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本闲凉-第1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小的一颗。

    青色。

    阳光照落下来,那一层细细的绒毛好似在她白玉似的手掌中,隐隐发亮。

    陆锦惜看了半晌。

    于是耳边,忽然回荡起了不久前离开宫门时,顾觉非眼眸弯弯、含着促狭笑意的一句话。

    他说:“陆锦惜,你完了。”

    是的。

    现在陆锦惜也知道了:她完了。

    她走过最深的路,真的是顾觉非的套路。

第154章 成婚() 
皇帝赐婚;金口玉言。

    当年的陆九龄反对不了;如今的将军府与太师府就算有一万的委屈也只能憋着。

    陆锦惜出嫁;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头天消息传出;次日钦天监就拟好了良辰吉日;且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就定在七月初七。

    这可巧了;真赶上乞巧。

    有人就戏称,时间定得这样急,这样巧;铁定有顾觉非插手。

    这话真假自然是无从得知。

    但看得见的却是,钦天监的时辰一下来,从太师府到将军府再到尚书府;全都跟着忙碌起来了。

    毕竟是寡妇出嫁;牵扯太多了。

    头一件事,便是搬出将军府。

    陆锦惜没出嫁之前可是大将军夫人;有着朝廷的一品诰命;当初诰命的服制、诏书都是要收回的。

    且府内还有她儿女与仆妇;要怎么处理又成了问题。

    薛明璃、薛明琅、薛迟包括薛廷之在内;其实都算她的孩子;但前面三个乃是她自己生养的,也就尤为重要。

    寡妇再嫁;孩子都姓薛,自不能跟她走。

    再说了;即便是她想带走;将军府也不可能应允。

    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府内肯定会有一场惊天动地的折腾。

    可谁想到?

    除了几个孩子舍不得,掉了掉眼泪之外,竟也没有大哭大闹,都顺从得跟小绵羊似的。

    陆锦惜从将军府搬回尚书府的那一天,几个小家伙硬是要将他们的娘亲送到尚书府门口,还在外祖父家做客了几天。

    待回到将军府之后,卫仙就不明白了。

    她疑惑地询问他们:“再嫁的可是你们娘亲啊,就这么让她走了?”

    卫仙是他们三婶,璃姐儿、琅姐儿几个都知道她跟自己娘亲不对付,但这时候她身上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恶意。

    毕竟陆锦惜都走了。

    所以略擦了擦眼泪,琅姐儿就说话了:“娘亲再嫁也是我们的娘亲啊,又不会因为嫁了人又生了小娃娃就不要我们了,只是换了个地方生活。顾先生一定好好待她,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再说了,就算是娘亲在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天天粘着娘亲啊。”

    这里头最没有压力的就是薛迟了。

    在听人说过自家先生在朝堂上对陆锦惜那一番表白之后,他就彻底放心了下来。

    本来拜了先生之后,他对顾觉非的崇拜就与日俱增,甚至隐约带了一种孺慕的味道。如今他崇拜的先生要娶他最爱的娘亲,不是正好吗?

    他是先生的学生,想去太师府随时都可以。

    更不用说先生是那样好说话的一个人,就是姐姐们要去太师父看娘亲,他也不可能不应允。

    京城这地方,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不过是改嫁罢了,又不是天人永隔,没什么看不开的。

    一切是娘亲高兴就好。

    归根到底他们还是将军府的孩子,还是薛况的儿女,娘亲也是他们的娘亲,谁还敢欺负了他们去?

    至于京城中那些流言蜚语?

    娘亲也早就教过了,“人言是非,非我是非。太在意旁人的评价,会忘记自己”。

    所以去听那些流言蜚语,还不如关注自己的本心。

    可以说,这几个孩子给出的答案,都远远在卫仙意料之外。她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什么时候,陆氏这几个孩子,竟变得如此听话懂事了?

