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调查之后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原来有些有钱人家,老一辈子的人看到那种外形与王家新式马车除了一个是四轮一个是两轮,其他的几乎一样,而价钱还不到王家马车的十分之一。便一出手就给家里的配了好几辆那样的马车,他们作为老人是不在乎什么面子不面子。但是家里的孩子就不行了,当他们坐着那样的马车出去之后。比那老式马车还要招人嘲笑。相熟的人总是会说他们:要是没钱就别买,要是有钱就买真货,干嘛弄这么个不伦不类的假货出来丢人现眼?
有的家里真有钱的,自己也出得起钱,就瞒着长辈定了一辆王家生产的马车。马车到家自然不可能只有他们自己使用,家里的长辈当然也会要试试这马车到底好在哪?那些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新式马车的老人,一坐上这种马车就会发现真正的不同。一个是座椅坐着很舒适,行走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车子虽然摇来晃去,但是人坐在里面却不会跟着振动、颠簸的难受。另一个就是轻省、速度快。马在前面拉车就跟空跑似得轻快,一点儿也没有负重时的艰涩,一样的路程,这种马车要节省小一半的时间。
货比货得扔,这话在真正有钱人那里可不是说说而已,必须切实做到。于是,现在王家车行的订单年年暴增,车间已经增加了三个,核心技术人员也增加到了七十多个,仍旧是远远不够用。他们这脚踏车只怕一时半会儿的根本顾不上,毕竟那马车才是挣大钱的生意。
他们可想错了,里面的二丫哄好了小小人,眼珠子盯着床前的自行车不动,她脑子里想着的是怎么能够尽快将这自行车变成不亚于马车赚钱的商品。
首先这车轮子要改进,虽然眼前这个也是铁铸的,但是跟马车轮子一样中间是实心的,太重太蠢笨,增加了摩擦力和重力,使人踏起来很累。其次是车架子,也不行,要减少两根多余的支撑架,剩下支撑架还要做的细一些、秀气一些。至于方向把,二丫看着这个圆咕噜如同马车方向盘一样的东西,差点儿没能忍住狂笑出来。要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不过都是外表的玩意,好弄。只要这最核心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其他的都不再是问题。
陈鑫他们直到吃过饭要回学堂上课都没有机会再进内屋跟东家娘子说上话,只好留下很不完美的作品在这儿,回了学堂继续自己的教学课程。
别人都告辞走了,倒是秦夫人、陈太太、赵掌柜的儿媳、张掌柜的儿媳、李镖头媳妇被二丫留了下来有事要谈。
留下她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是二丫听小虎说,李管事这次来就是为了海船的事。她想着干脆趁着今天这个大家都在的机会把自己想要带着的几家都叫上,一起商量商量。
几个女人听了二丫的提议,个个激动的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她们怎么也想不到二丫会愿意带她们做这远洋生意。按照二丫家的实力完全可以自己独立跑的,根本没有必要带着她们,这是明显的要帮带她们家。不过,即便是这样难得的机会,她们也没有直接接受这提议,都提出要回去说与公公知道,看公公怎么决定。
“那行!你们要尽快,决定了之后,我这边就要安排人找经验丰富的船员。海上船员不好找,所以我们要抓紧时间。”
“我们到家就跟爹说这事,明天一早就送信过来!”
