要不然今儿也不敢让她出来,来,曼春——”
曼春就跪在地上,实实在在的磕了三个头。
“哎呀,我的儿,地上还凉呢,快起来!”盛宁县主身旁伺候的丫鬟上前扶起曼春,县主拉着她的小手,嗔道,“你刚好些,这地上虽铺了毯子,到底还是凉的,你母亲也真是的,姑母是外人么?”
曼春乖乖巧巧的垂着头,“若是没有姑母,哪有曼春的今天,曼春无以为报,只好磕几个头充数了。”
盛宁县主就抱着她笑,“哎呦,瞧这小嘴儿,这闺女怎么不是我家的哟!”
第33章 诗会二()
客人里就有爱说笑的跟着凑趣,“这还不简单?县主娘娘您就这么搂着,等到我们走了也不要松手,这闺女就留下了呗——哎呦,大姑娘,县主娘娘搂了你表姐,来来来,到姐姐这儿来,姐姐今儿可给你带好东西了!”
“呸——”县主笑得面颊都红了,“这馊主意出的,你是想把我家姑娘赚了去吧!——姿儿快领你表姐她们去后头,别让这拐子把你拐了去!”
众人哄堂大笑。
适才对李姿自称姐姐的那妇人看上去少说也有二十七八了,只是不知道她是李家的什么人。
给盛宁县主见完了礼,王氏又领着姐妹俩与在座的众人见礼,随后王氏就被让到了左侧桌子,与黄通判的夫人坐在一起,姐妹两个则被丫鬟引到了一旁的小花厅。
唐曼宁瞧见黄通判家的女儿黄明珠穿着莺色衫子正朝她们招手,挽着妹妹的手笑道,“咱们去那边。”
黄明珠请唐家两位姑娘坐在了上首,“你们可来了!”又为众位姑娘引荐唐曼春,“这是唐姐姐的妹妹曼春,以前不怎么出来,有些腼腆,有什么不周到的,大家担待些。”
唐曼宁为同桌的几位姑娘介绍了自家妹妹,领着曼春挨个儿叫了人,除了圆脸庞大眼睛的黄通判家的黄明珠,两个个子高挑的是杨通判家的姐妹,姐姐杨玉兰,妹妹杨玉桂,还有个年纪比曼春还小半岁叫高婕的,她父亲和唐辎唐老爷同为南州同知。
一时间喊姐姐喊妹妹的好不热闹,互相见了礼,黄明珠让曼春坐到自己身边,眼儿笑得弯弯,“尝尝这个红豆水晶糕,你身子好些了么?”
这糕点做得小巧玲珑,一块正好是一口,曼春拈起来吃了,点点头,“我好多了,多谢。”
黄明珠问唐曼宁,“县主是你姑母,能不能找她要这红豆水晶糕的方子?”
见妹妹也喜欢吃,唐曼宁道,“成,一会儿我找机会跟姑母说——”横了她一眼,“小蹄子,自己想要,偏拽上我妹妹!”
高婕眨巴眨巴眼,“黄姐姐刚才跟我们说她要刻一方藏书票,印在她编的食谱上,要我们帮她出主意刻什么字呢。”
在座的都知道黄家明珠嗜好美食,到处搜集食谱,唐曼宁眉梢一动,笑吟吟轻描淡写,“那还不简单,她不是自称‘庖丁山人’?再刻个狗骨头上去,就成了。”
黄明珠故作怒目,“哼,这可是你说的,回头我请人做序的时候一定不会忘了你!”
姑娘们笑成一团。
曼春挨着妹妹小声地给她介绍,这边小花厅里摆了三席,正中间的是市舶司官员家的女儿们,她们这一席的长辈们都是南州府的同知和通判,剩下的一席是六品以下的官员女儿和一部分本地士绅家的姑娘。
曼春听了,“知府家没有女儿吗?”
唐曼宁撇撇嘴,“她家女儿才多呢,一大群叽叽喳喳的,我们不爱和她们玩,喏——她们在对面小花厅,正席上的都是。”
曼春看过去,就见对面小花厅正席上坐了六七个姑娘,大的十三四,小的还不到十岁,不由咂舌,“都是?”
