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42章 青州来人()
唐曼宁沉默着,曼春心情也差得很。
等上了清油小车,两人一左一右坐了,摘下帷帽后静静地坐着,曼春紧紧地握着姐姐的手。
不一会儿,骡车轻轻晃动了几下,曼春扶着厢壁,看着外头渐渐后退的风景,深吸了一口气,才觉得心头敞亮了些。
唐曼宁蹙着眉,神色郁郁,曼春从车上的小柜子里倒了杯水给她,唐曼宁接过来慢慢地喝了。
曼春也不知该说些什么。
或者什么也不必说。
车窗上的帘子忽然被掀开了,伸进来一束野花,唐松弯腰往里面看看,见两个妹妹傻愣愣的看着他,笑了笑,“给你们玩罢。”又吩咐跟车的仆妇,“路上回城的人多,你们仔细些。”
进了内院,王氏看到唐曼宁手里执着一小束野花,问她,“这是哪儿来的。”
唐曼宁脸一冷,道了句,“哥哥给的,我累了,先回去了。”转身回了自己的院子。
王氏看着女儿的背影,没有说话。
待回到上房,梳洗了换了衣裳,王氏才叹道,“今儿我跟她说话说重了。”
韦嬷嬷今天没跟去,也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刚才见大姑娘进门就冷着脸,太太却没说什么,想来是大姑娘在太太这里受了点儿委屈。她心里想着一会儿去打听打听,就顺嘴说道,“母女哪有隔夜仇,明天就好了。太太一路辛苦,厨房备了汤盅,要不要先用些?”
王氏心里惦记着女儿,“给孩子们送去吧,今儿也累了,你叫人传话给他们,叫他们好好歇着,一会儿不用再过来了,明早再来。”
等韦嬷嬷出去吩咐了一圈回来,王氏就把今天庵堂里二姑娘诘问通明的事说了,“往日看她不声不响的,没想到……她如今已经懂事了,将来若是起了什么坏心思……”
韦嬷嬷想了想,“要我说,太太这是入了迷障了,”见王氏抬头看她,她笑道,“再怎么聪慧,出身是改不了的,将来还不是要指望太太?太太若是不放心,把她拘在家里就是了,到了说亲的年纪,您看她急不急?”
王氏哼了一声,“恐怕到时候有人又要说我不贤惠了。又不是真怕了她,不过是看在老爷面上不和她计较罢了,那两个孩子实在不争气,处处护着她,倒显得我不是好人了,说到底,我还不是为了他们?”
韦嬷嬷转了转眼珠,“要不……早早的给她定下亲事,把她打发出去?就在这儿给她找个人家。”
王氏嗔道,“不行不行,松哥儿和曼宁的婚事还没定呢,可不能因为她草率了——”她蓦地神色一动,“……倒也是个法子,只是怕老爷不同意,别人也要说嘴。”
“万一老爷以后把她嫁到京城,才真是撕也撕不开了。”韦嬷嬷忽然想到了什么,“您今天不是见了水月庵的通明师傅?请她卜一卦,就说二姑娘命里需早早的定亲,要不及笄之前就得茹素食斋服侍佛祖。”
王氏没好气的道,“老爷本就不喜这些东西,这不是让我撞枪口上?”
韦嬷嬷轻轻拍了一下自己的嘴角,“是我糊涂了,不过太太想想,那卜卦不过是哄哄外人的,老爷么,只要给二姑娘找的人家让老爷满意……”
王氏琢磨了一会儿,还是摇摇头,“不行,太小了,怎么也得等她十二三岁来了天癸以后再打发她,要是早早的定了亲,留在家里不过是替别人养的,就更不听话了。再看看吧,要是有合适的人家你就留意着些。”
韦嬷嬷最是知道王氏的心思,一听她说“合适的人家”,就知道了她的意思。
王氏想了想,又嘱咐道,“这事不要说出去,青州王家估计很快就要来人了,我可不想给人留下把柄。”
王氏说了这话,没过几天就应验了。
这天曼春坐在屋里做针线,童嬷嬷守在门口,春雁进来报说守信家的来了。
童嬷嬷疑惑道,“是有什么事?”
