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限于气候,只能养在盆里,一待天冷了,便要搬到屋里去,自然也就长不大了。
唐辎到的时候,曼春正叫人收拾着东西,将孙家带来的摆设用具列下单子装上马车,叫宋大家的帮着安嬷嬷送回去。
曼春如今住在第二进院子里,在正院后头,第三进小院儿山墙旁,就是那株长得极高,有一抱之粗的枣树,如今树上青果累累,树荫罩住了整个房顶,一院清凉。
众人见唐辎来了,忙过来行礼。
唐辎结果清单看了看,“怎么这么多?”
曼春把单子给安嬷嬷,连同谢礼也都放上了车,答道,“我去的时候什么也没带,表哥怕我缺了用的,就时常叫安嬷嬷给我送些东西过去,那天来得匆忙,安嬷嬷没时间将这些东西入库,就都带了来,这里也是才收拾好,我怕时间长了丢三落四的,索性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哎呀,”她轻呼一声,“那边还有两盆桂花呢,忘了拿了,也不知栽到院子里能不能种活。”
小五进来倒茶,闻言插了一句,“冬天那么冷,难活哩,听说那些种花的都是在汤泉附近,冬天土不冻,花才能活。”
唐辎看到小五,想起一事,“一会儿你爹过来,你去和他说说话吧。”
小五瘪了瘪嘴,不太乐意,但还是屈膝应了一声。
曼春想到小五家的事,问道,“小五她爹娘要和离?”
唐辎看看女儿,笑问,“怎么,你要给人撑腰?”
曼春道,“小五为了她娘的事没少伤心呢。”
又道,“都是家里的老人,平日里做事没有不周到的,真不愿他们过得不好。”
见女儿没有直冲冲的要给哪个撑腰,唐辎暗暗点了点头,“小五她娘原是服侍你老姨娘的,向来勤谨,宋大本性也不坏,都是忠心为主的。”
曼春一笑,“不管他们怎么吵,我和小五她娘早就说好了,让她好好干,以后小五的嫁妆我来出。”
唐辎失笑,摸摸女儿的脑门儿,他叹息一声,“你姐姐再有半个月就要出嫁了。”
曼春吃了一惊,“怎么这么快?不是说至少要准备半年么?”
“宫里才下的旨意,听说王府那边都快乱成一团了,家里也着急,你姐姐的嫁妆还没准备好呢。”
“你大哥成亲的日子也提前了,过一阵子我兴许不能时常过来,有什么事你就叫宋大家的给她男人递个话。”
曼春不太明白,“大哥成亲的日子也提前了?再早也不可能比姐姐还早啊?”
“比你姐姐晚一个月。圣人前一阵子病了一场,他寿数也不算年轻了,你大哥和你鄂家二表姐同岁,今年都十九了,婚期再拖下去,万一有个什么变故,两个人都要耽误,索性这段日子辛苦些,把他们两个的都办了,也就不用再为他们操这份心了。”
唐辎说着话,又看看小女儿,“我还没问过你,你在孙家住着,习惯不习惯?”
“表哥待客倒是挺热心,平时缺了什么,只管说一声就行,他也从不让外人进我的院子,就是吧……”曼春皱皱眉,想了想,还是决定小小告他一状,“这人有点儿喜欢自说自话,挺讨厌。不过,他虽然挺可恶的,却已经救了女儿好几回了,每次想骂他的时候,想想恩情,就又张不开嘴了。”
第215章 父亲的责任()
唐辎握拳掩唇轻咳两声,微微露出几分笑意,“你们一天天大了,等忙完了你哥哥姐姐的事,就该你的了。”
不妨父亲突然提起她的终身大事,曼春心头一紧,竟出了一身冷汗,虽说她从未奢望能一辈子留在父兄膝下,也不愿日日与王氏面对面,可是若能和疼她的父兄姐姐多相处些时日,不必急急忙忙的嫁人……想到这儿,她抹了鬓角的汗,将碎发挽到耳后,低头道,“您说这个作什么?我……我还早着呢,哥哥姐姐的事还没忙完……”
她推脱着,心想,父亲眼下应该没有多少时间来顾及她,等姐姐出嫁了,兄长的婚姻大事也尘埃落定,到时候侯府只怕又是一番新格局。
而且,侯府被抄家的事就好像一块摇摇欲坠的巨石悬在头顶,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大祸临头,她的身份眼下可以瞒过旁人,然而若真嫁了人,是不可能瞒过婆家的,侯府若倒了霉,便会有许多人受到牵连,到时候她又如何自处?