高婕接过话头,“姓董的仗着人多不把旁人看在眼里,旁边那席三个梳一样发式的是毛通判家的女儿,她们是董家的应声虫,其余剩下的是本地的乡绅富户,没什么可说的。”
这好歹是市舶司副提举家举办的诗会,想必也不是寻常的乡绅富户。
客人都到的差不多了,男人们在东边院子开诗会,女人们这边则请了有名的女戏班子和女杂耍班子,东道主请客人们点戏,正厅的夫人太太们各自推辞谦让了一番。
同样的戏单子也送到了两边小花厅姑娘们这里。
正席的闺秀们推让了一番,戏单子被放到了一位穿了银灰色绣梅枝窄袖衫的年轻姑娘跟前,这姑娘最多不过十三四岁,瘦高个儿,容长脸,长得十分端丽俊秀,头上插戴了一只百宝凤凰,一看就知不是凡品,她笑吟吟地翻了翻戏单子,点了一出《升仙梦》。
唐曼宁没见过她,就问黄明珠,偏黄明珠也不知道,又扭头去问别人,问了四五个人才问出来,“她是市舶司提举石成的养女石舒兰,都叫她石二姑娘,平常不怎么出来,所以认识她的不多,看看,还是你姑妈家脸面大,连这样的人都能请来。”
唐曼宁有些吃惊,“石二姑娘?石家有几个孩子?”
这年头太监收养儿子开枝散叶不算什么稀奇事,但是养女儿就比较少见了。
黄明珠摇摇头,“这还真不知道,”她略略压低了声音,“他们家一向不爱与人交往,又不是寻常的官儿,谁敢随便打听呢?”
这倒是,朝廷开放的各个口岸的市舶司提举无一不是由中官掌任,相当于镇守太监,而各地的镇守太监皆是宫中要员、皇帝心腹,哪个敢把他们当做寻常官员来对待?
这边两人头挨着头说悄悄话,曼春拉拉姐姐的袖子,提醒她们,“你们有什么想看的么?”
戏单子已经被传到了这张桌子。
唐曼宁翻了两遍,就把戏单子给了高婕,高婕点了出《三结义》,就推给黄明珠,“你选吧。”
黄明珠就选了《遇上皇》一折。
唐曼宁知道这出戏,笑道,“这个有意思。”
曼春极少听戏,不知道这一折唱的什么,唐曼宁便给她讲,“这出戏原叫《好酒赵元遇上皇》,讲有个叫赵元的遭了陷害,好酒贪杯耽误了公事要被处斩,却仍嗜酒如命,一时心慈为几个付不出酒钱的客人代付酒钱解了围,没想到那人竟是天子,两人因此结拜为兄弟,后来天子保下了他的性命,又给他加了高官厚禄,可他还是爱喝酒,索性就辞了官,回家喝酒去了。”
杨玉兰剥着花生,杨玉桂问,“有《梦斩龙王》么?”
黄明珠前后翻了翻,“没有。”
杨玉桂就有些失望。
黄明珠道,“《桑林奇遇》也不错。”
这一桌选完,就把戏单子送到了邻桌。
这一桌的姑娘们都是旧识,平日里就很谈得来,虽然曼春是第一次参加,可众人早从她姐姐唐曼宁那儿听说了她不少事,对她并不陌生,彼此说说笑笑很是热闹。
待戏唱起来,聊天的声音就小了很多,那爱听戏的,索性就不再说话,全神贯注在戏文里,不爱听戏的也都压着嗓子。
偶尔还能听到花墙另一侧诗会那边传来的叫好声和笑声,倒也有趣。
这支戏班子是苏州班,唱腔婉转清丽,尤其是台柱秋大家,扮相身段都是一等一的,唱功了得,一丝烟火气也无,待她唱完一段《渔隐》,全场俱静,随即就有不少人喊赏。
曼春醒过神来,轻叹了一口气,却见一旁杨玉兰红着眼眶,面上两行清泪,不由喊了声“杨姐姐”。
杨玉兰擦擦眼泪,叹道,“好一个‘虚飘飘天地闲人’!”
