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青春成为往事-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工作,先后担任国民联军驻K省总部组织科长、宁夏四路军政治处长。一九二七年 “四·一二事变”以后,形势剧变。冯玉祥以“集训”的名义,把全军的政治工作人员(共产党员)全部解除武装,监押在开封宫驿街三道胡同第二中学,一个一个进行审查。较有名望的三十二个共产党员则另行看管,商子舟是其中之一。十多天后,这些人被押上一截铁闷子车驱逐出境。商子舟等人在武胜关脱逃,辗转来到武汉,在汉口找到中共中央。同行的十二个人中,有的被派往苏联,有的留下做宣传工作,有的派到南昌参加起义。商子舟被派回到K省的洛北地区,任中共靖(州)洛(州)军委负责人。 
商子舟认为,洛北地区军阀派系很多,出了许多诸如井云飞这样的山大王,历代统治者都拿他们没办法,不得不借重于他们的力量实行统治,就因为他们有枪杆子,有地盘。一系列失败使商子舟清醒地认识到,要发展武装斗争,一定要在封建武装薄弱的地区建立自己的军队,创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只有抓起枪杆子,才能够为老百姓争取公平和人道。 
如果用当时的政府观点看商子舟的行为,就是地地道道的土匪行为,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商子舟一直被称之为土匪或者共匪,就像我们的历史教科书把井云飞称之为“大土匪”、“大地主”一样。 
需要向读者交代的是,一九二八年一月,K省国民政府对靖(州)洛(州)的行政区划做了新的划分,两地列为同等级别的行政区,靖州行政区辖北部地区十二县,洛州行政区辖南部地区十一县。这样,原靖(州)洛(州)政府主席、政府军三十四师师长陆相武的地盘就等于被削减了一半,而洛州行政区则调任 
国民党三十一师师长刘世英驻防,原泉县县长汪清廉升任洛州行政区主席。掌握靖州军政大权的陆相武把靖州以及周边地区控制得如同铁桶一般,革命力量很难在那个地区发展。 
商子舟决定避其锋芒,把重心放在洛州。洛州山大沟深,在历史上从来不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国民党洛州政府主席汪清廉和守军刘世英素有纠葛,政制混乱。刘世英主要龟缩固守在洛州城及周边几个县城,而刘世英则在广大农村依靠当地豪绅行使治理权力,和陆相武的军队相比,武器装备也较差。刘世英是一介武夫,治理军队手段落后,那些兵痞们横行霸道,鱼肉乡里,早已经天怒人怨。这里正是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好地方。 
一九三〇年十月三十一日(农历一九三〇年九月初十),商子舟发动了著名的洛州起义,推翻了国民党在洛州的统治,洛州政府主席汪清廉投降,刘世英部大部分被消灭在洛州各县,只带领一小部分残兵败将向北流窜到靖州,和陆相武纠合到一起去了。 
读者已经熟悉的石玉兰的家乡崤阳县就是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九日被宣告解放的。 
盘踞在崤阳残酷剥削农民的大地主陆子仪竟然没有来得及逃走,在靖州边界的一条小河岸边——这里距离陆相武派来接应的马队仅仅一个小时的路程——被愤怒的佃户(一说是一小股土匪)擒获,一家老少十三口全部被杀,所带财物被抢掠一空。 
那个炎热的夏天,整个洛州地面洋溢着劳苦大众的欢笑之声。 
商子舟在洛州建立了苏维埃政府,组建了洛北工农革命军,中共K省省委任命商子舟为洛州苏维埃政府主席兼洛北工农革命军军长、军委主席。从此,洛州就有了从州到县,从县到乡,从乡到村的苏维埃政权。 
如果我们从更大范围看待这一历史事件,就会发现,商子舟在洛州进行的革命不是偶然和唯一的,事实上,陕北的刘志丹、谢子长、李子洲早已经做了同样的事情,也就是说,洛州发生的事件是更大范围内一场革命的组成部分,因此,它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必然要超越洛州本身,具有一种宏观的意味。 
苏维埃政权绝不仅仅是把土地分给佃农,它要改变的是几千年以来一直在延续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这样,它就要引导民众对人对事形成合乎革命理想的新见解。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为了做到这一点,共产党人做了艰苦的努力。 
我写作本书的时候,曾经翻阅大量历史资料,作为我的同学吴克勤给我提供的创作素材的补充。当我沉浸在历史烟尘中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眼光、胆识和魄力所折服。我发现,在改变人的观念问题上,我们党早在二三十年代所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文化整合运动,就已经有了我们这些晚辈亲身感受的那种深谋远虑、力度以及无所不在的对于人的精神活动进行影响和感召的力量。 
革命,按照《辞海》的解释,有三个层面的意思:在社会学意义上,它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所进行的重大变革。……在阶级社会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集中体现”;在哲学意义上,它则体现为“事物的根本质变过程,与‘进化’相对”;在文化意义上,它则显示为“古代以王者受命于天,古称王者易姓,改朝换代为‘革命’。例:《易·革》:‘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变革;命,天命。” 
革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在上述意义上完全实现革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鲜血,需要暴力,需要无数人流血牺牲。尽管这样,正如我们从历史上看到的那样,中国革命还是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今天经历的事情和五六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不担心读者无法理解我们目前正在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 
