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较起来,李小红觉得自己虽然多活了几年,多吃几年饭,可是心思太单纯。
有时候自己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被别人说两句就改变了,这实在太不好了。
看看余夫人,每一步走得那么稳,形势把握得那么好,李小红下定决心,自己以后要更加沉稳,更加努力,更加学着有心计。
第243章 拉个小手吧()
当事业和财富迅速增加,原始积累加速,人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一个字,爽!
李小红第一次如此爽快地做生意,只管往外出,根本不用管销路和回款的问题,简直不要太爽哦。
随着生意的加速发展,李小红还开拓了许多附带的新业务,马帮的运输能力充分发挥了出来。
各种甘肃特产,只要有差价可赚的,都运来京城,在平和年代,老百姓们其实很会经营,给点阳光就灿烂,有点机遇就能风生水起。
杨大哥最近很快乐,起源于他发现自己事业的第二春又来了。
刘家竟然从甘肃开辟了一条货路,定时定点往京城运各式各样的物品。
关键人家能销出去啊,马帮虽然有强大的运输能力,可是没有配套的销售能力。
即便如此,杨大哥也觉得很爽,能有人让自己挣路费就足够了,本来就吃的这碗饭,就要把这个行业做精,做好,做顺。
做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企业,马帮的口号就是为客户分忧,绝对保证货物安全抵达。
物流行业的竞争也很激烈,现在拼的不仅仅是要让货物安全抵达,而且拼的是服务质量。
到最后李小红直接下订单,货物不经刘家仓库,而是由马帮之间分批分种类送到客户手里,刘家只要负责结款就好。
多省事儿啊,连运送货物的人都省了,李小红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经济运行模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商业发达了,现金流会积攒得很快。
李小红和刘大牛很快发现自己手头可支配的现金又多了起来。
刘大牛这位新一代土著唯一的想法就是买田置业。
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有房子才是一个安定的生活。
有了房子这遮风挡雨的地方,人才能想着买块田,种粮食吃,这是人最基本的吃穿用度的需求。
家是什么?家就是房子里面养了一头猪。
当余文凯再次上门的时候,居然知道义兄刘大牛又跑去看田了,整个人都觉得有些不好了。
这不是打击人吗?
他十年寒窗,奋发苦读,可是当他刚解决温饱的时候,刘大牛夫妻已经到达小康了。
等他觉得自己家里终于快看到小康的边儿了,人家就已经达到财务自由了,这怎么追呀?
生活就是如此不公,总让人没法和旁人比较,总觉得别人比自己过得好,人生!
刘大牛还按照上一次买房的套路走的,自己先筛选一遍,再带着妻子选择。
这买房买地是家里的大事,一定要让所有人参与进来,大家都是主人翁。
李小红对刘大牛筛选过的地块还是很满意的。
刘大牛对这些已经有经验了,成年和田地打交道,对田地的土壤看一眼,摸一摸,就知道是否肥沃,土质如何。
其实比李小红自己更能把握,叫李小红来看,只是刘大牛的一个习惯。
男主外,女主内嘛,男的就负责跑外面的事,家里的事由女人做主。
买田也是一样,前期外面跑的就应该由男的去做,后期决定买哪块地,应该由女的决定。
话说刘大牛其实觉得他自己也属于家的一部分,应该归由妻子管辖范围内。
夕阳西下,夫妻俩看完了田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空气中扬着淡淡的炊烟味,散发出尘世间的温暖。
两人走在田埂边,看着路旁零星耸立的民居,有孩子在房前屋后跑来跑去,家中的主妇忙着做晚饭,隐隐约约的听着不知谁家的孩子婴儿醒了,发出咿咿呀呀的哭声,一切都那样美好。
刘大牛斜眼瞟着妻子,李小红大步向前走,没注意别的,空落落的手在两旁甩着。
刘大牛在心里给自己鼓了鼓气,运了运劲,鼓足勇气,终于把自己的大手伸了出去,握住了妻子的小手。
李小红吃惊的转过去看丈夫,两人夫妻十几年,比这更亲密的事情都做过,可是从来没有这样手拉手过。
可是为什么心里感觉这么温暖甜蜜呢?
刘大牛上次在街上,看到余文凯偷偷的牵余夫人的手,就羡慕不已,可惜当时妻子不在身边。
他为了这一天这一刻可是谋划了半个多月了,好容易逮着这么个机会。
当然他没余文凯胆大,小余同学是在大街上公然牵余夫人的手,让老人们看到,少不了一句“有伤风化。”
刘大牛只敢在这田间地头,没人的地方,偷偷地拉拉李小红的小手,过过瘾。
回到家,大宝吃惊的看着母亲红红的脸庞说,“娘,你是不是受风寒了?脸怎么这么红?”