    甚至,让人有些嫉妒。

    璃姐儿他们回答完了她的问题,便都手拉着手躬身告辞。

    卫仙就站在他们后面,看着他们那还没拔高的身影,慢慢穿过了庭院,这时恍惚间一抬头,才发现炎夏已至。

    原本就不热闹的东院,现在更是空了下来。

    太太孙氏显然也没料到皇帝忽然会赐婚,在接到旨意的时候一时也觉得难以接受。

    可转念一想,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她儿子薛况已经没了,陆锦惜嫁进门来这些年,过的日子也的确不怎么样。

    孙氏自己就是女人,如何能体味不到其中的苦楚?

    更何况她早年也随男人在沙场征战行走,这些年后宅里磋磨虽磨平了些许棱角,可对于那些世俗礼教,倒并不奉如圭臬。

    所以陆锦惜去拜别她的时候,也很和平。

    甚至她还给了陆锦惜一些过来人的忠告,又允许她带走身边的丫鬟,仆妇,甚至得力的下人。

    只是陆锦惜并没有带谁走。

    她固然能紧着自己方便,把白鹭青雀都带走,可带走了之后,孩子们怎么办呢?

    终归还是要为孩子们打算的。

    她走的时候,除了自己的私库,几乎什么都没带走。

    孩子们将来忽由孙氏照看,同时也留了白鹭青雀并几个嬷嬷照常照应,一切跟她还在的时候一样。

    似将军府这种环境,是不容易出什么乱子的。

    卫仙只是将她视若眼中钉肉中刺,却不至于对几个孩子动手。更何况他们是薛况的孩子,她改嫁了,薛况一个死人也不可能帮他们娶后母。

    如此,孩子们也受不了委屈。

    至于薛廷之,就更不需要担心了。

    他已经入了稽下学院开始读书,外面的宅院也都找好了。即便是她不在,他或许没了人照应,可只要他自己有本事,不出三年也能出头。

    所以陆锦惜这一搬,还真算得上是了无挂碍。

    将军府里平平静静,尚书府那边可就张灯结彩了。

    女儿嫁出去十一年竟然还有回到家门的时候,陆九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在得了钦天监定的婚期之后,就赶忙让人把女儿原本住的屋子给收拾了出来。

    一切好像都回到了她还没嫁给薛况的时候。

    这还是陆锦惜第一次距离陆氏原本的家庭这么近。

    看到了她原来生活的环境,也侍奉在她父母的膝下,说些玩笑话哄二老开心,也看陆氏原本看的书,住陆氏原本住的屋子。

    轻而易举就能感觉到,原本的陆氏是个怎样的人。

    干净。

    简单。

    善良。

    是父母捧在手心里宠着的明珠,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都被挡在了门外,绝不叫她知晓。

    只是可惜了,这样的陆氏,已经消失在了时光的长河里,被将军府里那些寂寞暗淡的日子磋磨,成了滚滚红尘里一抹消散的烟尘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圆熟、虚伪,又世故的她。

    对陆锦惜而言,尚书府的一切其实都是陌生的,只是谁都知道陆氏已经出嫁十一年,回府的次数不多,变化也大。

    再加上她本就不是寻常人,遮遮掩掩竟是半分破绽也不露。

    人人都道“陆小姐”是真的长大了,也浑然不顾外面话传得多难听,一命地恭维着她,赞叹她命好。

    陆锦惜也不甚在意。

    没了将军府那些琐事,她也不是要为自己绣嫁妆的那种人,所以在准备出嫁的这段时间里,日子变得悠闲而且无聊。

    每日的消遣,不过就是看看书,听听丫鬟们传的外面的趣事。

    比如才升了官的方少行方大人春风得意,妓馆买醉,偏还引得几位名妓为他争风吃醋;

    比如弹劾顾觉非未成反而促成了这一段姻缘的御史赵献,大约是受了这件事的刺激,在那一天i朝会弹劾失败之后,接连三天又参了一堆的大臣,让人苦不堪言;

