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孕时损伤了的身体好了不少。
小韩氏悄悄请来了民间的大夫给她把脉,趁刘桐不在时,小声告诉她说,因为她这一胎怀得艰难,虽然生得顺利,但最好多养几年身体,短期内千万不要再怀上。
小韩氏是有些苦恼的,一方面毕竟妇人都认为多子多孙才能多福气,润之这才两个儿子一个闺女,相比起来,数量还是少了点儿,要是能再生一两个,不拘男女,她的郡王妃位置也能更加稳固些。
另一方面,小韩氏也不忍心看着庶女因为频繁怀孕生子,拖累了自己个儿的身体。要是为了生孩子,把自己的命都给搞没了,那也没什么意义。
小韩氏担心这个现实会让常润之伤心,传达完此话后便有些忐忑地去看常润之的反应。
常润之愣了下,向小韩氏确认道“母亲的意思是,我几年之内,要想法子避孕?”
小韩氏点了点头。
“哦,行。”常润之颔首道“女儿身体弱,我和阿桐也说好了,这几年精心照顾她,等她大些了再说其他。”
小韩氏松了口气“你能看得开就行。”
顿了顿,小韩氏道“九殿下已经是郡王了,今后若是纳侧妃,你也别太伤心。你可有两个儿子傍身呢。”
常润之笑着点点头。
再生育,常润之的确是没那个打算的,她觉得三个孩子已经够了,看刘桐的样子,也没有想要再多几个儿女的意思,这一点常润之倒是不用担心。
至于郡王侧妃的问题,常润之也不想多提。
刘桐答应过她的事,她不认为刘桐会食言。
女儿刘景陶的名字,已经记在了皇家玉牒里,刘桐得这个女儿不易,又因为怜惜她体弱,所以对她格外疼爱。
顾忌着给女儿做满月,人太多会折了她的福气,刘桐隐忍着没有广发请帖,只在她满月的时候,请了亲近的几家人聚了聚。
满月的孩子,相貌也已经平展了,不再如同刚出生时那么皱巴巴黄兮兮的。阿陶的容貌平平,眼睛颜色介于刘桐的幽蓝和常润之的棕黑之间,在阳光下似乎总有一种流光溢彩的感觉。
身为哥哥的刘景阳和刘景陵时常因为讨论妹妹的眼睛更像谁,而发生一场辩论。
这倒是让刘景陵正常说话的能力快速提高了。
小婴儿除了吃就是睡,哭的时候声音细细弱弱的,刘桐请了太医,每日都要来给她把脉。
全府下来都知道她是郡王夫妻手心上的宝,只不过对外上,因为刘桐这个女儿的出生悄无声息的,甚至连满月酒也没请多少人,所以其他对刘桐不甚了解的大臣还以为刘桐重男轻女,而郡王妃因为生了个女儿,所以有些失了郡王的宠爱。
嚼舌根的人自然有,常润之倒是懒得去搭理。
从她出月子之后,便逐步整理起了府里的内务。
歇了大半年,她有些手生了,忙活了半个月方才将所有事情都捡了起来。
刘桐也在女儿平安出生,妻子身体状况稳定之后,听从瑞王的提醒,开始加大了对刑部的整理。
这日刘桐回府,和常润之商量着为女儿请个翁主封号。
常润之疑惑道“为什么?”
