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白波啊,咱京城以后就交给你了。顺天府尹了解一下?”
“孟无悯,你能者多劳,在吏部和大理寺兼职一下啊。”
“顾泉莲,来来来,你去兵部给谢大人帮忙。福娃和颖果都进通政司,你们和幺哥一起多学点东西,以后也让我轻松一点。”
“那个太医院就先让黄奶奶管一下,小然给奶奶打个下手。哦,对了,还有搞外科的侯家叔侄,回头把他俩的任命一并送镇北军去。”
次日,京城中上百兵士出动,张贴皇榜告示。告知京中百姓,这宁国啊,要改为仲夏国了,而年号呢,也要改成大华了。
有胆子大的百姓,好奇地询问:“陛下何时登基啊?”士兵一边贴榜,一边答道:“昨儿上午啊。”
百姓:咋一点动静都没啊?
士兵:咱陛下节俭得很,舍不得弄那么些假把式。
百姓:咳
于此同时,数百骑兵也带着皇榜朝不同州县奔去。其中更有一队三十人的士兵,出了京城,向着北疆而去。
七月中旬,镇北军主营所在的大同府天气也热了起来。
军营中的将士们正操练得黑汗水流之际,忽然有传令兵来报,说是大营外,来了一队京城使者。据说还是带着圣旨来的
唐琦暗暗估算了下日子,心中有了数,对一旁如临大敌的众小将笑道:“莫急,怕是李家儿郎成事了。”
项古青吸了口气,与身边的张孝邦对视一眼。
唐琦也不多言,起身说道:“既如此,咱们也不好闲坐,去迎一迎吧。”
说罢,先让项古青和张孝邦去把人迎进来,自己则带着人去了主厅。
不一会,就见项古青和张孝邦与几个人说笑着,走了过来。
众人一看,嘿,还真是熟人。
这不是坑了蛮族上万良驹的那几个吗,嗯,卷毛的头发哪怕抹了油,还是卷得好像麻花。彭佑这家伙好像越发强壮了啊,瞧这胳膊,都快把衣服撑爆了
卷毛一见唐琦,赶紧收了笑容,神色恭敬地行了个军礼,然后说道:“唐大将,我们陛下在六月初一登基了,初二我们就离了京城,给镇北军送好消息来了!”
唐琦点头一笑,道:“那还请稍等,我们去焚香摆桌。”
彭佑笑着摆手道:“陛下自己登基就办得极简单,他还说了,今后这些繁文缛节能改就都改掉。连磕头的仪式都被他取消了,说君臣之间应互相尊敬,以后咱仲夏国的男儿只拜天拜地拜父母,再不用动不动就五体投地的叩拜何人了。”
唐琦等人听得发愣,卷毛嘿嘿一笑,他丝毫没有因为李彦锦删减那些礼节而对陛下生出一丝不敬。反倒因陛下如此尊敬臣子,而为之感到了骄傲。看,咱选的人,就是这么自信,根本不在乎什么面子上的功夫。
唐琦和一干小将心中也各有感触,他们整了整衣衫后,行了军礼,静听圣旨。
彭佑是卫川乡勇出身,这些年来,早就学会了读书识字,如今念一念圣旨毫无问题,且就陛下写的那些任职令来看,估计买菜的老妇人也能听懂其意。
果然,他一开口,就让军营中所有人都是一呆。
“本公文限相关军政人员听阅,无关百姓,尤其是外国人士不得查问。
仲夏国大华皇帝亲诏。
大华元年六月初一甲字三号文。
加急公文:关于镇北军将士任命的通知
多年来,镇北军上下在北地最前沿,为保卫国土,守护百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于此,朕于开国之日,亲诏:唐琦大将忠心守边,驱逐外敌,战功赫赫。特授予勋爵:镇北左柱国超品国公。任职:北三路都指挥使,统管北疆军务。奖黄金五百两、白银五千两、贡缎百匹、珍奇若干。且自本国开国起,允许守边大将携带家人上任。(唐国公可与传旨佥事详谈此事)
又有,镇北军中,项古青、张孝邦、刘玉开、桑倪霄雷十一位校尉忠心为国,屡立战功,特升为镇北军车骑将军,授勋:正三品上轻车都尉。各奖黄金一百两,白银一千两、贡缎二十匹。
其余诸人,由唐国公上奏各自功绩,再行升奖。
为保证镇北军日后所需,今后北地七府每年上税前,先按朝廷颁布之数将税收转为镇北军的军粮军饷,直接交付北三路都指挥使,剩余部分再往京中运送。
诸将士在前线流血牺牲,拼死战斗,我等君民牢记于心,绝不会让英雄们流血又流泪,荣耀与镇北军同在!”