如果抽象地看一下,我们会发现,一切缘由都潜藏在历史发展的神秘链条之中。很多现在发生的正是过去发生的,很多以前发生的也正是现在发生的。那么,未来发生的会不会是现在和以前发生的呢?也许。从天文学角度看,既然一切物质都起源于宇宙大爆炸的那个“点”,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个世界的所有物都是同一个起源,在同一个时间产生,并必将在同一时间结束。尽管这样,我们在进入历史的时候也是一片迷茫,历史在它自己的轨道中默默地运行,它当然有自己的目标,但是,我们很难具体地说出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甚至完全不可想象。 
人在历史面前毕竟是渺小的,犹如老子所言:“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你怎么能够知道你不可能知道的事情呢?你不会知道的。   
37。天·地(1)   
凡是从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走过来的中国人,对这首歌曲都耳熟能详——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民主政府爱人民,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 
当世世代代没有立锥之地的农民突然有了自己的土地的时候,借助于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抒发自己的心情,真的是准确而又生动。我们应当理解他们为什么如此感激他们所感激的人。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那个叫石广胜的佃户也处在同样的情境之中,不再被大地主陆子仪剥削,能够在法律保障下光荣而正当地拥有自己的田产,在夕梦山林区继续耕耘完全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将会多么高兴!他一定会紧紧拉住女儿石玉兰的手,指着永远属于他的土地房屋,嘱咐她:“闺女,你记好:这一切都是共产党给的!”石玉兰会怎样说和怎样做呢?她会庄重地点点头,把父亲的叮咛作为毕生遵守的人生信念记下来,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可惜佃户石广胜已经去世了,而我们的主人公石玉兰又不在我们叙述的那个光明世界之中,所以我们设想的一切就都没有发生,石玉兰甚至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首歌曲——她被幽闭在靖州的深宅大院里,一心一意照料着宝贝儿子绍平,怎么会知道解放区发生的事情,怎么会知道这里有这样一首歌曲呢? 
是的,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石玉兰不太可能确切知道她的家乡崤阳县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太可能知道这首歌。 
现在,石玉兰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是笼罩在靖州城里的不祥的气氛。 
陆相武没有抵挡住商子舟在洛州发动的革命向靖州蔓延。随着靖州南部著名的泉县县城失守,靖州城里马上混乱了起来。人们就像暴风雨来临之前的蚂蚁一样匆匆忙忙——所有生意人都在打点自己的财产和货品,准备逃离这个必有一战的地方;罪大恶极的人则趁着夜色或者骑马或者步行溜出靖州城,到谁也不知道的地方隐姓埋名;小家小户忧虑着原本不多的家产,在流言飞语中揣摩“共产”两个字究竟蕴藏多少于己不利的信息;穷人、因为各种原因走投无路的人则在企盼听到红军的枪声,有的人已经在盘算在这场天翻地覆的革命中能够捞到多少浮财;豪门大户动用能够动用的全部力量,或者准备与这座城市共存亡,或者忙着把金条埋藏在地下,或者高价从陆省三的军队或者井云飞的民团中雇佣一些武装人员,护送一家人和凡是能够带走的财产远走宁夏、甘肃或者更远的地方。 
只有陆相武纹丝不动。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个外表文弱的军人,好像根本没有意识到商子舟即将大军压境的现实,仍然像以往那样沉稳矜持,仍然以不变的节奏处理着军机要务。这个人的镇定平稳了人们的忧虑心情,靖州行政公署(它的全称应当是“K省第二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那个庞大的院落,井然有序,虽然人们的纷纷脚步传达着非常时期的紧张忙碌,但绝不慌乱,世界仍然在按照以往的频率运转。 
“现在是共存亡时节,”在靖州行政专署联防会议上,陆相武对与会者说,“没有别的路,只有一条路:必须抵抗。只要我们守城七日,七十九师就能够赶到靖州……” 
驻守在宁夏的 
国民党王牌七十九师正在向靖州驰援。这是一个很大的希望。与会的陆相武部队团以上军官和井云飞的民团主要头目都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希望——如果七十九师准时到达,绝对能够阻遏商子舟对靖州地区的威胁,在靖州和洛州之间,划线而治。 
陆相武别有意味地笑了笑,说:“划线而治?这样可就太抬举商子舟了,我们不会与他划线而治。”他心里涌起对商子舟的灭门之恨——消息传到他这里,已经成为这个样子:陆子仪是被商子舟追杀致死的——站起来,咬紧颌骨,再次来到军事地图跟前,用白皙修长的手指划过洛州,说当局正在调集优势兵力从龙翔、湎川向洛北方向集结,十天之内,就会形成对商子舟的南北夹击之势。 
“这就是说,”陆相武强调指出,“这就是说,守住靖州,不仅仅是我们当下的眼前的需要,它还是更大战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共之间进行决斗的一部分。这是历史提供给我们为数不多的消灭共产党的机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务必将商子舟这股土匪武装消灭在靖州!” 