刘桐看上不去不大高兴“因为给陶陶办满月酒,声势不浩大,一些个蠢货便以为咱们对女儿不重视,甚至还有人猜测我对你生了个姑娘不满意,这几日明里暗里的有人说想送几个伺候你我的人我听着烦,索性给陶陶请个封号,也让那些个蠢货知道,我对女儿有多重视。”
常润之顿时一笑“你与那些个同长舌妇一样的权贵、臣子生什么气。”
刘桐接过乳娘怀里的女儿,抱着她轻轻晃了晃,见她咧嘴,顿时喜笑颜开的,道“我不也是不满他们随意揣测我们女儿吗?正好我本来就有想要为陶陶请封号的打算,正好事情撞一块儿了。”
“这样会不会太高调了?”常润之犹豫道“好像宗室皇子里头,没有专门为女儿请封号的吧?倒是为儿子请封号的,有那么几个。”
不说旁的,祁王为自己嫡子请过封号,礼王为嫡子和侧妃之子俱请过封号,祝王更是为祝王妃生的几个儿子都请过封号。
不过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成功,比如礼王侧妃的儿子,元武帝就驳回了他的请求。
一般来说,正妻所生的儿子,其请封请求,元武帝几乎都答应了的。
为女儿请封的,刘桐这估计是头一个。
“不是你之前唠叨的,儿子粗养,女儿细养吗?”刘桐笑了笑“我之前本来是打算给阳阳请封号的,后来想想,他们兄弟小小年纪的,就用个封号,把他们兄弟身份的高低给分了下,不大妥当,所以没说这事儿。不过陶陶不一样,她是女孩儿,咱们怎么宠都不为过。只要别把她宠成个骄纵性子就行。”
常润之想了想,也觉得没什么不好的,便也点了头,道“那你上个请封折子,看看陛下同不同意。”
“我又不是为儿子请封,他有什么不同意的。”
刘桐哼了声,自去兴高采烈拟请封折子。
元武帝倒也没为难,更何况还有贵妃在一旁说好话,请封折子上上去没两天,谕旨就下了。
元武帝给陶陶定的封号是临慧翁主,自册封谕旨下后,便可享受朝廷供给,刘桐郡王待遇的一半。
以后陶陶可就是个有钱人了。
刘桐塞了红包,谢过传旨意太监,将人送走后,悄声对常润之道“这次父皇倒挺大方的。”
常润之低低笑道“若你为阳阳请封,陛下或许还要斟酌一二。为陶陶请封,陛下估计也是猜测你爱女心切,所以不在这事儿上为难。”
刘桐冷哼一声,却又不说话了。
“怎么了?”常润之关切问道。
刘桐静默片刻,方才轻声道“贵妃娘娘给我传话了,说之前天气时冷时热的,父皇的身体不大好了。”
常润之张了张口,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三百一十六章 侍疾()
元武帝瘫了也有好长时间了,作为一个心高气傲的帝王,沦落到他现在那样的境地,想必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看不到复原的希望、身体逐渐虚弱下去,他对继续生存的渴望也会逐渐消磨殆尽。
他的日子,也不过是在眼睁睁地熬着,数着倒计时而已。
常润之伸手轻轻拍了拍刘桐的手背,轻声道“生老病死,人之常事。”
“我知道。”刘桐颔首,笑了笑道“父皇的日子不多了,太医早就和五哥说过。”
常润之沉默了下,问道“瑞王有什么打算?”
刘桐摇了摇头“五哥瞧着也没什么特别的打算,不过,若是父皇什么都没有说便薨逝,五哥想要继位,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味道。”
“那瑞王就不急吗?”
“从五哥的面上,倒是看不出急切的意思来。”刘桐苦笑道“我也不知道五哥是怎么想的。”
换做旁的人,在这种关键时候,恐怕想到最多的就是要元武帝下一道遗旨,指定瑞王继位,又或者要元武帝在死之前立瑞王为太子,也好等他薨逝后,瑞王能顺理成章地承继大统。
可瑞王对此却并不着急,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难道到这种时候,瑞王还想着以“不逼迫”的形式,等着元武帝心甘情愿下圣旨吗?
若真是这样,常润之不得不说,瑞王也实在是能忍。
刘桐挠了挠头“父皇如今也不会去朝会了,朝中大小事务,现在都是四大臣管着,五爷也没插什么手。不过五哥说,过不了几天,宫里估计就要令诸位皇子轮番进宫侍疾了。”
“这不是宫里娘娘们要做的事吗?”常润之奇怪道“皇子们也得去?”