守信家的笑容满面的进来,一进门就道喜,“童姐姐,喜事,喜事!”
童嬷嬷顺手让春雁去倒茶,答道,“快请进,借你吉言了。”
守信家的笑道,“我可不是跟你客气!是真有喜事,童姐姐,你儿子来了!”
童嬷嬷“啊”了一声,惊在那里。
守信家的道,“是真的,青州来客了,派了位大掌柜和一位老嬷嬷来,您儿子也跟着,送了好些礼,老爷知道那是您儿子,就让我来叫您见见家里人,您快跟我去吧?”
“哦,哦,我这就去,”童嬷嬷嘴里应着,往外走了两步,才想起来该跟二姑娘说一声,道了声“少待”,就回转过来,曼春已经从屋里出来了,“嬷嬷你快去吧,我这儿也没什么事。”
童嬷嬷点了点头,往外走了两步,又转回来,低声嘱咐,“一会儿太太要是派人来喊姑娘去见人,穿得体面些,再叫上宋大家的和两个小丫头跟着,别只带一个丫头就出门。”
“知道知道,这些我懂,嬷嬷快去吧。”
童嬷嬷就跟着守信家的脚步飞快的去了前院。
曼春叫人去喊宋大家的,“一会儿可能要见客,童嬷嬷未必赶得及,你收拾收拾,要是有人来喊,你陪着我去。”她想了想,“小五和春雁也去,剩下的人守院子。”
宋大家的赶紧去换了身外出的体面衣裳,她是厨娘,平日里只要干净整齐,可这院子里人手少,自从二姑娘换了院子,小五搬了过来,她就备了身衣裳放在女儿小五那里,免得人手不足的时候抓瞎,姚氏毕竟是新来的,不可能让她挑起大梁。
曼春叫了小屏帮忙,挑了身见客的衣裳,又重新梳头匀脸,等了一会儿,果真太太那边就来人了。
她赏了来的婆子一钱银子,换了衣裳,就领着宋大家的去了,身后还跟了小五和春雁。
太太那边派来的婆子见到宋大家的一身整齐新衣裳,心里还纳闷,暗道听说这位是给二姑娘做饭的,怎么看着不像啊?
太太王氏很不耐烦看见青州王家的人,不过此时此刻她还是耐下性子微笑着招待来人,这位晁嬷嬷看着年纪不小了,看那言谈举止应是青州叔祖母孔氏身边的亲近人。
韦嬷嬷看了礼单,站在门口不动声色的向王氏使了个眼色。
王氏道,“……这么说十七弟果真是要到泉州来了?”
晁嬷嬷道,“是,我们这回来,主要也是想着提前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宅第,我们十七太太也要带着少爷和姑娘过来。”
王氏把这话品了品,笑道,“叔祖母身子骨可还好?我被家事牵绊,一直没能去给她老人家请安,还请代为致歉。”
“您客气了,老太太身子骨——”
晁嬷嬷话说到一半,就听到丫鬟进来回禀,“二姑娘来了。”
晁嬷嬷忙站起身,只见门帘子被掀开,一个中等个头小姑娘走了进来,她看上去气色还好,就是不够富态,身上穿了件粉红绣兰草的衣裳,剪裁的很是合身,相貌和自己记忆里的那一位竟有七八分相像,看见了自己,那小姑娘微微一笑。
“……像、真像!”晁嬷嬷喃喃道,随即她就回过神来,朝来人福了福身,“见过表姑娘。”
王氏似笑非笑的,对曼春道,“这是你青州曾叔外祖家派来的晁嬷嬷,那也是你姨娘的娘家。”
曼春朝王氏福了福身,转过来见晁嬷嬷要给她磕头,连忙上前扶住了,“您是长辈身边服侍的,我怎么好受您的礼,快请起!”
