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镜头语言占据主要地位,那么镜头语言和台词功底以及演员表演之间的比例又应该如何平衡,真正地以电影的方式诠释出戏剧的魅力,绝对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
比如说2012年的“悲惨世界”,整部电影形式大于内容,重点严重失衡,第一,剧本角度来说,细节挖掘的缺失导致角色有割裂感,尤其是歌唱部分的过于侧重,剧情衔接失去了流畅感,更像是每个角色粉墨登场高歌一曲,然后就下场了,没有能够呈现出原著故事的丰厚底蕴;第二,表演角度来说,演员的个人发挥值得称道,但完全采用了音乐剧的舞台表演方式进行演绎,与镜头语言无法融合,丢失了电影区别于舞台的特色和质感,世界观顿时就被局限在了一方屏幕之内,束手束脚。
客观来说,喜欢音乐剧,又或者是对音乐剧有好奇心理的观众,“悲惨世界”不失为一部不俗的作品,但对于戏剧的专业观众来说,对于电影的专业爱好者来说,这部作品却是一个四不沾,难以让人满意。
“理发师陶德”这部作品也是如此。
上一世,“理发师陶德”由蒂姆…伯顿和约翰尼…德普这两位老搭档携手,再加上海伦娜…伯翰…卡特(helena…bonham…carter)、艾伦…里克曼(alan…rickman)、蒂莫西…斯波(timothy…spall)等一众出色的英国演员加盟,从卡司上来说,绝对值得期待。但最终成品却难以令人满意。
“理发师陶德”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因为法官看上了自己的妻子,遭遇法官陷害而被流放的理发师,在被监禁了十五年之后重新回到伦敦,化名为陶德,准备报复。可是,陶德却听说,他的妻子已经服毒自杀,而女儿则被法官囚禁在深宅大院里。陶德在馅饼店的楼上重新开起了理发店,联手馅饼店老板娘一边用人肉做馅饼一边等待着复仇的良机。
简单来说,这就是一个因为复仇而沾满鲜血,最后却被恶魔吞噬灵魂的连环杀手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陶德不仅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原来他的妻子自杀没有成功,还杀死了自己的爱慕者馅饼店老板娘,而且还差点杀死了自己的女儿,最后,陶德被爱慕馅饼店老板娘的小工终结了生命。
类似的连环杀手电影,在影史上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不乏经典,“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美国神经病人”等等。“理发师陶德”具备了成为经典的因素,但可惜的是,蒂姆搞砸了这个剧本。
首先,“理发师陶德”的故事核心锁定在了陶德身上,1973年的话剧版本第一次探讨了陶德走入不归路的心路历程,那种与魔鬼交易之中灵魂一点点被蚕食的过程,无疑是震撼心灵的,最终看着陶德失去理智地杀死了所有自己爱的、爱着自己的人,整个毁灭的过程是对人性的鞭笞和考验。更近一步来说,将陶德推入罪恶深渊的,到底是法官,是社会,还是其他原因?如果能够深入探讨,那么“理发师陶德”完全可以成为媲美“沉默的羔羊”或者是“飞越疯人院”这样具有社会醒世意义的作品。
但是蒂姆不是一个擅长挖掘故事内核的导演,即使是奠定他大师地位的“剪刀手爱德华”,也没有能够展现太多深度。蒂姆真正擅长的是在黑暗现实里保持纯洁的天真浪漫,从“剪刀手爱德华”到“大鱼”,再到“僵尸新娘”、“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等,都是如此,这种脆弱的天真,具有打动人心的效果。所以,蒂姆是一个十分依赖美工的导演,哥特风格和视觉影像才是他擅长的。在他的执导之下,“理发师陶德”原本就简单的故事变得十分薄弱,起承转合都缺少了支撑,更不要说人物的苍白无力了——这也意味着,电影最重要的核心就被挥霍了。