所有的客人基本都走了,李管事还留在王家商讨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另外就是货源!王家出产的所有东西他都想要,但是二丫却建议他再等等。
西边的柞蚕丝都已经送到这边的纺织厂里,开始进入生产当中。等最后的成品出来以后,她打算分一部分给李管事,让他狠挣一笔,激起他养柞蚕的**。
她打算尽快在西部成立一个柞蚕丝织造部,但是没有足够的榨蚕丝产量是不可能行得通的。靠着目前那些小打小闹的农民,扩展的太慢。因此,她想把李管事这个超级大户也拉进来,快速的大面积种植榨树、养殖柞蚕就不成问题了。而且他还有一层保护作用,有了皇上这个产业在其中挡着,相信以后不管柞蚕丝有多挣钱,当地官府都不敢随意在这上面搜刮蚕农和织造部。
二丫在家里盘算着自家在西部的产业里,除了主业农耕、副业养柞蚕,还要有织造这个工业,才能更好的带动曲家坳那一块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的西部边疆,小龙在边城,面对已经搭建好的大面积摆台,也在盘算着。这些商人不单单要交易产品,他们还得要吃喝拉撒、住宿、洗澡等这些必需的生活所求。那么相应的也要有这些配套设施来满足商人们的需要。
“看来这又是一项来钱的投资项目!嗯!不错、不错!”小龙想想以后这儿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捞金靶子,就很得意的点着头、抖着肩膀、迈着八方步一步一晃荡的摇起来。(。)
第四百七十六章 陈嫂子的酬劳()
接生婆陈嫂子吃完席就跟小虎打招呼,准备带着五岁多的三儿子和两岁多的小闺女回家。然后才知道主家竟然给她准备好多的东西,怪不得一再要求她这天带着孩子过来吃喜蛋呢!
两个孩子一人一个属相小金坠子,给了她一百两银票作为这几个月来的辛劳酬金。又给了红喜蛋、糕点等等,竟然装了两筐子。
来时挑着两孩子的两个框子,只能用来挑东西,五岁多的儿子小心翼翼的牵着小妹妹走在田埂路上,时不时的站住,跟娘亲要一块奶糖含到嘴里,要不然就不走了。陈嫂子今天得了这些礼物,又得了连她婆婆都从来没有挣到过的一百两酬金,心情超级棒。儿子和闺女是要什么给什么,走一会儿就放下挑子找找儿子和闺女爱吃的奶糖给俩孩子塞嘴里。平常只要半个时辰就能到家的路,母子三个竟然走了将近两个时辰,太阳都要下山了。
她婆婆正在给菜园的地翻土,老远的见到儿媳带着孙儿孙女回来了,还挑着挑子,便放下大铁锹迎过去,抱起已经累得蹲在地上死活不愿再走路的小孙女。站起来时问儿媳:“你们吃过晚饭回来的?”
陈嫂子摇摇头,“没有!我们吃过饭就回来了,两个孩子走的慢,一路上还跟着要吃的,走一会停一下,这么一截路走了一下午。”
老太太不高兴了,嘀咕道:“你们娘几个顺便在那吃过晚饭回来就是了,这么着急往家赶干嘛?省一顿是一顿,一点都不会过日子。你来来回回为了他家忙了好几个月,多留你们吃一顿晚饭不是应该的?”
陈嫂子撇撇嘴,啥话都不想跟婆婆说。她的婆婆总是这么爱贪小便宜,还不肯多付出。她能理解婆婆以前吃过太多的苦,现在才会这么斤斤计较。但是她不能容忍的是婆婆光想占人家的便宜,自己却半点都不想付出。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她之前得了王家的预定,便时不时的过去看看孕妇的情况。婆婆就天天念叨自己浪费时间,家里的农活都耽搁了。现在更是过分,连一顿晚饭都要计较。如今这周边,谁家不是想吃肉就吃肉、想喝汤就喝汤?!还犯得着贪人一顿晚饭么!?
她婆婆见她不说话。就站在一边让她走到前面去,儿媳经过身边时,就看着盖着花布的挑子问道:“这都是什么啊?是王家给的东西?”
“嗯!王家给的一些吃食、糕点。”
“这还像话,不枉你跟前跟后的忙了这几个月!”
陈嫂子原本想说王家还给了两个孩子金坠子和一百两银票的事情,只是看看不远处还有人在贴田埂。就忍了下来。到了家门口,已经出嫁的大闺女抱着女儿站在门口迎着他们娘仨。
“聪子!你今天怎么回来了?什么时候到家的?你大弟二弟他们呢?”
“您回来了!娘!我到家的时候,您带着小弟和小妹刚走。大弟跟爹去翻田还没回来,二弟带着我家那位去挖黄鳝苗子去了。”
陈嫂子撇撇嘴,没好气的问道:“你公公不是说黄鳝祸祸庄稼不让养么!你们要黄鳝苗子干什么?”
