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秋季悄然而来。
刘景阳已经长大了许多,这会儿都能直了腰坐起来,偶尔兴致来了还能趴着爬几下。
就是爬不久,爬两步就要停下来歇会儿。
他爱上了趴着这样的动作,肉绒绒的小身子一旦趴着了,圆乎乎的脑袋就下意识地往后抬,一双蓝眼睛定定地看着周围的人,口涎滴落。
常润之最近都有些抱不动他了,这孩子别看小小一团,力气却不有时候伸手蹬腿儿的,也能对抱着他的人造成冲击。
这孩子天生性格便有些独立,对自己娘亲也没有太大的依赖感,和愿意陪着他玩的父亲在一起时,更愿意使出浑身力气,类似于在和他父亲搏斗。
刘桐每每被小娃娃的小手击中脸,就会傻呵呵说,阳阳是他见过,最聪明的小宝宝了。
然后阳阳也就跟着笑。
常润之都不知道这父子俩的笑点在哪儿。
九皇子府难得清闲,瑞王妃也时常带了三个儿子来九皇子府玩。
每当这时候,刘桐便会带了阡儿陌儿去考校他们的功课,陪着他们练练骑马射箭。
年岁还小些的刘景隆则由瑞王妃和常润之带着,陪着他的小堂弟玩儿。
可能小孩儿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交流方式吧,小隆儿和阳阳倒是能玩在一起,哪怕阳阳只会时不时发出一个单音节,小隆儿也能与他交流顺畅,做主了大哥哥的架势,和小隆儿说得乐呵。
偶尔,瑞王妃也会与常润之抱怨两句,有关瑞王的事。
“来信说是伤好了,没什么大碍,也就只一两句淡淡提过,多的又不说了。”瑞王妃轻叹一声:“他出门机会不多,统共算起来,除了上次去兖州,也就是这一次了,两次出门在外都是报喜不报忧。”
常润之轻声道:“知道瑞王境况不错,大姐姐也可以安心了。瑞王写信回来报平安,总不能把事情都往令人惊吓的方向写吧?大姐姐瞧了不也安不下心来不是?左右等瑞王回京,他发生了什么,大姐姐都可以听瑞王亲口说。”
瑞王妃便一笑,问常润之:“你瞧着,这战事完了,王爷是不是就能回来了?能赶得及今年年关吗?”
常润之沉吟道:“阿桐也没有同我说这方面的事,不过我觉得,王爷应当不会就这么回来的。”
“怎么说?”瑞王妃看向她。
常润之左右瞧瞧,轻声凑近瑞王妃道:“大姐姐你想,燕北关的战事,每到冬季都让人如临大敌。这一次,鲜卑人率兵进犯,想必是要大打一场的。这般好的建功机会,瑞王若是能够将鲜卑人打得元气大伤,保得燕北关数年太平,等瑞王回京”
瑞王妃一点就透,面上倒也没露出惊讶神色,只是有些迟疑道:“你与九弟也这般想?”
“大姐姐也这般想?”
