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前许攸坏了逢纪的计谋,逢纪早就怀恨在心,此次见许攸出来请战,肯定不能遂了他的愿,于是才出言阻止。
许攸看着逢纪恨的牙根直痒,这厮又出来坏事,他正想反驳的时候,郭图也站出来说话了。
就听郭图道“元图先生说的却有其事,前次差许子远前去邺城催粮,便是因为对韩馥不敬,导致了渤海的粮草总是短缺延后,此皆是许子远之过也。某附议逢元图,当换他人?”
“哼哼哼,尔等说说,要换何人前往?”许攸见郭图也站出来使坏,于是哼哼冷笑的问道。
许攸早就想好了对策,如果他们自荐,必不让他们如愿。
逢纪刚想自荐,但是看到阴测测的许攸时,把自荐的话又咽了回去,道“某愿……举荐荀友若前往,其与韩馥有旧,想来更能成功!”
许攸正想反驳的时候,听到逢纪举荐荀堪,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要不是逢纪跟郭图就行,其他人他许攸无所谓,反正献计的是他,怎么他都是有功劳的。再说荀堪是他们之中有名的老好人,谁都笑脸相迎,也没得罪过他许攸,把这个功劳让给荀堪也可以,正好让他承自己的情。
于是许攸眼珠转了转,对袁绍道“荀友若确实最佳人选。他与韩馥是友人,韩馥更容易相信于他。况且其家族也在此处,必不会反叛。某也举荐荀友若前往!”
许攸说着,看了看荀堪,意思是,这次我举荐于你,你可不要忘记我!
荀堪无奈,只得对许攸点点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对于许攸,荀堪能忍就忍,能让就让。
这时候郭图说话了,“主公,某也举荐一人,高干高元才。高元才不但是主公外甥,更有急智,三寸不烂之舌,死的也能收成活的。有高干辅之,必成说降韩馥。”
高干虽然是袁绍的外甥,但是为五服之外的表亲。其人又刚刚投效袁绍,并没有多少出众之处,不知为何郭图会举荐于他。
但是这个人物跟大家都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众人皆不说话,算是默认了郭图的提议。
袁绍想想,这样也好,有高干在一旁监视,他荀堪也不会有其他想法。于是出言道“也好,荀友若,高元才。”
听到袁绍肯定的说他们两人的名字,荀堪一脸镇静的走出来抱拳行礼,高干则喜出望外,感激的看了一眼郭图,用只有他们两人知道的眨了眨眼睛,走出来对袁绍抱拳行礼。
“便差汝二人前去游说韩馥,友若先生为主,干儿为辅,此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冀州乃吾大业之重中之重,切不可出任何纰漏。若有差错,必拿尔等试问!下去准备去吧!”袁绍看着他们二人道,先打了预防针,这一路必须要成。
两人异口同声的道“诺,必不负主公重托!”
说罢下去准备去了,整理得当,两人便出了南门,奔邺城去了。高干在走之前,让心腹之人送了一百金到郭图府上。这是他酬谢郭图的礼物。原来早在几天之前,高干就找到了郭图,想让他在合适的时机举荐自己。并送上一对玉如意给。高干知道郭图贪财,于是投其所好。这才换来了这次出使的机会。
不提两人如何风餐露宿,前往邺城。却说南宫县内,袁绍刚想散会,回转后宅休息,安平国相刚送来两个美姬,他还没享用呢。正在这时,下人来报,一票军马,今日进驻广宗,看旗号打的是“麴”字帅旗。
冀州序列姓麴的只有麴义一人,怎么他突然屯驻广宗?这是什么意思?难道韩馥下定决心要跟公孙瓒打战?但是也不应该啊,如果要打的话,怎么会吞在广宗,而不是渤海边境?
百思不得其解的袁绍只得,再差人探查麴义前来的来意。
第二天还没等袁绍派出斥候去探查,邺城就传来消息,麴义因为不满韩馥太过软弱,已经公开反叛于他,带领自己的部曲出走邺城。
听到这个消息,袁绍喜出望外,麴义可是冀州的头号大将,能统帅有谋略,是个智将型的将军。如果能收了麴义,不但能得他几万部曲,还能收这么个大将人物,那不就更加如虎添翼了么!