“父皇瘫了后,几乎不愿意见宫里的娘娘们,想来是不愿意自己这副模样让曾经逢迎着他的女人瞧见,失了面子,侍疾的事儿,恐怕也轮不着诸位娘娘们。”刘桐道“至于为何要皇子们侍疾这是五哥说的,当中缘由我就不大清楚了。”
瑞王估计得很准,没过两天,宫里就传来元武帝重病的消息,宣了诸位皇子进宫,给他们排了班,让他们侍疾。
元武帝或者是想和所有儿子都来个最后的相处,不单把之前的废太子、如今的慎郡王也接进了宫,就连久不露面,一直装鹌鹑的祁王、礼王、祝王等人,俱都领旨进了宫。
瑞王对此没什么反应,还是按着每日请安、办公的节奏,似乎对慎郡王等人的入宫侍疾毫无警惕。
刘桐也进了宫,听了总管太监何旦的一番排班。
皇子侍疾,需两两搭配,与刘桐搭配一块儿侍疾的,是脾气焦躁的祝王。
排到刘桐侍疾的那天,祝王却称病不来。
刘桐对此嗤之以鼻。
元武帝整个人瘦得像是麻杆,龙袍穿在身上也是松松垮垮的。
他很少说话,醒着时,目光就盯着一处,偶尔会流出些许眼泪来,也有内侍赶紧着给他擦干。
刘桐侍疾的时候也很少出声,内侍告知他需要做什么,他就跟着做什么。
说是侍疾,其实不过是在元武帝跟前表一表孝心,真的脏活累活也轮不着这些天潢贵胄的皇子们来做。
元武帝大概也是这段时间,看到了儿子们或敷衍,或不耐烦的模样,更是形销骨立。
刘桐侍疾的时候还算尽心,但一到了与其他兄弟交班的时间,他也走得毫不留恋。
与旁的皇子们或者讨好、或者厌恶的表现相比,刘桐这样宛如完成任务的表现,更让元武帝侧目。
这日又是刘桐侍疾,祝王还是称病没来,元武帝也懒得说祝王哪怕一句了。等到快要交班的时候,元武帝唤住刘桐,定定看了他一会儿,问他道“小九,你,恨朕?”
刘桐面上一顿,想回他说“儿臣不敢”,话到嘴边却停住了,淡淡地看着他道“回父皇话,是的。”
元武帝不妨他这般直白,咳了咳道“因为朕关了你?”
刘桐摇了摇头,目光淡漠,语气疏离“是因为父皇不把儿臣当儿子。”
“朕,何时”
“从儿臣出生,到如今。”刘桐回答他道“父皇视废太子为子,其他儿子,在父皇眼里,都算不得儿子。”
元武帝嘴唇翕动,瞧着神情颇有激动之色。
刘桐索性坐了下来,对他道“父皇是皇帝,以天下为重是理所应当的,因此而重视曾经的继承人,忽视其他儿子,情有可原。但让儿臣好笑的事,说是以天下为重,父皇却到底两头都没顾虑清楚。若真以天下为重,又怎么可能将江山执意托付给废太子那种蠢材?父皇明明知道他不堪大任,为了顾惜自己身为帝王的脸面,险些连祖宗基业都不顾。”
刘桐叹息一声“在父皇眼里,就废太子这个儿子精贵,其他儿子都不重要,对吧?不然的话,废太子将父皇您气得中风瘫痪,您都能忍得住不办了他甚至废了他之后,反倒还封了他一个慎郡王的爵位。”
说到这儿,刘桐难免面露嘲讽之色“修身,齐家,治国,才能平天下,您连儿子都没教好,何谈治国?”