“王爷的性格是这般,比起解决表面上的矛盾,他更愿意从根源上找出问题。”瑞王妃道:“只是与鲜卑交战,到底是国事,也不是王爷能做得了主的。若是在朝中有人拖后腿,催着王爷领兵回京,又或者,御座上那位”
瑞王妃说到后面,声音低不可闻。
常润之心里叹息。
瑞王妃既然都能想得这么深,刘桐自然也早就想到这一步了。
也不知道瑞王临走前一夜和刘桐说了什么,刘桐对此事的处理办法倒是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
他的计策便是拖。
拖着元武帝不对燕北战事表个具体的态,到了拖不下去了,就引导着事情往对瑞王有利的方向解决。
上一次他成功地让元武帝对燕北战事产生了迟疑,到最后继续采取观望态度。
付出的代价是,这一段日子太子对他的诸多刁难。
不知道等燕北战事的情况再一次传回京城,他又需要做些什么,才能在后方保得瑞王安全无忧。
为此,刘桐最近和几位年轻、开始入朝处理朝事的皇子也走得近了些。
以十二皇子为首,十四、十五、十七皇子,暗地里都靠向了瑞王这边。
刘桐在筛选同盟者的时候,也是有所考虑的。
人品非正直之人、性格软懦之人、其母家背景复杂之人,他或许不会直接弃用,但不会让这类人,接触到他与瑞王相关事情的核心。
到目前为止,即便是十二皇子,也只是隐约明白瑞王的意图。
不说破,也从不提。
这才是做聪明事的聪明人,所应该有的态度。
在为着燕北战事忧心的过程中,安远侯府办了喜事。
常润之的两位嫡兄,常鸿和常鹄,前后脚成了亲。
常润之两次都去了,随礼随得大方实用。
常鹄成亲时,刘桐携妻儿到府贺喜,小韩氏笑得合不拢嘴,让常润之带刘景阳去与常家长孙常芮玩儿。
刘桐和上一次一样,自去外院瞧热闹。
岳氏抱了刘景阳,笑眯眯地哄着他,哪怕刘景阳扯她的头发,也一点儿不在意。
老太太坐在主位上,见人来了,含笑道:“屋外冷,快进屋烤烤。”
常润之给老太太请了安,笑道:“老太太又娶孙媳妇儿了。”
“是哦,鸿儿鹄儿也娶了亲,接下来就只剩下常鸥这小子了。”老太太笑眯眯道:“不过这小子年纪还人也不定性,倒是不急。”
钱氏帮着小韩氏去张罗宴席,不在这儿,常沁之也随了李承学去了个偏远之地。至于常鸥,这会儿估计在哪个热闹之处蹦跶呢。
常润之闻言笑道:“老太太就别操心小四了,等他娶媳妇儿还有几年呢。老太太倒不如盼盼孙媳妇儿进门后,先让您多抱几个重孙子。”
老人家就喜欢儿孙满堂,听了这话顿时笑得合不拢嘴,直夸常润之会说话。
说话间,刚过门没两月的侯府二奶奶就来了。。
第二百三十九章 新人()
小韩氏在考虑儿媳妇人选的时候,除了长子的妻子人选有定性规定外,二子、三子的妻子,更多的还是要看两个儿子的意思。
孩子只要喜欢,姑娘人好,哪怕家世差点,也没关系。
侯府才过门的二奶奶是官员之女,还是其夫婿常鸿的老师的女儿,这关系自然就更亲近一些。
这位二奶奶姓陈,气质娴静,为人温和。
陈氏进了屋,先给屋里的老太太等人请了安。
常润之与她接触不深,也与她点点头算是见了礼。
一屋子女人,说的话三句里两句离不开孩子。
常芮和刘景阳两个小子成了大家话题的中心。
岳氏趁着老太太和两个孙媳说话的空当,轻声问常润之道:“阳阳都已经快一岁了,你这肚子还没消息呢?”
常润之愣了下,顿时有些哭笑不得:“姨娘,阳阳还小呢,等他再大点儿,能丢开手了再说吧。”
古代的避孕措施也是有的,只是没有现代那么保险。常润之生了刘景阳后出了月子,也和刘桐说过,不想急着要第二个孩子。
刘桐是喜欢孩子的,乍然听闻常润之不想要第二个孩子,还道是生刘景阳的时候把她给吓到了,顿时愧疚得表示,有阳阳就够了,子嗣贵精不贵多。
常润之看得出他表情里那点儿小委屈,差点笑出来。
后来还是和刘桐解释了一番后,刘桐才明白常润之的用意。
所以从那以后两人同房,刘桐都有注意着,谨遵着九皇子妃的意思,一两年内暂时歇一歇。
其实这样刘桐想想还挺美,毕竟常润之之前怀孕、生子、坐月子,这当中他可是素了几个月的。
他倒也不是不能忍,只是既然可以不用忍,他当然更乐得不忍啊。
这些话都是私底下夫妻俩的闺房话,自然没有拿出去同旁人说过。
这会儿岳氏问到常润之头上,常润之难免有些尴尬。
岳氏见她不以为意,不由道:“姨娘也而不是催促三姑娘,只是这孩子谁嫌多呢?你看太太,生了三个儿子,这地位稳固,夫婿疼爱的,多好啊?而且。有了儿子,也还是盼个女儿好。”
岳氏轻轻抚了抚常润之的头,温柔地看着她:“就好像姨娘,有三姑娘这个女儿,哪怕姨娘没生儿子,也不觉得遗憾。”
常润之之前只管微笑点头,听到这儿鼻头却有些发酸了。
“阿桐都不急,姨娘也不用着急。”常润之柔声道:“这段日子阿桐挺忙的,我也顾着照顾阳阳,要是这会儿有身孕了,估计更忙不过来,还要让阿桐操心更多。等这阵子忙过了,我和阿桐的心情放松了,那孩子,估计也就有了。我之前听大夫说,夫妻俩的心情对能不能有孕,也有很大的影响。”
“是吗?”