她大闺女一边跟着她娘进门,一边回道:“娘!您别问了,我公爹为这事后悔的都哭了。是真哭了!”她大闺女又加重了语气,证实她公公哭的事实。
陈嫂子自从劝说亲家稻田里养黄鳝被撅了一顿,这心里对亲家的恼火就从来没有消过。家里人也识趣的从不在她面前说亲家的事情,因此她还真不知道她亲家也有一天会后悔到哭的地步。她抵不住心里好奇。最终还是感兴趣的问道:“怎么会后悔到哭的地步?”
她大闺女对公公也是有点怨言的,因此也不为公公遮掩,就直接说道:“娘又不是不知道,去年发大水,好多秧田都被淹了。我们庄子好些人家稻田里养了泥鳅和黄鳝的,稻子没收上来,那泥鳅和黄鳝却是大丰收。因为水涝庄稼歉收,王家收购的价钱比以前还多了两文钱。他们家庄稼虽然没有收上来,但是基本没有损失。而我家除了收上来够一家一年的吃粮,其他进项全都没有。我公爹都哭了好几回。年都没过好!”
陈嫂子进了堂屋,把挑子放下,一边掀开框子上的花布,一边问大闺女:“你家春上不是养了不少鸭子么?那个不是进项啊?!”
“那个交给官府的税钱都不够。还是里镇知道我家的情况,主动给减了一半税银。要不然我们今年连吃饭都困难!”
陈嫂子把筐子里的糕点一一拿出来放在桌子上,想说闺女他们日子过成这样都是活该,又觉得这话太伤人,便吞进肚里。顺手拿了一盒方片糕放到外孙女两手之间,让她抱着。
她大闺女一看那包装盒子。就高兴的说道:“娘!这个方片糕可好吃了。上次您给我一盒,我没舍得吃,藏在箱子里,全叫大全子偷吃了,就剩一点点我尝了一下,又香又甜还细腻。这个怕是死贵死贵的吧?”
陈嫂子没好气的看了女儿一眼,恨铁不成钢的责备她:“你呀!我给大孙女吃的东西,谁叫你藏起来的?结果呢?全便宜了她爹那张嘴了!”
“嘿嘿!家里也没个什么好吃食,她爹嘴馋没忍住,不是有意要跟孩子抢食。”
陈嫂子婆婆看到儿媳给了大重外孙女一盒方片糕,其实是很心疼的,但是她没好意思说出口。
陈嫂子又拿出两只干酱鸡,说道:“这个干酱鸡特别好吃,炒着吃、蒸着吃都香喷喷的。又鲜又嫩,我每次去王家都吃不够,今晚切个腿子在饭锅上蒸给你们尝尝。”
老太太抱着小孙女不满的说道:“这么多东西都是吃的,又都死贵死贵的,还不如给银子来的实在。”
陈嫂子伸手掀起外衣,从里面一件衣服的口袋里掏出一张银票给婆婆看,说道:“王家给了我一百两银子的酬金,还给了两个孩子一人一个纯金吊坠。”
老太太眼珠子都要挤出来了,忙弯腰放下小孙女,拿着银票翻来倒去的看。看了半天也认不出上面写的是什么,就悻悻的还给儿媳。没办法,谁叫她老了记性差呢!经常是前头把银钱藏好,后脚就再也不知道藏哪儿去了。等到着急要钱用的时候,一大家子都跟着翻箱倒柜、掏老鼠洞找钱。大家伙儿可受不了这番折腾,就一致要求家由她大儿媳当,银钱也由大儿媳掌管着。
陈嫂子还没有接,她大女儿就接过去。要看看一百两的银票长什么样。陈嫂子便弯腰把两个孩子的金吊坠拿了下来,给婆婆过过眼,就要收起来,等孩子大了能够护得住自己的东西了再给他们戴上。
她婆婆颤巍巍的捧着两个小小的金子吊坠,就跟怎么看都看不够似得。嘴里念叨着:“我一辈子都没见过金子是什么样的,今儿算是见过了。没想到这王家出手这么大方,那时候我给他家接生前两个的时候,每次给了二十两银子,我以为已经是顶天了,没想到今儿给了你这么多银子还给了这么精贵的金坠子!”