彭佑念完,却没听到什么动静。一抬头,就看到对面的十几位硬汉都红着眼眶瞪大了眼睛。
还是项古青头一个蹦了起来,他喊出的第一句话,让人听了心酸——咱们以后再也不会饿着肚子上阵杀敌啦!!!
其实,镇北军内部这段时间都有些焦虑。唐大将已经明确表示不会造反了,那他们之前占下的江北七府,定然是保不住的。
这才吃了几个月饱饭的将士们,都很担心,一旦朝堂稳定,就算不追究他们之前的作为,但镇北军肯定又要回到以前那种钱粮不济的苦日子里。哪怕军中都是好汉,可谁都怕肚子饿得慌啊
然而,谁能料到,京中换了新皇后,镇北军的待遇竟然好到不敢想!每年都能直接从北地七府划拨粮饷,这就完全保证了镇北军再不会陷入以前的悲惨境地了。而且,这么一来,若是唐国公生出了异心,怕是造反都容易很多!这大华帝得多大的心,才能下这样的决定啊?!
而且,听卷毛他们说,谢总督已经调拨了一批全新的军服和军饷物资,不日就要送到北疆来。
镇北军这几十年来,当够了爹不亲娘不爱的倒霉孩子,此时终于感受到了被人重视的滋味。
不论是一旁的小兵,还是须发皆白的国公,都笑成了一朵朵嘴比脸大的喇叭花。
京城中,这一个多月来也是格外热闹。
大华帝登基后,发的第二条皇榜就是,重定税法。要求各地取消所有的自设税目,除盐铁专税外,仅设农税、商税、财产税,三种国税。当然了,这只是针对本国人而言,外国友人嘛,就要麻烦多点。
农税中,不再按人头计算,而是按实际拥有土地面积计算。这就需要各地立即开展清查田地的工作,以前那些隐田大户将不得不割掉一大块肉。
这也就是李彦锦他们如今兵强马壮,尤其是南方各地都被他们的军队管控着。就算有些大族世家不满,可他们也没办法与正经的军队对抗。
得罪人肯定是免不了的,李彦锦自登基之日起,就被无数人暗中嘲讽是泥腿子皇帝。尤其是他颁发的公文,毫无文采可言,更是激起了那些文人骚客的讥讽连连。
不过,这些东西,李彦锦和谢沛,乃至他们这一系人都不太在意。说说罢了,他们也只敢如此而已。
只要能把国家治理好,只会写大白话圣旨的皇帝也是好皇帝!
奇葩帝后()
那些原本还等着李彦锦请到门上来的有才之士;看到李彦锦一系竟然毫不在意他们最看重的脸面;真的就这么胡乱折腾了起来;顿时都气得吐血。
于是;为了体现他们的价值;更是为了在新朝堂上给自己这些人争到一份利益;市面上渐渐开始冒出些不怕死的文人;哭嚎着什么圣人礼仪殆尽,千载之道毁绝
那些被重新启用的五、六品官员听到风声越来越大后,都觉得有些不安。这物议沸腾;陛下多少还是要考虑一下吧
李彦锦听了这些官员的回禀,忍不住腹诽起来,不就是觉得老子没文化吗?不好意思;老子;咳,朕肚子里的文化;你们懂不起!