倒不如先这般藏上二三年,她自有养家糊口的本事,还怕挨饿受冻不成?将来侯府真若不成了,她隐姓埋名的过活也不是不成。
随着年纪一天天长大,(尤其兄姐的婚事就在眼前,)她不可能不去想这些事,只是心里早就定了主意,这辈子再也不要受人拿捏。
父亲难得来探望她,她不想让父亲不高兴,此事便不宜多谈,撇过脸见小屏站在一旁,便吩咐道,“去厨房看看有没有鱼,叫她们做几道好菜。”
唐辎见她顾左右而言他,心道:果然还是个孩子……
想到平日里王氏对她教导甚少,便笑道,“女儿家嘛,总是要有个归宿的。”不知想到了什么,忽而叹息一声,“娘家再好,可将来的婆家才是你的家。”
听到这话,曼春心里有些不舒服,可还是忍住了,低头摸了摸茶杯,没有回答。
唐辎只当她是害羞,不由笑着打趣道,“趁着这会儿没别人,你悄悄儿告诉爹爹,想找个什么样儿的?脾气好的?模样俊的?还是想要个会读书的?不妨说来听听。”
曼春却根本不想谈论这件事,她深吸了一口气,“到了腊月我才十四,离着及笄还早,您着什么急呢?大哥和姐姐的喜事就在眼前,家里且要忙一阵子呢!”说到后来,竟隐隐有些气闷。
眼看女儿脸色不好看,像是要恼羞成怒的样子,唐辎见好就收,笑道,“好了,好了,我明白了。”
您明白什么呀!
曼春心里堵了一口气,上不去下不来,又不好明说自己根本不想考虑嫁人的事——这念头太惊世骇俗,真要是说了,父亲只怕是会立即为她定下一门亲事将她嫁出去,好杜绝她的念头。
想到要在一个月内办起两场喜事,先前还为了嫁妆和彩礼的事和王氏不欢而散,唐辎道,“我这段日子只怕不能常过来了,你好好的,想要什么就叫人去买,不要舍不得花钱。”他看看女儿,心疼道,“你放心,你的婚事,爹爹一定给你找个好的,不叫你受委屈。”
曼春心里酸溜溜软塌塌的再也说不出任性的话,她微微红了眼眶,想到自己对婚姻的恐惧,又觉得仿佛对不起父亲似的,背过身去使劲儿眨了眨眼睛,将泪意逼了回去,轻轻“嗯”了一声,“嫁人有什么好?一家子骨肉分离。”
想到女儿们将来一个个都嫁了出去,成了别人家的,唐辎心里也是不舍,不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再怎么不舍得,女儿将来终究要有一个归宿,早早地相看,还能多挑一挑,小姑娘脸皮薄,又是在家待惯了的,害怕提起此事也是有的,想到这里,唐辎招呼女儿坐下,耐心道,“非是爹爹狠心,你看,除了那些出家做了姑子的,哪个女孩儿不要成家?不成家,没有子女,将来老了可怎么办?没个儿女在床前侍奉,岂不是晚景凄凉?”
见曼春沉默不语,他便趁热打铁道,“今天和你说起这个却也是有缘故的,有一世交之子,今年二十出头,比你大了几岁,能文能武,是个有本事的,性情忠厚又颇有家资,跟我提出来想和咱们家结亲,可惜你年纪太小,我也不知你有什么想法。”
曼春没想到父亲连人选都有了,她咬咬嘴唇,抬头看看父亲,这时小屏进来回话道,“姑娘,厨房里说今儿没有鱼,已经打发人去买了,只是这个时辰了,说不好能不能买着。”
曼春嗯了一声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小屏见自家姑娘脸色很不好看,不由悄悄瞥了唐辎一眼——不知道是不是老爷说了什么让姑娘难过的话?老爷来之前,姑娘正张罗着让她们往墙上挂画,还挺高兴的哩——心里虽然为姑娘抱不平,可她一个伺候人的丫头,又能说什么呢?