其次,歌舞部分和剧情部分的分离,这也是所有音乐剧改编电影的最大问题。“芝加哥”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在这个平衡点上找到了最恰当的比例,得益于故事背景聚焦在歌舞明星身上,这使得导演在歌舞与剧情的结合上不费力地找到了平衡。但“理发师陶德”却不是如此。
音乐剧的歌舞都是具有剧情意义的,歌曲和舞蹈不仅仅展现了角色本身的处境、心理和状态,同时也将成为剧情的一部分,甚至是推动剧情的发展。“理发师陶德”原版舞台剧之上的音乐和舞蹈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全部都是经过时间验证、专业考验的经典,但问题就在于,搬上大屏幕之后,如何与镜头语言融合、又如何与剧情走向融合。
蒂姆在这方面表现得十分糟糕,几乎是照搬舞台剧的构架,运镜和构图都没有能够取得突破。更为糟糕的是,约翰尼…德普不是一位优秀的音乐剧演员,歌舞表现在专业人士眼中是彻底砸锅了,这对于一部“音乐剧”来说,完全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最后,过于风格化以至于本末倒置。其实,这也是蒂姆的一贯毛病,他总是喜欢在视觉的哥特风格上大做文章,必须承认,他塑造出了无数经典角色造型,“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的每一个人物造型都值得大书特书,但这意味着,蒂姆放弃了造型和环境对故事的作用。比如说,“借刀杀人”里灯光的使用,再比如说,“罪恶之城”里极限背景的运用,归根结底就是希望这些镜头能够成为剧情的一部分,但蒂姆却不会考虑这些。
“理发师陶德”的舞台剧和哥特风格没有任何关系,当然,故事的黑暗色彩似乎适合哥特风格,但在兰斯看来,用哥特风格去表现黑暗故事,这也太“蒂姆…伯顿”了,就好像“僵尸新娘”一样。如果蒂姆选择“爱丽丝梦游仙境”和“大鱼”那样缤纷色彩来反衬“理发师陶德”的黑暗,可能效果还会更好。
约翰尼…德普的表演也是雪上加霜。约翰尼的个人风格始终局限在神经质的范围内,从“剪刀手爱德华”开始就是如此,几乎没有突破,后来能够大红大紫,就是因为这种风格赋予了杰克…斯派洛船长足够的魅力,但客观来说,这种神经质的表演不仅缺乏变化,同时也缺少深度,牢牢地框死了角色的拓展,乏味得可怕。
这样的情况放在“寻找梦幻岛”里,可以原谅,因为故事还有其他重要角色的依托;但放在“理发师陶德”里,却是致命的,因为这部电影就需要陶德的形象变得丰富饱满起来。
如果“理发师陶德”的陶德这一角色,可以找到丹尼尔…戴…刘易斯这样的演员来饰演,整部电影的质量都会截然不同,即使导演依旧是蒂姆。
虽然站在旁观者角度分析,看似头头是道,但如果让兰斯亲自上阵改编,这项工作却无比困难。第一,他可能会重新组建演员卡司阵容,将表演风格做一个改变,毕竟,陶德这个角色是整部电影的灵魂,而且,一旦演绎出彩的话,绝对是足以载入史册的高难度角色。
第二,他可能会摒弃所有的哥特风格,反而采用类似于“水果硬糖”这样明亮之中隐藏阴暗的风格进行演绎,因为在兰斯看来,铸就陶德悲剧的,其实是社会的力量,无论是法官的只手遮天,还是当时社会风气的冷漠,由于食不果腹,人们唯一关心的就是生计,根本无心去关注所谓的道德沦丧,这种看似社会平和之下的涌动,造就了无数悲剧,陶德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他可能还会抛弃唱歌的部分,因为兰斯真的对这方面没有太多研究,即使他是舞台出身的,但舞台演员也分为话剧演员、音乐剧演员、芭蕾演员、歌剧演员等等,兰斯是一个传统的话剧演员,他对音乐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如果要生搬硬套,最好也就是“悲惨世界”的水平了,他无法将歌舞与剧情融合在一起,只会成为累赘。