第202章 收麴义韩馥昏聩()
袁绍看到麴义因为不满韩馥的软弱公然反叛于他,带领部曲进驻广宗以后,便积极派遣信使于他联系。
袁绍在给麴义的信中,姿态放的很低,声称如果能得他的帮助,肯定拜他为大将,逐公孙瓒出冀州。
原来早在群起而讨董卓的时候,麴义跟公孙瓒便有了矛盾。公孙瓒去河内却在冀州磨蹭,韩馥就派麴义跟这公孙瓒,防备他偷袭。公孙瓒被像狗一样监视着,感觉受到了屈辱,于是跟麴义起了摩擦。两人大打出手,结果麴义武艺没有公孙瓒高,被公孙瓒戳了一枪,由此深恨公孙瓒。
公孙瓒如此明显的攻伐冀州,麴义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是韩馥胆小,害怕打不过公孙瓒,因此几次三番的驳回了麴义的请战。麴义一气之下便带着部曲离开了邺城,进驻到广宗,打算北上攻击公孙瓒。
但是公然的反叛韩馥,他麴义便成了反贼,就算打跑了公孙瓒,以后又能如何?所以在收到袁绍的信时,麴义喜出望外。袁氏四世三公,名满天下,比韩馥强多了,而且袁绍又对自己这么看重,礼数有加,折节下交。
麴义受袁绍礼贤下士的感化,受到袁绍信件的第二天便打出了“车骑将军袁”的旗号,声称归附车骑将军。并带领部曲,出广宗,来南宫与袁绍相见。
袁绍接到麴义归附的消息喜出望外,得了麴义便等于折了韩馥一条臂膀,即便韩馥不愿意让出冀州,现在就是武力也能解决。
袁绍更是在麴义到达南宫时亲自出城迎接,当众宣布封麴义为中郎将,他的部曲依旧归他统领。这下彻底的收服了麴义的心,士为知己者死,袁绍如此对他,他又什么理由不为袁绍卖命呢?
袁绍安排麴义驻扎在城北,拉着他的手回到府衙,大排筵宴。更是拉着麴义同席而坐,声称麴义就是他的“樊哙”!
袁绍如此礼遇麴义,麴义却觉得理所应当,这让袁绍手下的文武都很是不满。再怎么说你麴义也是新投效过来的,没有尺寸之功,怎敢如此狂妄,目中无人?用后世话说,麴义的情商非常低,不懂得低调做人。
麴义刚刚投效袁绍,便埋下了将相不和的隐患,更是在后面受到同僚的排挤,为他的身死埋下了祸根。
收了麴义以后,袁绍更加强盛,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如果荀堪能说动韩馥,那冀州丰盈之地,便是他袁绍的囊中之物!为了以防万一,袁绍把部曲安排在南宫县南,做出随时准备南下的姿态。如果韩馥愿意让贤,便南下接管邺城;如果韩馥要死扛,也是南下,不过是攻伐邺城。
袁绍摆出了攻击的姿态,这让邺城的荀堪、高干轻松了许多。
袁绍收麴义的时候,荀堪、高干便来到了邺城。虽然韩馥惶惶不安,愁云密布,但还是以最高的规格接待了荀堪、高干。先不说荀堪是他韩馥的好友,就他们袁绍使者的身份就不好惹。
公孙瓒已经陈兵渤海边境了,随时准备南下攻伐于他。这两天长安也不消停,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朝廷居然同意了!想他韩馥在冀州兢兢业业,未出半点纰漏,居然都能因黄巾这个鞭长莫及的罪名被替换!