唐辎正在试图说服女儿,却被小丫鬟进来打断了,只好挥手叫小屏站远些,对曼春道,“早做打算,还能多挑一挑,不然等到年纪大了,好的都叫人挑完了,还能嫁谁?女子又与男子不同,世间的规矩总是对女子更严厉些。”
话说到这个份上,曼春只好道,“容女儿仔细思量思量。”
“——也罢,这也不是着急的事,你好好想想……你且安心,爹爹不会害你。”唐辎也知道不好逼迫太紧,何况在他心里,女儿自然是千好万好,孙承嗣虽是公侯子弟,却命运多舛,如今更谈不上什么前程远大,自己这个大理寺少卿还犯不着要看他的脸色。
父女两个便暂时将此事揭过,讲起了收拾院子的事,听曼春讲想在院子里种两棵桂花树,唐辎道,“京城少雨,冬日冷得厉害,这里又无地热,便是栽下了,多半也熬不过,怕是种不活的。”又教曼春让她用大盆养着,“等天冷了,你叫人把廊下装上隔扇,有屋里的热气烘着,照看得仔细些,兴许能养活,倒不如养几盆水仙,勤换水便能生根长叶,省事得很,摆在桌上也好看。”
曼春笑笑,“您说的是,不过我整天没什么事,除了做针线便是读书,这边人少事也少,左不过是些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倒不如侍弄侍弄花草,晒晒太阳,听说桂花树能活好些年,我想着多种几株,将来到了秋天,既有枣子吃,还能腌糖桂花。”
吃过饭,唐辎留下了二百两银票便离开了,曼春送他到二门,瞧着他的背影,深深的叹了口气。
世上不如意事常□□,可与人言者无二三,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自己总算有了新家,曼春本想着慢慢的把家收拾好了,捋清楚铺子里的事,再歇息几天,抽空找个好天儿出门走走,原本兴致勃勃的计划着,可父亲这一来,倒叫她完全没了心思。
她把自己先前的绣品找出来,翻翻找找挑出了一幅仿唐人画卷的《文禽图》,觉得还算寓意吉祥。
童嬷嬷见她翻看这些东西,以为她打算拿出来摆,就道,“墙上挂两幅画也就罢了,勤拂拭着些就是,这么娇贵的东西挂在墙上,落了灰受了潮就不好了。”
这副仿《文禽图》的绣画是当初看姐姐要绣《百鸟朝凤》,她一时技痒,又不好拿了姐姐的画稿去绣,想起印象中曾在袁家看到过的一幅临摹古画的挂轴,便回忆着画了下来,又一针一针的绣在了布帛上,不过,原画上有二十多只禽鸟虫龟,绣的时候她只挑了其中的八只,因此幅面并不大,做成挂轴或者桌屏都可以。
然而,姐姐的那幅《百鸟朝凤》绣好后就藏了起来,不肯再拿出来,她这幅《文禽图》再送给姐姐就不太合适了……将绣画收了起来,想了一会儿,她问童嬷嬷,“新婚贺礼……送什么好?”
童嬷嬷擦了擦手,坐在炕沿儿上,“姑娘问的是给大少爷和大姑娘的贺礼?”
曼春点点头。
童嬷嬷凡事都想着曼春,自然不会随意敷衍,不过她认为以二姑娘如今的处境还是不宜声张,便道,“姑娘还没出阁,依着礼数其实不必准备什么,”她看看曼春,“姑娘若是想尽尽心意,给大少爷和大姑娘精精细细的做身衣裳也就是了。”
这倒是个稳妥的主意,曼春把账册拿来翻找了一会儿,叫人开箱取了想要的布料,然而大毛料子却没多少,曼春问,“孙家给的姑绒搁哪儿了?”