可即使如此,重新改编“理发师陶德”这部作品,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由兰斯来担任制片人,他第一考虑的对象是大卫…芬奇,或者大卫…林奇,而不是他自己。所以,今天,兰斯在于劳里交谈时,也不仅仅只是客套而已。
不过,兰斯也必须承认,“理发师陶德”这部作品是一个高风险项目,失败危险越大,也就意味着成功之后取得的震撼越大,特别是陶德这个角色。(未完待续。)
941 伯乐名声
一部戏剧能够长盛不衰,原因有很多,但毋庸置疑,剧本是不容忽视的。“理发师陶德”的音乐剧剧本值得信任,关于陶德这个角色的挖掘也彰显出了英国戏剧的丰厚底蕴。这样的作品,遇到一个出色的导演,充分引导出演员的表演、开发出演员的底蕴,那么这势必将成为一个载入史册的重磅角色,如果考虑到角色和作品本身的属性——半传记、神经病、杀人犯、悲剧人物、性格残缺、忍辱负重、悲惨至极,那么冲击奥斯卡小金人也是事半功倍的。
上一世,约翰尼…德普凭借着“理发师陶德”提名了奥斯卡影帝,不过他几乎没有任何机会,因为那一年,“血色将至”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展现出了绝对统治力,入魂入魔的表演,将一个灵魂堕入邪恶的冷血石油大亨刻画得令人惊恐,那种几近癫狂却又冷静克制的特质,几乎横扫了整个颁奖季,无人能够动摇他的位置。
但是在兰斯看来,“理发师陶德”的入围提名,是典型的公关效应,名气大于实力,他的表演甚至没有达到约翰尼在“艾德…伍德”里的水平,在那一年,“充气娃娃之恋”的瑞恩…高斯林、“美国黑帮”的丹泽尔…华盛顿、“窃听风暴”的乌尔里希…穆埃(ulrich…muhe)、“潜水钟与蝴蝶”的马修…阿马立克(mathieu…amalric)等人都更加值得一项提名的肯定,尤其是后面两位非英语表演的演员,他们的表演都达到了冲击影帝的水准,即使无法动摇丹尼尔的霸主地位,但也可以放在一个水平线上讨论。可惜的是,非英语表演想要冲击影帝、影后,仅仅只有实力是不够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如果“理发师陶德”在正确的导演、正确的演员手中,兰斯相信,挑战“血色将至”的丹尼尔,并不是不可能的,两部作品的主角都是邪恶到了骨子里的角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陶德是邪恶到了扭曲,陷入癫狂,亲情和爱情所驱动的复仇信念,却成为了亲手扼杀亲情和爱情的刽子手,铸就了一出古希腊悲剧;而丹尼尔——“血色将至”里的角色就叫做丹尼尔——则是邪恶到冰冷,道德崩坏,利益驱动的贪婪和野心,让所有一切都成为了手段,就连亲情和信仰也不例外。这两种邪恶的对决,应该会成为影史最激烈的影帝争夺战,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不过,这只是理论而言,真正如何操作,又有谁能够挑战丹尼尔…戴…刘易斯那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冰冷表演,绝对不是纸上谈兵那么简单。
更何况,兰斯当前的工作重心应该在“钢铁侠”和“无敌浩克”身上,“理发师陶德”根本就不再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但迪特…考斯里克和劳里…麦克唐纳可不是仅有的两个人,希望能够赢得兰斯的青睐。
虽然北美大陆之内,“钢铁侠”的消息沸沸扬扬,但一来混沌影业和兰斯从来没有正面承认过消息的准确性,即使是漫威影业也没有官方消息,一切都只是传闻,事情距离板上钉钉似乎还很遥远;二来,就算“钢铁侠”敲定了,但电影产业的运转却别有妙处——兰斯今年的行程被预定了,但是还有明年的、后年的、大后年的,就是兰斯在导演位置上分身乏术,还有制片人,还有编剧,甚至就连演员的客串也是在考虑范围的,对于那些巅峰时期的制片人或者导演,他们手中的项目一口气排满接下来三年乃至四年的档期,并不罕见。现在的兰斯就在巅峰时期。