    比如今科会试的结果已出,那一位缺了一条胳膊的才子季恒名列前茅,得了榜眼,已入选翰林院;

    再比如

    本该全力准备着自己成婚事宜的理蕃堂主事顾觉非,竟然在被皇帝赐婚后的第二天就派去处理匈奴的事情,忙得半点不像是一个月余后就要成亲的人。

    是了。

    这就是陆锦惜最咬牙切齿的地方了。

    在尚书府里,她发现自己连出门都不大方便,更不用说即便是出门也根本见不到顾觉非了。

    她倒不是想这人,只是纯粹被那一种中了人套路还不能打回来的憋屈感压抑着,恨不能找到顾觉非再把自己一系列的猜测给问个清楚。

    这下好。

    简直成了个真正的古人,老老实实地待嫁,即便有满腹的疑问怕也只能等到成亲的那一日了。

    唯一的好消息,还是来自陕西。

    早两个月前她去保定谈的生意,一直都在推进,并未受到她被劫和后来这一系列事情的影响。盛宣理智地放掉了保定分号,将全部的心力都投入了边贸之事。

    眼下货物都已集结在陕西盛隆昌,就等去边关了。

    只要顾觉非那边与匈奴的沟通无碍,剩下的事情都是水到渠成。不管是他还是陆锦惜,都在赌——

    赌顾觉非的判断正确。

    赌匈奴与大夏的关系能维持议和之时的稳定。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决定。

    在匈奴使团全部被人谋杀在大夏境内的情况下,两国是随时有可能开战的,要维持住这局面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可“富贵险中来”,不赌一把怎能暴富?

    出钱的是陆锦惜,她决定冒险的事情,盛宣也不好阻拦,咬咬牙也就跟她做了。

    不做是个死。

    做了却有希望抓住那渺茫的机会,一举翻身。

    幸运的是,老天爷终究还是站在他们这边的,或者说,终究是站在顾觉非这边,站在聪明人这边的。

    七月初四,陆锦惜成婚前三天。

    匈奴王庭终于确认了议和使团之事非大夏所为,老单于发来新的和书,愿继续与大夏修好。

    消息一传到京城,顿时振奋了满朝文武。

    身为一力主持此事的重要文臣,顾觉非也获得了大量丰厚的赏赐,原本在礼部管辖之下的理蕃堂直接被萧彻大笔一挥,划了出来,成为了独立于六部的存在。

    至此,顾觉非也终于开始在这朝堂上崭露头角。

    百姓们沉浸在边关传来的好消息之中,日子又正在七夕乞巧节附近,可以说满京城都是一片欢笑与繁华。

    陆锦惜与顾觉非,便是在这样一个极好的日子成婚的。

    那一天蓝天白云,有风无雨。

    红妆十里从尚书府铺到了太师府,迎来送往的队伍吹吹打打,看热闹的男男女女挤满了街道;不管交情厚薄,文武都在宴席上推杯换盏;不管真情假意,百官都在厅堂内高声祝贺

    就连皇帝都列了席,当了证婚人。

    这绝对是这十几年来,京城里最热闹、最隆重的一门亲事了,不管是双方的嫁妆还是聘礼,都丰厚到令人瞠目结舌,更不用说这盛大的排场与赴宴人的身份。

    很多年后有人回忆起这一场婚礼,都只有一句话——

    顾觉非压根儿不觉得自己娶的是一个已经成过婚的女子,他娶的是自己全心全意爱重着的心上人。

    若说原本还有谁怀疑过这一场婚事里,陆锦惜与顾觉非的关系,那么到了亲眼见证过当日的场面之后,这样的怀疑便都冰雪般地消解了下去。

    顾觉非向来是个很容易让人生出好感的人。

    即便是那些与他拥有不同立场而最终成了对手的人,身为一个旁观者,都无法否认他对这一段感情倾注的心血。

    于是原本那些嫉妒的闺阁女子们,这时候反倒平和下来,不再去贬低陆锦惜是一个嫁过人的寡妇。

    毕竟,能得顾觉非的青眼

    这样的陆锦惜,又该是怎样一个出色的人呢?