童嬷嬷犹豫了一下,还是道,“搁在姑娘床后头的箱子里了,姑娘,那姑绒……”
曼春知道童嬷嬷这是又舍不得了,毕竟姑绒难得,价格又奇高,买一匹姑绒的银钱都能在京城略偏僻的地方换个不错的小院了,大毛料子虽说并不比姑绒便宜,可拿出去显眼不说,也比姑绒好买。
曼春叫人将两匹姑绒取出来,心里算着尺寸,除掉给孙承嗣做衣裳要用的,还能剩下大半,“酱紫的给姐姐做件里头穿的,檀色的给大哥做件直缀,要是还能剩下,咱们俩一人做件小褂。”
童嬷嬷见她笑嘻嘻的,便叹了口气,笑道,“姑娘休要嫌我啰嗦,姑娘不知道外头的行市,以为孙家抬手就是两匹姑绒,这东西便是容易得的,若是放在十几年前,一寸姑绒一两金,满朝文武能穿得起的也没几个,如今虽说价钱没那么吓人了,也不是寻常人穿得起的,便是那最次一等的,一尺也要五六钱银子,像这样的品相,”童嬷嬷摸着手底下柔软厚实的布料,“有钱都没地儿买去啊。”
曼春不由听住了,当初她在袁家的时候也见过不少好东西,这姑绒也不算罕见,就是那家的哥儿,年年做的新冬衣里总有那么一两身姑绒衣裳,无他,暖和而已,没想到这东西在京城竟然这么稀罕,转而又一想,无论什么好东西,一旦多了,价钱自然就贱了。
第216章 各奔前程()
屋里院外各处都喜气洋洋的,就连童嬷嬷今儿也穿了件枣红褙子,脑后簪了一对银鎏金的钗子,安排着丫鬟婆子们端茶倒水,又来看她打扮好了没。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可曼春总觉得哪里有些怪,有些不对劲儿。
今天究竟是什么日子?大家这是怎么了?——发髻扎得有点儿急,勒得鬓角疼,曼春揉了揉太阳穴,不知不觉她就将这话问了出来。
童嬷嬷掩不住笑意,“我的好姑娘,怎么还迷糊着?今儿是你的好日子!老爷和贵客已经在前边儿等着了!”
“什么?”曼春吃了一惊。
童嬷嬷抿着嘴直笑,手上却不停,见她愣神,便接过她手里的珠花替她戴上。
两个丫鬟一左一右挑着件石榴红二色金的通袖衫子,见她梳好了头,忙上前来服侍她换上,童嬷嬷又取了一挂金璎珞戴在她颈项上,仔细地将璎珞梳理整齐,吩咐丫鬟,“稳当着点儿,今天大喜的日子可不能出差错。”
曼春茫茫然的被人簇拥着去了前堂,一路上不少人都冲着她笑,笑得她莫名其妙。
待看到堂上红彤彤的帐幔和正当中的大红喜字,她蓦地止住了脚步,童嬷嬷揽着她,在一旁小声道,“姑娘别怕,有嬷嬷在呢,等孙家给插戴了金钗,行了礼,就能歇一歇了。”
“孙家?”孙家是哪个?莫非是孙承嗣?
曼春脸上一热。
堂上站了好些人,把两边挤得满满的,曼春团扇遮了半边脸,努力的睁大了眼睛看,见父亲正坐在主座上,有个穿着宝蓝织金直缀的高个儿男子背对她站在父亲身旁。
一堆人簇拥着她,她便被推推搡搡的挤到了堂上。
父亲看看她,笑眯眯的对身旁另一人点点头,道,“开始吧。”
就有人用托盘奉上金钗来,旁边有人高声道,“今日孙唐两姓结为秦晋之好,诸位亲友见证……”
曼春看着眼前的景象,觉得不像是真的,她看看父亲,父亲却只是笑吟吟地看着她,她又偷眼去瞧身边人。
那人慢慢地转过身来,瞧着却比刚才在外头瞧的矮了半头——曼春瞧清楚了他的面容,顿时变了脸色:这哪里是孙承嗣?分明是李幼兰的夫君袁谦!
袁谦看着她,也不说话,就只是笑。
曼春踉跄退了两步,站得远些了,才发现袁谦身后竟然还站着李幼兰,正冷笑地看着她。
曼春眼前晕眩着,抓紧了童嬷嬷的手,低声道,“嬷嬷,扶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