元武帝胸膛急速起伏,嘴里哼哼嗤嗤发出破风般的声响。
刘桐舒了口气,语气平和道“父皇,快到交班的时间了,您别想太多,保重龙体才是。儿臣先告退了。”
刘桐出了皇帝寝宫,捂着胸口有些难受。
他知道他不该在这种时候还说那些话气元武帝,可瞧着元武帝一点儿不觉得自己有错的模样,他就感到憋气,话赶话的,那些戳人心窝的言语就这么蹦出来了。
若是把父皇气个好歹
刘桐心里有些不安,在寝殿外枯等了好一会儿,没见里头的内侍太监有什么异常,方才放下心来。
皇帝病重的消息传到了民间,普通百姓都开始有意识地规矩了起来,要办喜事儿的,都抓紧着办了,生怕哪一天皇帝薨逝,入了国孝,耽误了儿女婚配。
大家都噤若寒蝉,就等着陛下龙驭殡天的那一天。
但元武帝仍旧还吊着一口气。
身为帝王,他知道自己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
此事不了,他还闭不上眼。。
第三百一十八章 国丧()
元武帝多撑了一个月,终究还是抵不过死神的召唤,在留下遗旨和传位诏书之后,溘然长逝。
临死之前,他回光返照,与瑞王心平气和地正常聊了会儿天。
他最后问瑞王的是,瑞王是否觉得他这个君父并不称职。
瑞王平静地回答他说“对儿臣来言,您首先是君,其次,才是父。儿臣与您,先是君臣,再是父子。您为君父,自然称职。”
元武帝自己想了想,或许是想通了其中的关节,长叹一声后,憾然离世。
当时,嫔妃们跪于殿中,臣子们跪于殿外,太医哽咽地说出“陛下去了”后,连绵不断的嚎哭声便响了起来。
殿外的群臣待瑞王出得殿来,当即叩首行大礼,参拜新皇。
瑞王面上悲痛之色也淡淡的,叫了平身后,宣礼部大臣,商议元武帝大行丧葬之事以及新帝登基事宜。
国孝,也要从这一日开始。民间不得行嫁娶之事,不得大办筵席,须得避讳红色等喜庆颜色,也须得不露欢喜之色。
这个时间,持续三个月。
而在元武帝薨逝一月之内,瑞王就需行登基大礼。
在这个时候,礼部和内务司开始赶制帝王龙袍,除此之外,瑞王府内各位主子,也要陆陆续续迁往宫中。
元武帝才身死,大臣权贵们就在暗中打算着,要送女入宫献给新帝了。
瑞王并不专情,对嫡妻却十分敬重,然而瑞王后院的女人太少,后宫品级填不满,瑞王登基后,势必会选秀女入宫,为皇家开枝散叶,绵延子嗣。
大臣们想着需先下手为强。
宫里井然有序地忙碌着的同时,曾经的安远侯府,如今的安远伯府里也是忙碌不停。
小韩氏将老太太给请了出来,贴在她耳边说陛下身死的消息,并说她的孙女婿继位为皇,沐之不出意外,就是皇后了。
老太太耳背,小韩氏也不敢大声说话,免得节外生枝,所以说了好几遍,老太太才听了个全。
老太太倒是淡定依旧,闻言点点头道“该做什么做什么吧,别得意忘形,让人瞧着说你轻狂。”
小韩氏压抑着嘴角的笑,连连点头。
是啊,她以后可是皇上的岳母,皇后的亲娘,哪能不高兴?
但小韩氏也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新帝还未行登基大礼,也还未册封皇后,她若表现出一点儿得意的模样,势必会让沐之脸上无光,也会让瑞王对沐之心生不满。
小韩氏约束着府里的人,不许他们露出半点儿张狂模样。一旦被发现或被人告发,一律打了板子远远发卖出去。
小韩氏难得使这样的铁血手段,抓了几个典型之后,府里顿时就安静了下来。
瑞王妃也关注着娘家的行事,见娘家如此知情识趣,便也放了心。
礼部筹备的登基大典顺利举行,定年号为泰昌,今年便定为泰昌元年。
然后,照例便要册封后宫。
贤妃自然是太后之尊,而常沐之则毫无疑问被册封为皇后。瑞王另外三位妾室,贤妃娘家侄女被封为淑妃,另两人封了个嫔位。
除此之外,新帝再无女人可封。
从古至今,这位新帝恐怕是最清心寡欲的了,堪堪只四个女人伺候
与他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