    京城的天,从黎明到正午,从黄昏到夜晚。

    陆锦惜的人,也从尚书府到了太师府,从热热闹闹对拜的中堂到了红烛高照醺醺然的新房。

    一切顺利得不可思议,半点岔子都没有。

第155章 动心() 
陆锦惜本以为;不该有这么顺利的。

    毕竟自己在旁人眼底可不算是什么“清白”的出身;太师府是京城数一数二的门第;顾氏一门更是旁人高攀不上的显赫。

    怎么着;也有那么一两个人看她不顺眼;闹点事儿吧?

    可就是没有。

    从尚书府出门之后;一路都是顺顺当当;脚底下连颗绊倒她的石子都没有,更别说是什么旁的针对手段了。

    实在是,略感无聊。

    人手里牵着那大红的彩球绸带进了屋;陆锦惜就有些发怔,视野被头顶上的红盖头遮了一半,也不大看得清屋内的状况。

    接着就听见了一声笑。

    头上那盖头被人随手一拿;眼前便豁然开朗。

    顾觉非的声音里;甚至带着一点并不明显的戏谑:“拜堂成亲进了洞房,你都还走神了。这么顺利;一路上什么都没发生;让你失望了吗?”

    陆锦惜眨了眨眼;抬眸就瞧见了他。

    高烧的红烛将屋内照得亮堂堂一片;也将此刻的顾觉非照了个清清楚楚。一身大红的喜服穿在他身上;宽肩窄腰,一表人才;俊朗的面容却依旧透着点消瘦。

    分明疲惫的眉眼之间,却有璀璨的华光。

    平心而论;她觉得顾觉非是不适合穿红的。

    他表面上是个清冷淡泊性子;从来有一种江南烟雨里浸出来的文气,骨子里又有一种北地京都才能酝酿出来的成熟稳重。

    穿一身冷色调是刚好的。

    既不显得浓烈,也不显得太过咄咄逼人。

    相反,红总是给人一种盛大的感觉。

    可眼看着此时此刻的顾觉非,她竟觉得,他穿红也是好看的。兴许是长得好看的人,穿什么都让人迷醉?

    像是平时压抑着的都被释放了出来。

    顾觉非面上的神情,甚至是锋锐而张扬的,通身都是压不住的光彩,犹如美玉放在月下。

    眉眼是有温度的。

    目光是有温度的。

    就连唇畔那一点微微扬起的笑意,也是有温度的。

    若说平日里、旁人眼中的顾觉非是个只可远观的谪仙人,此时此刻陆锦惜眼中的他,便沾染得三分凡俗红尘气,一下变得触手可及起来。

    她望着他眉眼,一时有微微地怔忡,接着才睨他一眼,凉凉道:“不愧是顾大公子,猜测人心的本事总是不差,连我这点心思都能看透。”

    近些天来,她日子就是无聊。

    陆锦惜向来也是洞彻人心的,她不觉得太师府里会有人特别欢迎自己,也不可能一路上都不露出什么端倪。

    所以当这一路什么都没发生的时候,她自然奇怪。

    只是顾觉非半点没当一回事。

    他只是定定地望着她,望着云鬓梳起、粉黛妆浓的她,将她手中还拿着的红绸扯了出来,扔到了地上。

    话里却是一笑:“你要知道,你嫁的可是我。”

    她的手被他拉住了,人也被他往那摆满了吃食的桌旁牵,只是依旧有些迷惑:“这跟嫁给你有什么关系?”

    “你当我是薛况吗?”

    虽是新婚之夜,可顾觉非半点没将那一位已经“战死沙场”的大将军当一回事,毫无忌讳地提了一嘴。

    “好不容易成个婚,谁要敢捣乱”

    后半截话,他忽然没说。

    只是那眉眼间乍现的冷意已经说明了一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