岳氏还没说话,一旁去端果茶的陈氏倒是听到了,忙凑了过来,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常润之。
常润之顿时尴尬,点头回道:“是这样,据说越想要怀孕,心里老挂着这个事儿,就越怀不上,反倒是心态放轻松,更容易怀孕。”
陈氏若有所思,对常润之笑笑,又回头捧了果茶给老太太,与老太太闲话。
常润之纳闷地摸了摸下巴,轻声问岳氏道:“这二奶奶”
岳氏轻声道:“二奶奶过门也两月的,她急着呢。”
“她急什么”常润之好笑道。
当初赵青瑶进府,也不是进门就有孕啊。哪可能那么恰当,洞房那晚就怀上了?
“二奶奶给自己压力大。”岳氏轻叹一声:“说起来,大奶奶出身公府,大家闺秀,但见识也多,太太选长媳,总是花了大心思的。二奶奶呢,虽出身官宦人家,但规矩有些严,估计在子嗣这方面,也极为重视。”
岳氏犹豫了下,还是凑近常润之低声道:“二奶奶过府的时候,还带了两个陪嫁的丫鬟”
常润之顿时明了:“给二哥暖床的?”
岳氏颔首。
“因为这事儿,太太嘴上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瞧着,太太是不大高兴的。”岳氏轻声道:“你钱姨娘也说,这贤惠得有些过了,再怎么着,新婚头三个月,也别拿这样的人出来啊,倒显得大奶奶那会儿不贤惠似的。”
赵青瑶身为公府嫡女,嫁给侯府嫡子,算是门当户对的一桩亲事。她刚过门的时候也没有在一开始就主动说给自己夫婿备了暖床通房。哪怕是到现在,她也不过就是在怀孕的时候安排了人伺候常鹏,等她孩子生完坐完月子,那伺候常鹏的丫鬟就让她打发出去嫁人了,还陪送了丰厚的嫁妆。
这才是大家小姐处事的风格,一点儿也不拖泥带水。
反观这位二奶奶
常润之无奈地叹了口气。
大家庭嘛,人一多了,诸多小毛病也就跟着多了,日积月累的,小毛病就会被无限放大,变成大毛病。
这会儿倒只不过是某人看某人有那么点儿不顺眼,倒还算不得什么。
就怕将来,这样那样的毛病越积越多。
这时候,就得靠一家之主居中调和了。
内宅女子的事,自然只能看老太太和太太如何处理。
“太太可有说什么?”常润之轻声问道。
岳氏摇头:“太太什么也没说,不过最近处理府中之事,倒是多半带着二奶奶。”
常润之颔首,又问道:“那大嫂是什么反应?”