陈嫂子一边收拾糕点盒子。准备一会儿收到箱子里放起来,一边回答她婆婆:“王家是厚道人家,我才会时时的过去照看。要说这给不给钱在我看来都是小事,主要是有些人喜欢把别人的好心当做驴肝肺,弄得不好就惹一肚子气。这王家不一样,我头一趟过去的时候,就见他们两口子带着两个孩子玩。后来知道那两孩子是下人的孙儿孙女我都不大相信,他们真就跟自己孩子一样待承。我去的越多就越觉得这王家夫妻俩厚道又知礼,便有心结个善缘。哪知道他们就给了这么厚的大礼,我是真心推辞不要。不过推了好几次都没推掉。”
老婆婆听到儿媳说推辞不要的时候,那心就不由自主的抖了抖,好在后面又出现了没推掉三个字,要不然她的心脏病准得爆发。
东西还没来得及收起来。陈嫂子二儿子跟着他姐夫拎着装满黄鳝苗的竹篓子回了来。一看到满桌都是好吃的,一下子将竹篓子扔到地上,拿起一个盒子就要拆开。他娘赶紧搂住不让他动,“这些没拆开的都不要动,过几天我要带几盒去你姥姥家。你去洗洗手,我把你弟弟拆开的烘糕拿给你吃。”
她婆婆不赞成的嘀咕她:“他都十多岁的大孩子了。还吃什么糕点?没得浪费!”
一旁听着的几个显然是已经习惯了老太太抠抠搜搜的劲,都跟没听见似得各忙各的。
陈嫂子知道厨房里还是冷锅冷灶的,就拿出一盒黑切一盒烘糕给女儿拿着,对着女儿、女婿说道:“这黄鳝苗你们还是尽快拿回去放到田里去,我就不留你们在家吃晚饭了。这两盒糕点带回去哄孩子,还有奶糖,我再给你抓两把装口袋里。这是给孩子的,你们别又偷着吃了。喜蛋给你们拿六个带回去,正好够你家孩子一人散一个。”
女婿知道丈母娘是说自己偷吃闺女糕点呢,不好意思的呵呵赔笑。陈嫂子也知道这女婿挺可怜的,从小到大都没有吃过什么甜点,忍不住嘴吃点孩子的东西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错,也就不再揪着这事说个没完。想了一下,又拿出一盒方片糕给大女婿,“这个给你吃吧!”
她女婿愣了一下,随即兴奋的顾不上擦擦手里的泥巴就一把接过来,夹到胳肢窝里,冲着瞪着他的媳妇,嘿嘿嘿的乐的不行。陈嫂子看看竹篓里的黄鳝苗,都搅合在一块吐着白色的沫子,看着真够恶心的,就催着他们快点回去。
老太太看着一眨眼的功夫就少了好几盒,心里老大不痛快。可是这都是大儿媳挣回来的,又是给她自个儿的女儿、女婿、外孙女,她还真没有阻止的理由。(。)
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伯两口子去北地()
天色已黑,二丫这床头柜上的油灯不同于一般人家的灯那么昏暗。这油灯的灯罩很有讲究,是她用面镜和透明玻璃做的聚光灯。虽然不能像后世电灯那样四周都能亮如白昼,但是此灯的聚光点却也能够达到白昼的效果。
这种灯适合看书、写字、做手工,却不适合现在的二丫吃饭。“丁嫂子,麻烦你去帮我换一台灯过来。”
“好!”丁嫂子换了灯过来就站在一边等候着二丫。
二丫一边吃着鸡汤挂面一边问丁嫂子:“嫂子今天累坏了吧?我跟你东家也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一点都没准备。”
丁嫂子也是今天才知道东家的真正实力,以前她以为东家只是这个地方有很多田的财主、做了挺多善事、家里出了两个当官的。哪知道大民朝各地都有他们家的产业啊?!据说今天过来的管事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