大学里的马哲、毛概、邓论、政经、思修;随便讲一句出来;你们谁能懂?
回头等朕抽出空了;看不把你们这群老书虫考到吐血!
李彦锦琢磨了一会;就对楚煜说道:“放点风声出去,就说我心疼南疆、北疆等地百姓难获教化;准备在京城找些空闲的文人送去开馆教课。不拘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只要能给幼童开蒙;就都有资格;哼哼”
楚煜眼珠一转,笑眯眯地冒着坏水就出去了。
李彦锦管着政务,把军务都交到了谢沛手里。谢总督如今可忙咧,不但要管着江南江北各路兵马,皇宫的事还暂时没法丢开手。要不是有姥姥、亲爹和谢润表姐帮着照顾闺女,怕她还真是要忙得分身乏术了。
军务这些,谢沛之前都有布置,如今正在逐步落实。而皇宫里的新规定却是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先是皇帝下旨把太监这个职业给彻底取消了,并颁发明令,今后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阉割自己或是他人。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于是,宫中现有的这些太监,就成为了仲夏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后一批阉人。也是颇有些让人同情
谢沛已经打算好了,今后,太监的工作都将由普通人来承担。甚至可以雇一些境况艰难的老兵或孤寡,来宫里做些轻省活计。
因为两口子早就商量过了,不管两人身份如何变化,家里不会再添其他女人。
没了庞大的后宫嫔妃,自然就用不到大量的的宫女伺候。皇宫里的女人少了,再定下合理的规矩,也就不用担心有那么多机会让别人秽乱宫廷了。
没瞧见,皇宫以外,那些高门大户家里,老婆丫鬟不少,也没说非要太监才能保住后院清白啊
大幅度削减宫女是必然的,毕竟让十来岁的少女,早早就离开亲人,关在这天牢一般的宫里度过青春,甚至是度过终身,实在不是什么仁慈的好事。
只是,眼下这批遗留下来的近千宫女,却让谢沛有些发愁。
她已经征询过大家的意见了,只要是通过了审查的宫女,若是想要回家的,可以立刻去领了户籍和公文,走官道住驿站,由各地官府接应回家。
然而,她没想到,愿意回家的,多半都是才入宫不久的那些年幼宫女,也只有不到二十个人。其他绝大多数宫女却都宁愿留在这里缝制军服,也不想离开皇宫。
谢沛对这个结果,感到有些悲哀。然而,听福娃她们解释了一番后,又觉得能够理解。
因前朝的升和帝高亶越老越好色,只要是官员家愿意把女儿送进宫,他都会很大方的收下来。所以说,后宫内并没有竞争激烈到,需要让女儿去当宫女,才能找到接近皇帝的机会。
也因此,宫女中几乎就没有一个是好出身的。她们都是被内务府花钱买来的,不是贫苦家卖掉的女儿,就是人牙子手里的囤货。
宫里虽然日子艰辛也常常会卷入要命的纷争,可这些宫女在高墙内住惯了,一旦出去,既无亲人可靠,又不知该如何谋生。她们,都很害怕。恐惧之下,才没人愿意出宫冒险的。
再加上,如今谢沛搞了个军服加工厂,宫女们虽然每日忙碌,心却都安稳了下来。
所以,她们哪怕攒下了银钱,却也不敢离开皇宫,去面对陌生的外界。
谢沛想了想,这些女子恐怕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适应身份的变化,办急了,倒容易坏事。
因此,她干脆就把这军服加工厂给办到了明处。专门在靠近皇宫南门的一块划了片地,让宫女们每日在此上工。同时,她把进料、交接货物、做账、分发工钱一系列事情也分派给宫女们自己负责。