晁嬷嬷是真心要磕,曼春也是真心推辞,晁嬷嬷察觉表姑娘胳膊上用了劲儿,也不愿意在王氏面前争执这些让她看了笑话,就从善如流的道了谢,站起身后退着在曼春斜对面的下首坐下了。
“刚才说到哪儿来着?”王氏问道,她敲敲额头,“哦,老太太身子骨——”
丫鬟来给上了新茶,晁嬷嬷客气地点点头,道,“我们老太太身子骨还不错,没病没痛的,就是前一阵子做了个梦,梦见了府上二姑娘,连着几天茶不思饭不想的,后来我们太太就说干脆派个人来给府上请安,也好安一安我们老太太的心,免得她时刻挂念,正巧我们十七老爷调令下来了,就先派了我们过来。”
曼春道,“让她老人家担心了,是我们做小辈的不孝。”
晁嬷嬷看着那张肖似其生母的脸,心里又是一阵激荡,她稳了稳心神,道,“老太太活到这个岁数,别的也不求什么,只要都太太平平的,就知足了。”
曼春笑着点头,“都挺好的。……您这一路真是辛苦了。”
晁嬷嬷笑道,“趁着胳膊腿儿还能动,替老太太走动走动。”
往来了几句客气话,王氏见问不出更多的事,就道,“你们如今住在哪里?”
晁嬷嬷道,“已经在客栈包了个小院子,等买到宅子就搬过去。”
王氏道,“这是什么意思?自家人还能让你们住客院?都在家住下吧。”
晁嬷嬷推辞道,“我们人多事杂,怎好日日惊扰府上?等我们十七太太来了,再呈拜帖。”
“你们若是有什么难处,就来说一声,我们老爷虽只是个佐贰官,管不了大事,小事上还是有几分面子的。”
见晁嬷嬷要走,曼春也起身告退,王氏道,“你既然来了,就把属你的那份礼带回去吧,省得我还得叫人给你送去。”
晁嬷嬷看了一眼曼春。
曼春笑笑,没当回事。
王氏哼了一声,借口自己还要处理家里,端茶送客。
曼春出来看到韦嬷嬷,就道,“太太让我把东西捎回去。”
韦嬷嬷一直在门口站着,哪能不知道她说的什么,瞄了一眼王氏,见她没有表示,就道,“姑娘且等等,我这就叫人收拾出来。”
“好啊。”曼春点点头,又对晁嬷嬷道,“嬷嬷远道而来,去我院子里坐一坐喝杯茶吧。”
晁嬷嬷就停住没走。
从王氏院子里出来的时候,宋大家的抱了个包裹,小五和春雁两人合抬着一个,出了二门,曼春领着晁嬷嬷往东拐进了花园,见晁嬷嬷只是微微露出些许诧异,却没有开口问,曼春问道,“嬷嬷喜欢什么茶?”
第43章 母子相见()
童嬷嬷一路上慌里慌张跟着守信家的,还差点儿就崴了脚,一进乐志堂,她突然停住了脚步。
“童姐姐?”守信家的见她神色踌躇,以为她是不信自己,小声催促道,“都到了这儿了,我还能骗你?”
“不是……”童嬷嬷摸摸鬓角,又掸掸身上的衣裳,“我这一身衣裳……能见人吗?”
“能、能、能,”守信家的笑了,“再体面也没有了,快走吧——”
守信家的先领了她去见老爷唐辎,唐辎正在和青州王家来的老管事说话,书童进去传了话,出来说,“老爷正和人说着话呢,让童嬷嬷自去见见家里人。”他一指对面倒座房的其中一间,“就在那。”
守信家的不敢高声,点了点头,就领着童嬷嬷去了倒座房。
这间屋子原本是幕僚清客们的茶水间,布置得倒也干净整齐,两个眼生的男仆正在里头坐着,一身新衣,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得颇为体面,桌上摆了茶水。
守信家的走到门口轻轻叩了叩门,“哪位是王勤?”
侧对着门的年轻些的男仆赶紧起身拱手,他有些紧张的答道,“我就是。”目光越过守信家的,去看她身后的人。
守信家的回头朝童嬷嬷笑笑,侧身让了让。
王勤几步走过来,叫了声娘,扑通一下就跪地上了,没等童嬷嬷去扶,就已经磕了几个头。
童嬷嬷抱住他,不让他再磕,拂去他脑门的灰土,“磕这么狠,疼不疼?”