韩馥大骂董卓为国贼的同时,又暗自神伤。董卓再是国贼,诏令不是假的吧,这白纸黑字的,明明白白,让他即刻交出刺史印绶,前去长安,听候差遣。
韩馥有心抗命,率大军封锁冀州,抵抗公孙瓒,保全自己的地位。但是他怕,怕打不过公孙瓒这个虎狼之将。如果战败邺城被攻破,他韩馥必是首当其冲的,到时候肯定是身死殒命。
这还没开战韩馥就怕了,主要是公孙瓒渤海一战太过吓人了。青州黄巾百万之众,被公孙瓒两万骑杀的大败,一战便吃了黄巾十万人。消息传开,谁不说公孙瓒厉害?反观他韩馥,兵不过五六万,这如何是公孙瓒的对手?更何况还有个袁绍在旁边虎视眈眈盯着这里。
韩馥已经开了几次会议了,但是总是统一不了思想,吵起来没完没了的。一部分人跟他思想接近,觉得公孙瓒太过厉害,不能力敌。更有袁绍在一旁,如果他们跟公孙瓒打起来,袁绍偷袭邺城怎么办?想的是不如前往幽州刘虞处避祸,刘虞大汉宗亲,能跟公孙瓒在幽州分庭抗礼,肯定是不怕公孙瓒的。
另外一部分人则是力主征讨公孙瓒的。他们分析公孙瓒并没有传的那么厉害,对付起兵有很多方法。再说了集合冀州一州之力,还敌不过公孙瓒一郡之地?麴义、赵浮、程焕纷纷请战,愿意前去抵挡公孙瓒。
但是韩馥总是瞻前顾后,犹犹豫豫,不肯正是确定下来。这一下就惹恼了麴义,直接公开的叛出,带着部曲离开了邺城。麴义的离开,让韩馥更加害怕,兵力又少了一部,这还如何是公孙瓒的对手?
正在这时荀堪他们到了,众人在议事厅内坐定,还没等荀堪游说韩馥,韩馥先说话了“友若兄,别来无恙?经年一别,已有三秋矣。”
还不待荀堪回礼,韩馥话锋一转直接道“现冀州为难之际,有一事,某不能决。友若有大智慧之人,何不替某解答一二?”
荀堪看了看韩馥,已经猜到他要说什么了,心中好笑,韩馥怎得如此不堪。但表面上并没有表露出来,而是疑惑的道“哈哈,是啊,许久未见,甚是想念!哦?不知是何事?某虽不才,还有能个一两计策,能有助文节兄便好!”
韩馥下面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从事田丰、沮授等看到韩馥居然向荀堪,这个袁绍的谋臣问计,气的鼻子都歪了!
韩文节何其不智也!都什么时候,早就该决断的事拖到现在也就算了,居然还要向前来游说你的人问计,这不是正中下怀么?
本来就得志的田丰、沮授互相看看,皆在对方眼中看出了嘲讽之意,更加深了他们离去的意图。这样的主公保之何用?
耿武、闵纯、李历则欲言又止,想要打断韩馥。他们忠心于韩馥,看到韩馥如此,怎么不替主公着急?
第203章 说韩馥荀堪用谋()
韩馥看都不看兀自在那里着急的耿武、闵纯等人,对着荀堪道“北平太守公孙伯圭妄起大兵欲攻伐吾等,现已陈兵东光,随时准备南下。董卓不仁,妄自撤换州郡。现任命公孙瓒长史严纲为冀州刺史,责令吾交出印绶。吾该何去何从,请友若兄教我!”
韩馥说完,对着荀堪一抱拳,深施一礼!他是被手下两拨人吵的实在是拿不定主意了,看到荀堪这根救命稻草,只得抓住,即便他是袁绍的谋臣。
荀堪看着真诚的韩馥,心底有些触动,但是转念就被主公的大业所取代。他投效袁绍也是为了博个功名,如果能替袁绍得了冀州,他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韩馥虽然是他的好友,但不是一个明智之人。若让他继续占据冀州早晚被外人取代,既然都是被人取代,就不如自己这边取代他。起码有他荀堪在,不会伤了韩馥的性命。
想到此处,荀堪沉思了半晌,才抬起头来道“文节兄不必如此,某献计便是!”说着站起身来,扶起韩馥,一边捋着胡须,一边说道“公孙伯圭虽然武勇,但无甚谋略。此前渤海一战必有其夸大成分,不过造势尔!文节兄不必惊慌,冀州三郡六国,文贤武勇,小小公孙瓒不足挂齿。即便渤海为其所占,然其他八郡、国皆在文节兄手中,整合军力,差一两大将前去抵御,必能阻止其南下。此事易尔!”