“大奶奶也没什么反应,每日还是围着大少爷转。”岳氏笑道:“之前听大奶奶院儿里的丫鬟说,大奶奶最近在喝补身子的温和药呢,瞅着应该是想要快快怀上第二胎吧,毕竟大少爷也快两岁年纪了。”
常润之点点头,大嫂是个大度的,想必也不会计较二奶奶这点事儿。至于二奶奶只希望太太带着二奶奶,能稍微改正一下二奶奶的固有思想吧。
侯府的喜宴很是热闹,三儿媳过了门,这等婚嫁大事,安远侯府就要等个几年再办了只剩下常鸥一个了,倒也不用急。
所以小韩氏这会儿虽然累得腰酸背疼的,却还是高兴的。
瞅了个空,她招呼来两个女儿,问她们对新过门的新娘子的看法。
常润之好笑道:“母亲,我就只看了个相貌,都没跟人说上话呢。”
常沐之也道:“母亲觉得好就成。”
“正要和你们说呢。”小韩氏顿了顿,轻声道:“我瞅着老二老三年纪轻,一直待在府里也没什么长进,想着要不要让他们兄弟俩,也出去历练历练。”。
第二百四十章 萌芽()
乍然听到小韩氏这个打算,常润之还好,常沐之当即便怔住了。
“母亲怎么会想……”常沐之犹豫道:“要把二弟三弟给……分出侯府去?”
“说什么呢。”小韩氏顿时瞪了她一眼:“老太太还健朗着呢,这话可不能乱提。”
常沐之打了自己两下嘴巴:“女儿说错了,母亲别恼。”
小韩氏叹了一声,道:“以前吧,总觉得一大家子,人丁兴旺的,四世同堂什么的……多好。现在家里人多了,就近相处,一些不好的地方也凸现出来了。老二娶了妻,老三也娶了妻,新媳妇儿嘛,也就那样。民间不是有俗语,远香近臭,就是这个道理。”
常氏姐妹对视一眼,常沐之试探道:“是几位弟妹有隔阂?”
“也谈不上,我就是想着,能未雨绸缪为好。”
小韩氏轻声道:“咱们常家偌大家底,将来继承的人是鹏儿,鸿儿鹄儿还有小四的前程,那就得靠他们自己去挣。大家一个府里住着,又娶了妻,时日久了,难免互相有些个比较,尤其是枕边人在耳边吹一两句风,对兄弟们之间的感情也不好。早晚要分家的,还不如现在就让他们开始适应着。”
小韩氏也是拿不定主意,这话她又不好直接同老太太商量,所以这会儿就同两个女儿嘀咕了起来。
常沐之皱着眉头,不说好也不说不好,显然顾虑重重。
常润之便没有那么多考虑了,见小韩氏望着她,便道:“太太考虑的是对的,不过这事儿呢,太太如果有想法,老太太那里不好提,倒是可以先与两位弟弟说一说,看看他们的想法。有道是男儿志在四方,说不定太太询问的,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呢?这样,老太太那儿,太太也有个说头。”
小韩氏顿时眼前一亮,转瞬又迟疑道:“那要是他们不愿意离府去挣前程呢?”
常润之又笑了:“若是两位弟弟是守成之人,那不就更简单了?太太可以现在就在府内分家嘛,他们各个院子的花销,让他们自己做账,再统一到公账那儿。不过……”
常润之眨眨眼:“那就要看太太舍不舍得放权了。”
“你个臭丫头,还挤兑我呢。”小韩氏好笑地拧了下常润之,道:“我若是那贪权的,你大嫂过门,我可不会就把手中的权给她。”
小韩氏细细思量一番,觉得常润之所说的“府内分家”的方法挺好的。大家还在一起住,但是收入和支出自家管自家。一来呢,省了功夫和扯皮的麻烦,二来也可以培养着另两位儿媳妇,早点把家给立起来,免得将来真到分家的时候手忙脚乱。
小韩氏和常润之有商有量的,常沐之则在一旁一直未说话。
话题告一段落,小韩氏看向常沐之,问她道:“沐之,你想什么呢?”
常沐之笑容勉强,摇头道:“没什么。”
“瞧你魂不守舍心不在焉的。”小韩氏关切地摸了摸她的手:“心里有事儿,别憋着。”
常沐之沉默了半晌,方才长叹一声道:“其实真的没什么,就是有些感叹,好像吧,人年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