小宝赶紧把头凑过来,要看得清楚。
李小红很不好意思地把两个孩子大脑袋推到一边去,“赶紧看书去,不要老关注别人,注意力要集中。”
小宝比大宝开窍要早些,看着母亲这样扭捏的样子,“娘,你是不是害羞了?我们班上陈煜的妹妹就这样,一见我就脸红。”
李小红闻言,心中警笛大作,顾不得害羞了,抓着小宝问:“你见到小姑娘次数多吗?感觉好吗?有没有影响功课?为什么会见到别人家小姑娘?”
问题一个接一个,小宝被母亲如临大敌的模样镇住了,赶紧快快交待。
他可不想被扣上一顶早恋的帽子,母亲发起火来,可比父亲厉害。
至少母亲让父亲打自己的时候,父亲是真的下狠手打。
而父亲自己决定动手的时候,通常不太疼。
“小姑娘经常到我们班上来给陈煜送糖饼,有时也会分给我们吃。”
李小红不快的说:“你们学堂管得太不严了,都是十二岁的大人了,怎么还让女孩子混在其中呢?”
12岁在现在来说,仅仅是小学毕业,可是在古代来说已经是即将成人。
这事李小红心里挺反感,学堂里的孩子都家境较好,这样的人家才有余钱供孩子上学。
可是你让一个小姑娘经常到这些孩子跟前晃是怎么回事?钓金龟婿吗?
而且那女孩子都会害羞了,想必年纪也不小了,这太危险了,万一发生点什么被人讹上了可不得了。
李小红越想越觉得必须要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襁褓中,小宝还不知道自己捅了马蜂窝,跟大宝嘻嘻哈哈的说着晚上吃包子好还是吃面条好。
李小红看着没心眼的儿子,心中更加忧虑了,这别人要对他施个美人计,他还不得奋不顾身的往里跳。
第244章 主动要求吃苦()
第二天一大早,李小红吃完早饭就陪着大宝小宝去上学,美其名曰,要和夫子们交流沟通,两个孩子在学堂的学习情况。
刘大牛不太赞成,这听风就是雨的。
家里这么多事要忙,每天要出那么多货,你一个管事的最高领导人,跑去管小儿女能不能见面的小事,太说不过去了。
而且刘大牛觉得,能有女孩相中儿子是好事,这事要搁刘家村,那男方的家长可高兴了,这是本事啊,都能自己寻摸媳妇了。
要是小宝能自己领回个媳妇,他该出门炫耀了。
可李小红不这样想,对她来说孩子的事情比生意重要,比赚钱重要。
孩子如果误入歧途,或者定了一门不合适的亲事,以后痛苦终生,她做生意的初衷就没有了。
不忘初心,就是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忘了最初的目的。
李小红从来没忘记,最初决定把家搬到京城来,做一个漂泊的人,克服各种困难和心酸,初始目的是什么?无非是为了三个孩子的将来。
现在有人想抢她的儿子了,那怎么能行,小宝还小呢,不能被人坑了,至少也要成年后才能考虑这些事吧。
而且李小红对女孩到学堂去送吃的,非常不赞成,这家父母是有多担心女儿嫁不出去呀,家境是有多不好才这样。
谁家女儿不是捂到最后,千挑万选,才定下人家。
这家女儿小小年纪抛头露面,为的是什么,总之李小红心中是不喜的。
京城的教学水平比甘肃确实要高很多,学习的进度也不一样,显然大宝小宝是跟不上班上同学,好在两人讲义气,共进退,倒也没人敢欺负他俩。
夫子对大宝小宝学习的态度是肯定的。
大宝小宝很具有甘肃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是班上最勤奋的几个人之一,可是夫子对于他们的根基也不敢苟同,只说要加强补习。
李小红毫不犹豫的掏出钱包,坚决要求老师给大宝小宝单独开小灶,为他俩补习功课,增加上课的时间。
夫子赶紧推了过来,他不是要钱的意思呀。
李小红坚持地推了回去,知道不是要钱,可是夫子对自家孩子投入了加倍的精力和时间,本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报酬。
这是李小红习惯的利益对等原则,最后夫子当然推不过李小红,主要是李小红是真心地要付钱,而夫子不是真心地要推出去。
最后夫子不好意思地收了小钱袋,收人钱财,为人负责,自此对大宝小宝的学业更加上心了。
现在大家热衷的各种补习班,也是如此,老师开的补习班,你真的敢不报吗?