荀堪居然鼓励韩馥前去抵挡公孙瓒,这让耿武、闵纯等欣喜不已,如果能因此让主公下定决心集合冀州一州之力,抗衡公孙瓒,他们如何能不胜!不过转念,耿武又想到,荀堪这是让他们跟公孙瓒拼命,他袁绍坐收渔翁之利啊!
但是现在公孙瓒的威胁比袁绍大的多,即便看出了荀堪的意图,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来。这便是荀堪的阳谋!
耿武深深的看了一眼荀堪,出言道“主公,荀友若所言极是。公孙瓒不过匹夫之勇也,无智之人妄想蜉蝣悍树,此螳臂当车者也。只要主公整合冀州战之,此战必胜!”
闵纯、李历皆出言附和道“是啊,主公。冀州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主公麾下又都是武勇之将,随便一人,便可挡公孙瓒。公孙瓒肖小尔,胜之不难!”
听到自己部下也是赞同荀堪所说,韩馥又动摇了。心中想着荀堪说的对啊,公孙瓒不过一郡之地,他手握其余八郡,冀州兵多将广,没必要害怕公孙瓒!
这时候辛评却站出来,说道“主公,某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韩馥看到是主簿辛评,和颜悦色的道“仲治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辛评听到韩馥同意了他的请求,对着韩方深施一礼,站起身来,对着荀堪拱拱手道“荀友若,汝力主某家主公战公孙瓒,所为何图,某看的一清二楚。不过是待冀州与公孙瓒两败俱伤之时,尔等坐收渔翁之利也。
袁绍,鹰视狼顾之徒,脑后生反骨,为逆贼也。其在渤海秣马厉兵,图谋冀州久矣。公孙瓒入渤海,其未放一刀一箭,便让出渤海,屯驻南宫,何解?为引狼入室,敲山震虎者之计也。又行借刀杀人之计,欲借公孙瓒图谋其私利尔。
主公,此计万万不可行也。若听其谋,领军去战公孙瓒。大军前去,后方空虚,若袁绍出南宫来攻邺城,吾等如之奈何?若邺城城破,必为其阶下之囚也!此取死之道,不可取也!”
“嘶,这个……”听了辛评的分析,韩馥倒吸一口冷气,心中想着,是啊,到时候冀州大军去征讨公孙瓒了,邺城必然空虚。袁绍抓住这个空当,出南宫,来邺城,他韩馥拿什么去抵挡袁绍?
韩馥想到这里,看着荀堪的眼神不善起来,这厮真是蔫吧坏,表面是支持自己去抗衡公孙瓒,实际上却暗藏时机,要夺他的冀州啊!看来还是不能出兵抵挡公孙瓒。就让公孙瓒南下,再差袁绍去抵挡,让他们狗咬狗,他韩馥坐山观虎斗。
荀堪听到辛评如此说,暗道不好,果不其然,韩馥看向自己的眼神狠戾了起来。荀堪怎么能让他得逞,于是出言道“哈哈,笑煞某也!辛仲治何其不智也!”
“哼哼,荀友若,尔死到临头还不自知!笑吧,笑个够,下了地府,恐怕就没地方笑了!”辛评看着荀堪发笑,哼哼冷笑道。
“哈哈,即便某身死,有尔等作陪又何妨?韩文节,汝若行此道,才是离死不远矣!要杀便杀,某无话可说!”荀堪说着,把脖子一梗,闭起眼眸在那里等着韩馥捉拿他。
听着荀堪的话,韩馥心中一咯噔,莫非其中还有隐情?不然荀堪怎么会如此说,还甘愿赴死?
韩馥如此摇摆不定,好谋无断,没有主见,疑心又如此严重,听风就是雨。也是活该他韩馥最后因为怀疑袁绍要暗害自己,而死在自裁之下。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韩馥赶忙陪着笑脸,对荀堪道“友若兄何出此言?汝与吾至交好友也,某怎么会杀汝?休要听信谗言。某在这给兄陪不是了!”
说着韩馥,对着荀堪一恭扫地,郑重的一拜。
看到韩馥如此,荀堪心中长出一口气,看来命是保住了!其中的凶险也只有他能体会到,真可谓是稍有差错就会身死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