所以,几乎在每一座城市,兰斯都可以遇到主动找上门的制片人或者编剧,他们带着手中的项目希望和兰斯接洽。即使不是赢得兰斯的直接青睐,他们也希望混沌影业能够接手,这才是现在兰斯强大号召力的直接体现。悄无声息地,依托在兰斯名号之下的混沌影业,已经成为了无数独立电影的头号选择。
宣传期间,兰斯遇到了一名法国制片人,前后在巴黎、柏林和巴塞罗那都相遇了,弗朗索瓦…哈维尔…德克拉纳(francois…xavier…decraene)。这是一位主要活跃在欧洲的制片人,在北美没有太多影响力,他手中握有一部传记小说的改编权,希望混沌影业能够对项目进行投资。
原因很简单,“我相信施特雷洛先生作为一名制片人的专业素养,还有专业能力。”这是弗朗索瓦的原话,脸上带着略显拘谨的笑容,但却闪烁着坚定不移的信念。
除了兰斯本身的名望之外,混沌影业将黑名单无偿公布出来的行为——今年的独立日,第二期黑名单还是准时公布,这也使得混沌影业赢得了独立电影人的拥护和喜爱,不仅仅是编剧们乐于将自己的作品投给混沌影业,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得到更多关注;就连独立制片人们也乐于在混沌影业身上试试运气。
纵览兰斯的职业生涯曲线,以发行起家,负责挖掘欧洲的优质独立作品;而后转战导演,“上帝之城”一炮打响;此后虽然涉足商业电影,但每一部电影里的独立属性却依旧闪耀,在“狂暴之路”身上更是达到巅峰。可以说,兰斯对独立电影、对小成本投资、对邪典作品、对个人风格的理解,确确实实得到了证明,这也为他赢得了“伯乐”的名号。
这也是弗朗索瓦找到兰斯的原因。
弗朗索瓦手中的传记小说确实吸引了兰斯的目光,这部作品就是“潜水钟与蝴蝶”。这是由前任法国时尚杂志“她(elle)”的主编、记者让…多米尼克…鲍比(jean…dominique…bauby)撰写的传记,这是他身患“闭锁综合征”之后用左眼所撰写的书,可惜的是,在书籍出版之后的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潜水钟与蝴蝶”这个名字,隐喻了让患病之后的人生,潜水中象征着他的躯体受到了沉重的禁锢,不得释放,不能自由;而蝴蝶则代表她的精神世界,可以自由飞翔,畅游世界。1997年,这本小说出版之后,轰动了整个法国。
所谓的闭锁综合征,就意味着让不能活动身体、不能说话、不能自主呼吸,他几乎完全丧失运动技能的躯体之中,只有一只眼睛可以活动,这只眼睛是他清醒的意识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工具,眨眼一次代表肯定,眨眼两次代表否定。让就是用这只眼睛来选择字母牌上的字母,形成单词、句子,甚至是一整页的文字,完成了这本传记。
“潜水钟与蝴蝶”无疑是一部出色的作品,但想要拍摄成功,却绝非易事,最重要的是由谁来饰演让?病床上的让,他只有一只眼睛能够传达情绪,这对表演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而回忆中的让,又必须以内敛而丰富的表演来呈现出情感的细腻变化,演员身上的重担不可小视,尤其是考虑到必须使用法语,选择范围就更窄了。哈维尔…巴登在相似类型题材作品“深海长眠”里奉献了奥斯卡级别的演出,但“潜水钟与蝴蝶”的表演难度比“深海长眠”更大。
这也是弗朗索瓦在法国迟迟找不到投资方的原因——“潜水钟与蝴蝶”看起来就是那种“留在纸面上比搬上大屏幕更好”的作品。混沌影业虽然是美国公司,但显然,兰斯的伯乐名声足以让弗朗索瓦做出大胆的尝试了。
上一世,“潜水钟与蝴蝶”最终由美国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