李小红不担心大宝小宝的学习,八股文章考的就是记忆力,大宝小宝绝对没有问题,从小到大吃空间食品长大,记忆力超群。
至于策论,他们年纪还小用不着,初步考试会背就够了。
他们刚转学过来不适应,很快会和大家进度一致的。
离了夫子的屋子,李小红坐在学堂的树林后面,左等右等,在等得不耐烦的时候,终于看见了那个小姑娘。
小姑娘穿一身碎花衣裳,头上也扎的小花朵,非常娇小玲珑,看上去很是讨喜。
她提着篮子蹦蹦跳跳的和学堂的门子打了声招呼,看来是非常熟悉,门子连问都没问就放她进去了。
李小红悄悄地跟在小姑娘身后,话说这种形象,有点像猥琐的中年大妈,还有点像拐卖儿童的妇女。
小姑娘来的时间点掐的正好,正是课间休息时间,小姑娘提着篮子也不见外,直接进到教室。
显然她的篮子里装的不只是给一个人的点心,许多孩子围了上去,看这熟悉程度吃了不止一天两天啊,这投资也够长远的。
李小红看着自家的大宝小宝也没皮没脸的跑上去蹭人家的,感叹一声,这么大的孩子还真是缺心眼。
那是点心吗?那明明就是糖衣炮弹,还上赶着去吃。
12岁的孩子正是吃穷老娘的时候,上了一个多时辰的课都觉得肚子里面空落落的,正好来个点心果腹,生活挺滋润,大家对小姑娘的印象也都非常好。
“刘夫人,您在这里是。。。。”
李小红迅速转头,就见夫子站在她身后,尴尬的笑了笑,这样偷窥好像不太符合形象,人设崩塌。
不过李小红是谁呀?她觉得自己做的是正义的事情,干嘛要不好意思。
李小红伸手点了点教室内:“怎么你们还招女学生呀,里面有个女孩子。”
夫子恍然,这是家人不放心孩子,在视察呢。
“这是学生的妹妹,来送课间吃食的。”
李小红皱着眉头,说:“这不太好吧,耽误孩子们学习了。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连一点苦都吃不了,还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人民的父母官吗?”
李小红欠了欠,对夫子行礼道:“还望夫子严格教导孩子们,不要让他们耽于享乐,沉迷于口腹之欲,也希望见到夫子的学生们桃李满天下,个个都成才。”
夫子听了笑不拢嘴,这种祝福是每一个做老师的心愿,第一次碰到居然知道孟子的妇人。
李小红在夫子心目中瞬时上了几个台阶,刚才以为是一个土豪,现在那起码也是个知书达理的富贵人家。
“一定,一定,夫人放心,我一定严格要求学生,确保他们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国家有用的人,对人民有用的人。”
说起大话,喊起口号来,夫子比李小红溜得多。
夫子整了整脸上的容颜,严肃的进去了,李小红赶紧躲闪起来,不能让大宝小宝看见。
若是让他们知道母亲断了自己每天点心的来源,不知道该怎么抱怨了。
只听夫子在里面大声的为大家领诵《孟子》(战国篇,且和颜悦色的让那个小姑娘以后再不要来了。
小姑娘茫然的被请出了教室,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李小红放心的吐了口气,这样就好,既不伤害小姑娘的自尊心,又能把事情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现阶段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一切尚早。
第245章 店大欺客()
解决了小姑娘风波,李小红心情愉快地走在街上。
她发现自己现在越来越有能力解决好一些问题,从陈兴事件到现在的小姑娘事件,包括家里问题的处理上,自己越来越有能力、有底气、有自信去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自信是由每个人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和具备的能力决定的,是一天天的积累,一天天的沉淀建造起来的对自己的肯定。
最近的一系列成功,让李小红有些放飞自我,风很轻,云很淡,李小红的心儿飘呀飘。
她决定今天给自己放一天假,去找好友云十三娘,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
两个女人在一起最好的娱乐是什么?逛街购物呀!
双11快到了,大家快要剁手了吧,我也准备剁手呢,家有宝宝,那就是个碎钞机。
京城的东市总是那样繁华热闹,一年365天天天人挤着人,人挨着人。
具有如此强大购买力的京城,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到这里来拓展事业,获得资源,繁衍生息。
云十三娘本就住在朱雀大街上,原本就是最繁华,最热闹的集市所在。
两人没带小厮未带车就出来,边走边逛,手里还捧着一把零食,简直就像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年轻时代。
可惜这不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你在街上撸串没人管,商场、出租车有各种规定约束,实在不行了,还可以投诉,这是几千年前的大唐朝,凡事要靠自觉自律。
李小红习惯性的穿着朴素,云十三娘也是一个寡居人家,一身都素得可以,让人看起来就是两个生活困难的妇人在穷逛。
任何时候寡妇的穿戴,总是能和作风问题联系到一起,云十三娘年轻时也是爱穿红衣绿袄的人。
自打守了寡,这些颜色鲜亮的衣服就再没有上过身。
在甘肃还好些,到了京城之后更是连首饰都不敢戴了,生怕被周围的人挑刺,让天天护着自己老祖宗脸上蒙羞。
每个人都在生活之中不断的变化,云十三娘也是一样,相比较年轻时能为李小红倾囊相助。
现在的云十三娘,更多的是处处如履薄冰,千思万虑,小心翼翼。
现在两个朋友之间地位身份发生了反差,李小红从当年的那个什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