王勤咧着嘴笑,却又像是在哭,“不疼!”
两人扶着站了起来,童嬷嬷看向和王勤一起来的略年长些的男仆,“不好意思,怠慢了。”
那人跟童嬷嬷见了礼,笑道,“我和王勤兄弟都是跟着老管事做事的,您客气了。”
守信家的朝他使了个眼色,他就走了出去,把屋子留给了这对久不相见的母子。
童嬷嬷和王勤坐下,她细细打量着儿子,她离开儿子的时候,儿子还小,这会儿却长成了个八尺高的汉子,她不禁掉下泪来,“这些年,苦了你了。”
母子两人抱头哭了一场,王勤想起此行还有事做,时间却不多,就赶紧拿出了个布包交给童嬷嬷,“儿子临来的时候,家里老太太叫了我去,特地嘱咐了我一番,让我把这个给您,说是给表姑娘的。”
童嬷嬷打开布包,见是个绸子面的密实紧缝的封口荷包,捏一捏,里头硬硬的,似乎是信,就赶紧把那荷包装进了袖袋里,“老太太可还有什么话?”
王勤道,“家里的十七老爷要调任到泉州这边,老太太派了老管事来打前站,嘱咐我好好服侍,说要是二姑娘这边有什么为难的事,不必客气,尽管告诉家里。”
童嬷嬷愣住了,“十七老爷?”
听王勤说了一通,童嬷嬷才知道如今青州王家也起来了,五老爷和十七老爷都做了官,一位在并州做了知府,另一位走了武官的路子,新近因在西北立了军功得了武太尉的青眼,即将调任泉州,顶替被问罪的前泉州将军。
得知青州王家还惦记着这个可怜的二姑娘,童嬷嬷不由大恸,有心跟儿子诉说一番这些年的艰辛,却还是强忍住了,只是嘴里念叨着,“这就好,这就好……”
王勤把放在一旁条凳上的粗布包裹拿过来,“这是我姨做的柿饼和桃干,知道我要来,让我带给您,这是我托人买的阿胶,这东西好,您别舍不得吃。”
童嬷嬷又高兴又心疼,“这东西也不便宜,你买这个干嘛?可不能身上有点儿银子都花了,攒些钱娶个媳妇才是正经。”
又问,“你如今做的什么差事?家里怎么样?你姨和姨父他们都还好吧?”
王勤道,“他们都好,太太平平的,表弟去年娶了媳妇。我原先就是在铺子里,这回南下老管事带着我,专门给他跑腿,比原先还多拿二两银子的月例呢。”
他瞄了一眼外头,小声问道,“娘,你前一阵子怎么托人带回来那么多银子?”好家伙,一包沉甸甸的好几斤,若非这银子确实是唐家人送来的,又有家信,他还以为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童嬷嬷道,“那是老爷见我伺候二姑娘伺候得好赏的,二姑娘也赏了些。我想着你都二十一了,也差不多该成亲了,哪样不要用到钱?总不能还让你姨给你操持,她家也难。”
把家里的人问了一圈,最后,童嬷嬷才道,“……你爹,还好吧?”
提到亲爹,王勤皱眉,“……他让老太太打发到庄子上去了。”
童嬷嬷吃了一惊,急道,“他又闯什么祸了?你说他也一把年纪了,怎么就不懂事!”
王勤见她着急,赶紧道,“老太太就是怕他闯了祸,给咱们娘俩脸上抹黑,才特意叫人把他看管起来,省得他整天游手好闲的惹是生非连累人。”
童嬷嬷听着这话音不对,她早知道自己丈夫是个不靠谱的,这么些年了,就放任自家儿子养在别人家,虽说这个“别人”是她娘家人,可到底没有做到一个亲爹应该做的事。
看着儿子神色,童嬷嬷下意识的道,“是不是还有别的事?”
王勤见亲娘神情苦涩,他年纪渐长,经了些事,能猜得出来童氏在唐家的日子不好过,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