围坐在巨大方桌跟前的将领们受到陆相武的鼓舞,交头接耳,情绪明显兴奋起来。 
井云飞以五十四岁的人特有的矜持眼光看着陆相武,一言不发。他不知道眼前这场战役是不是更大战局的一部分,是不是国共决斗的一部分,但是他知道,七十九师不可能如期抵达靖州。根据他掌握的情况,现在这个王牌师在陕西、宁夏交界地带遇到了刘志丹的阻击,而且战况于七十九师不利。如果七十九师不能如期增援靖州,商子舟将不会放过千载难逢的时机,必定火速攻打靖州,即使从湎川、龙翔来的国军进展顺利,也不可能短时间内突破商子舟的洛州防线,对靖州形成有效增援。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商子舟必定想方设法向陕北刘志丹部靠拢,那时候,整个西北地区都会连成一片,完全变成共产党的天下……陆相武未必不了解这种结局。 
井云飞钦佩陆相武任何情况下绝不妥协的军人品格,虽然可以把陆相武的姿态看作对家仇的反应,但是,这个人骨子里的气节,是让人敬重的。井云飞站起来讲话的时候,简短地表态说:“相武师长刚才说目前是共存亡时节,我有同感。我,我的弟兄都会不竭余力,让靖州的黎民百姓不受涂炭,慷慨赴死,为党国效忠……” 
陆相武带头鼓掌——目前,井云飞的姿态至关重要。 
井云飞就像祖父井观澜和父亲井宽儒那样,把自己的命运和靖州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但他不知道它们蕴含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父亲和祖父信守的只是对这块土地的道义责任,而井云飞面对的却是一场革命,他的整个生命都与能不能守住靖州紧密联系在一起,而这里还有他的妻子和儿子,有他庞大的家产……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死与共。 
一个这样理解问题的人宣布说把他的民团军全部交给陆相武调遣指挥,也就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尽管我们随后就会看到这个决定将最终奠定他悲剧性的结局。可是,话说回来,在一场剧烈的革命面前,井云飞不这样做又能如何呢?人经常就会陷入到一种没有任何选择的选择之中。 
陆相武喜出望外,当即对部队进行了部署:把最有战斗力的民团军一营、二营放到靖州南部沙城—驼岭一线,形成第一道防线,阻抗商子舟的进攻;分散在靖州北部诸县的三营、四营、六营迅速向靖州东北十三公里的咽喉之地南川集结;民团军三营和八营镇守靖州。陆相武的部队则一小部分部署在沙城—驼岭一线,其余皆在靖州城里。 
谁也没有看出这个部署暗含着的阴险机谋,井云飞也没有看到。他甚至没有想到为自己留下守护的力量,经冯坤提醒,才把包括侍卫连在内的八营留在身边。 
返回宅邸,冯坤问井云飞:“战事开始,你在哪里?” 
井云飞说:“我在靖州。” 
“不妥,”冯坤眼睛中含着忧郁的成分。“这样不妥。把我们的人大部分向南川集结不是好事情,到了那里,我们的后方就会出现大面积空虚,万一出现意外情况,我们将很难回防,那里的道路条件根本不适合大部队运动,这就等于断了我们的后路,而靖州到南川仅仅十三公里路程却一马平川……” 
“你说的是……什么意外情况?”井云飞警觉地看着冯坤。 
冯坤意味深长地说:“历史上演过的戏剧未必就不再上演。” 
井云飞显得有些不耐烦:“你直说,什么意外情况?” 
冯坤稍微迟疑了一下,最后决定把忧虑说出来:“万一陆相武和商子舟……” 
井云飞挥了挥手,不让冯坤再说下去,就像冯坤说出来的事情会引起很大痛苦一样。 
最近十余年来,在靖州和洛州政治、经济事务上,陆相武与井云飞这两大强人虽然说不上珠联璧合,却也是难得见到的配合默契的合作者。他们联手平息贫苦农民反抗政府和豪绅的运动,维护了这个著名的贫困地区的稳定;在执行政府职责之时,井云飞利用他的势力和影响,给陆相武很大支持,这也是陆相武十余年来坐稳三十四师师长宝座镇守一方而没有被调往其他地区参与战事的原因之一。最近几年,陆相武更新了部队装备,扩充了兵源,成为阻遏商子舟的农民运动从洛州向北蔓延的决定性力量;井云飞的家业在陆相武保护下也一步步扩展,与祖父井观澜和父亲井宽儒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陆相武从不隐讳对于井云飞的感激,井云飞也认为没有陆相武就没有他整个家业的发达。 
友谊很宝贵,但是友谊有时候也会成为致人于死地的毒药。现在,井云飞感觉到的东西其实正是友谊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