于是,渐渐的,皇宫南门就多出了很多送货的伙计、接收军服的兵部官员、管账的主事,等等各色人物。
他们的进出,也带来了无数京城的大小消息,让这群高墙后的宫女们开始对外界有了些了解和认知。
也有人担心,如此长久下去,恐怕会给皇宫带来危险。但自家都是高手的帝后二人听了,却并不在意。他们本来就没打算一家几口人独占下如此庞大的皇宫。不但南门那一片,皇宫里许多地方,他们都打算规划出去,挪做它用。
比如李彦锦就觉得,他想把朝堂的核心部门都弄到皇宫里来。到时候,这些人每天就在他眼皮底下办公,看谁敢狗胆包天地偷做手脚。
而且这样,也就不用每日都把所有人搞到乾清宫开大会。大家正常上班,有事就过来禀报,离得近,都很方便。
随着太监的取消,宫女的削减,谢沛和李彦锦很自然地想到了那些生死不由自己的可怜人。
于是,大华帝登基后的第三张皇榜,就是宣告天下,仲夏国今后将禁止买卖良家子为奴仆,下人都将改买为雇。
同时还对贱籍的划分也做了修改,把军户、工匠、无田渔民、佃仆、隶卒、乐户、艺人等人都改为了良籍。
只把被判为终身罪奴者,仍保留在贱籍之中。但,并不延及其后代。
这皇榜一出,众多底层百姓跪在街边痛哭流涕。这些出身贱籍的卑微者,似乎要把自己和家中数代人的委屈都哭嚎出来。
他们是喜极而泣了,可也有很多人气得大骂李彦锦是吃饱了撑的。
历来,高门大户乃至寻常官宦家中都离不开奴仆。这其中,只有签了死契,甚至是几辈子的家生子才能成为主子的忠仆。
可现在这皇榜一出,别说死契了,就连仆人的孩子都成了良民,想要使唤,还得出钱来雇?!简直是胡闹!
不过他们再抱怨,李彦锦也不怕。这阵子京中上万士兵正有些闲得慌,巧了,这不就事忙了吗?
之前普查时,每家有多少奴仆,叫什么姓什么,彼此都是什么关系,这些可都被记录在案的。
现在,只需要把京城一分片,然后各小组拿着名册挨家挨户去点,就成了。
每到一家,照着册子,把奴仆一点,然后直接在官府户籍上,把签了死契的奴籍一消,改为了年限不等的雇佣契。
虽然表面上看,这些仆人还是与以前一样,要在主家继续做活。
可这一改,却让他们从根本上有了不同。
因为各朝代的律法中,主家是有权处置签了死契的奴仆的,要打要杀都随人意。然而签了雇佣契的仆人却不同,他们若被主家打伤,按律是可以寻求赔偿的。若他们被主家打死,那主家就形同犯了杀人大罪,是要赔命或是坐牢的。
简单说,就是李彦锦把这些人的性命又还到了他们自己手中。
这个事情要落实,需要耗费很长时间。且京城在李彦锦的督促下,还办的彻底点。而京城外,其他地方,可就没这么顺畅了。
好在,李彦锦和谢沛都知道,这事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为此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今后由退役老兵任职,专门四处抽查,谁家还敢买卖人口,签订死契。一旦抓到,就是重罪。待处罚的多了,时间长了,这条律法就会彻底被人们接受下来。
一忙起来,时间就过得飞快。
转眼,又到了秋末冬初之际。
李彦锦和谢沛的闺女真真,眼看就要满周岁了,这两个不负责任的爹娘才想起闺女的大名还没定下来。
好在如今也没什么盯着皇家天天写起居注的人了,大家都忙得四脚朝天,谁也没空管这对至尊夫妻,家里又发生了什么事。
一年的时间,已经让京城人都了解到,如今龙椅上的这位陛下,恐怕脑子和大家都有点不一样。而那个皇后就更可怕了,不但脑子不一样,好像身子也哦不,是身手也不一样。
官员们也都有了默契,千万别管这夫妻俩的家事,不然下场会很难看的
于是,就在这种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