杨玉桂给姐姐添了杯茶,杨玉兰一口喝尽,让曼春觉得她喝的仿佛不是茶水而是一大碗酒。
唐曼宁笑道,“她就是这个性子,平日里闷得狠,一到听戏的时候就不是她了。”
曼春点点头,“的确也是秋大家唱得好。”
接下来却是一出丑戏《双怕婆》,不知是谁点的,场面又热闹起来。
中午开了宴席,曼春刚刚痊愈,不敢吃那口重的,只捡了几道素菜夹了。
宴席上有像她这样老老实实纯吃饭的,也有四处串联敬酒的。
知府董家的三姑娘带着一母同胞的妹妹先去了县主席上敬了一圈,便来到了石家二姑娘席前,“石二姑娘,初次相见,请满饮此杯。”
石二姑娘站起来微微笑着接了她的敬酒,饮了。
董三姑娘很是满意,把自家妹妹推到前面,递给她两杯酒,对石二姑娘道,“这是我妹妹,在家行六——六妹,给石二姑娘敬酒。”
董六姑娘比姐姐长得还艳丽些,却不像姐姐那般能说会道,举着杯子,“石姐姐,请了。”
石二姑娘却道,“我酒量低,就一口罢,董六姑娘你随意。”真就只抿了一口。
董三姑娘笑吟吟地领着妹妹回了坐席。
很快,毛通判家的三个女儿也过来给石二姑娘敬酒,石二姑娘虽只是略沾一沾唇就放下了,却并没有失礼的举动。
这场宴席里有不少新菜式,黄明珠双颊红扑扑的,眼睛直放光,舀起一勺莲叶羹,“这是用白梅和檀香末水和的面,我跟母亲回老家的时候吃到过一次,没想到这里也有会这手艺的。”一副很是陶醉的样子。
“哈哈,你也就这点儿出息了么?”董三姑娘一手搭在黄明珠肩膀上,打趣道。
董三姑娘的父亲虽是正四品知府,黄明珠父亲这个正六品通判却是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折奏报的,真不好说谁强谁弱,但当着大家的面黄明珠自然不会让董三姑娘下不来台,笑嘻嘻的仿佛毫不在意道,“人生在世,不就这么几件事么?”
董三姑娘愣了一下,以前不管自己说了什么,黄明珠多半都会避开,任由自己占据上风,今天虽然还是相让,却又有些不同。
这样热闹的宴席,董三姑娘也不好拿出大道理来败众人的兴,那就真是不识时务了,伸出纤纤玉指戳戳黄明珠额头,笑嗔道,“俗货——”
眼看董三姑娘就要得胜归去,高婕笑道,“听说毛家的那个妾前几日又跟他家太太打起来了?董姐姐你听说了没?”
董三姑娘神色一僵,和高婕对视了一会儿,“这我倒没听说,不过这些后宅之事,妹妹还是不要太过热衷的好。”转身走了。
高婕撇撇嘴,笑嘻嘻的,“她难道不把自己当做‘后宅之人’?”
姑娘们都低声笑了起来。
曼春倒是有些好奇,“毛家的妾和太太打架,她干嘛脸色难看?”
唐曼宁嗔道,“理她作甚?咱们自在吃喝听戏。”
还是高婕给她解了惑,“毛家的那个妾原就是董知府家的婢女,却非说是知府太太的远房亲戚,给毛通判生了唯一的儿子,把正房太太压得抬不起头。董三那好面子的,打量别人都不知道呢。我也只是听说毛家大半夜的请了大夫,随便吓唬吓唬她,谁知她是这个反应,看来是真有其事,今天毛家太太没来,焉知不是打伤了不得见人?”
第34章 诗会三()
高婕眨眨眼,又压低了声音,同桌吃饭的这几个凑到一起小声说话,“你们不知道吧?先前那位泉州将军……董家险些就和他家成了姻亲,结果泉州将军一出事,“她一摊手,“亲事也就黄了。”
众人露出吃惊的神色,有人好奇问,“你怎么知道的?谁跟谁?”
高婕道,“还能是谁?”说着,伸出三根手指比了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事怎么可能瞒住?”
几个人不约而同的拿眼角去瞄董三姑娘。
大家半晌无语,忽然有人叹了句,“她可真是心宽啊……”
曼春似懂非懂,她恍惚记得前世时的这一二年似乎因为海上不甚太平,镇守泉州的将官更迭频繁,只是不知道高婕说的“出事”是什么事。
她悄悄扯扯姐姐曼宁,“泉州将军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曼宁挨着她小声说道,“自从去年起海上就不太平,常有贼寇出没,好些商船被劫财害命,泉州将军领了水师船队去剿匪,结果大败而归,手下人还有叛逃降敌的,泉州将军就被问了罪名,年前押解上京了,如今仍是不太平呢。”
曼春恍然,喃喃道,“怪不得……”
曼宁没听清,“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