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些国内也有的公共设施、商店之外,还有一些他们此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物:卡拉ok、桌球、保龄球、游艺厅、健身房等等体育娱乐设施,让他们在感叹时代进步之余,对军分区这个地方更加留恋。
新房交付后,军分区推出了分期付款组合套餐建议,住户在缴付部分付之后,便可自由组合选购装修方案、购买电器、桌椅、生活用品,然后在三到七年内,分期还清余款即可。
出于对军分区不断增加的信任,绝大多数住户都接受了分期付款,缴纳了付款。
一笔笔投入,越来越富足优越的生活,让大多数人放弃了回国内的想法。其他教师虽然口头没说,但心里也做出了选择。真正坚决要回国的人,只是凤毛麟角而已。
当军分区开始给每个人照相、放居民身份证,登记户口簿的时候,所有人都默默地默默地配合着工作人员,仅有数人拒绝接受。
对于这些人,军分区同样表示好来好去,欢迎他们随时回来,工作、参观、学习、游玩、出差、定居、访友都不是问题。军分区的态度,让他们也有产生任何抵触情绪,同样热情投入工作。
至于拿到了身份证的人,事实上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身份转换,从有很大可能离去的流动性人口,变成了在军分区定居的固定人口,充实了人口数量。未来数十年内,他们都将为军分区的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些成果,都是张盛国、赵中华等人在关飞制定的框架之上,亲力亲为的结果,事务之繁琐,让他们一天顶多能休息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抛开吃饭,不是在处理事务,就是在处理事务的路上,一刻不得闲。
随着大学开学,五千余名大学生到来,又有国内支援的第三批两千余名教师,也随着运送物资的车队到来。
为了安排好他们,军分区再次闹得手忙脚乱。
第二个大型社区,精工小区一期竣工之后,又是一波忙碌,累得他们叫苦连天。
这个时候,军分区原来全靠凑合,粗犷的管理架构显现出不足来。
连续两个社区交付使用,入住的居民越来越多,新城越来越成为一个真正的城市,公安、消防、工商、税务、法院、医疗卫生、检察院……,等等社会运转所必需的职能部门,在军分区内之缺失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
军分区现在在两个社区之内,分别设立了一个派出所,从部队上抽调五十名战士转业,临时充当公安干警。
这些赶鸭子上架的公安人员,除换了一身关飞设计的新式警服,警容警貌看起来还像那么个样外,刑侦、探案、缉捕等警察应有的业务能力惨不忍睹。说起来,他们也就热情可嘉,每天不辞辛劳到处巡查,维持一下秩序、制止一下打架纠纷还行,算是一个合格的纠察队员。
为了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特别是越来越突出的专业干部队伍匮乏的问题,张盛国通过长途电话跟关飞通报过。
今天得到回复,国内那边已经同意,军分区可以派出不多于五百人的队伍,去国内人民大学、警察学校、消防学校等专业院校突击学习半年,然后在国内相关部门实习半年,再返回军分区工作。
同时,如果必要,军分区也可以通过581o4单位求援,由国内短期派出部分相关干部担任副手,与军分区干部一起,组建完善的行政管理机构。
白手起家的新政权就是这样,什么都没有,什么都要从头开始。
要不是有国内鼎力支持,源源不断派出干部,张盛国根本没有信心能够独立完成关飞托付他的繁重任务。
……
朱克在穿衣镜里整理了一下仪容,跟太太打了声招呼“我去上班了!”,推开门,精神抖擞地走出家门。
在他身后,同样书香门第出身的太太,放下手中的书本,用微带忧郁的眼神看着他背影离开,轻轻地叹了口气。
就在一个月前,为了抗议佳视被强行清盘,丈夫与其他几名编剧、主播一起向港府请愿被抓。这才出拘留所,听说佳视换了老板重新开业,就又要兴冲冲赶去上班。听说新老板有深厚大6背景,跟港府并不对付,弄不好可能又有牢狱之灾。他这样拼命,做妻子的也不好阻止,只能在心里默默地祈祷他一切平安。
在本港,今年五十八岁的朱克,是业内著名的左派导演。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接受过演艺培训,专门演出救亡戏剧,也曾多次参加劳军演出。五十年代,他曾加入过大6支持的长城电影公司,拍摄过多部政治宣传影片,在港府都是留了名号的左派人士。
佳视大手笔的七月攻势失败之后,经营资金濒于枯竭,经营方在八月初就宣布停业,解除员工合同。
当时电视台数百名员工集体哗然,提出强烈抗议,然而董事局不但不接受,反而立即向法院提出债务清盘。
多次交涉无果,朱克愤而与同事何巨华、徐盛琪、林旭华一起牵头,带领电视台数百名员工前往港督府请愿。结果港府根本不予接见,命令警察以非法集会为名将请愿员工强制驱散,并且逮捕了他们几个为头者。
朱华在拘留所里待了一个多星期,刚出狱,就好比晴天霹雳一般,听到佳艺电视台被法院公布强制债务清偿决定的消息。
就在电视台所有员工、编辑、艺员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明天将会如何的时候,无线派出人员私底下联系他们,邀请他们加入无线。
但是答应进入无线工作的人,寥寥无几。
这一来是无线的现任当家人方太过于吝啬,看到佳视解散,以为可以趁机压价,开出的合同并不高。二来,则是两家电视台长期敌对,佳视内部长期流传着无线打压,才造成佳视经营不善的传言,大家对其印象不佳,宁肯暂时失业,也不愿去无线。
倒是许多对前途失去希望的艺员、主持、编辑、导演、幕后人员,通过在丽的电视台同行的引荐下,跟对方签订了合同。
仅半个月间,原佳视员工就流失过百分之三十,许多还是台柱,可谓损失惨重。
若不是太宇方面迅派人联系各尚未另谋出路的导演、艺员,表示正在跟港府洽谈,接过佳视电视牌照。对方反复保证电视台会重新开业,稳住了人心,其他人才不至于心灰意冷,转投他处。
九月二十一日,新老板刚与老东家在股份转让书上签字,就马上跟所有员工签订了新工作合同,给所有等待的员工,结结实实吃了一颗定心丸。
出于对大6的认可,朱华婉拒了新加坡电视台的延揽,郑重其事地在新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上个月在太宇科技大厦举办的庆功宴,更名亚视后的电视台员工代表、导演、编辑、主播也接到请柬参加。那盛大华丽的酒会,出席人数之多、地位之高让人叹为观止,新华社分社社长全程站台,港府也在酒会过半派了人前来恭贺,其场面让所有有幸参加酒会的人都兴奋不已。
为了在新老板面前表现,艺员在台上展示各种技艺,扛着摄影机的摄影师不惜体力,四下乱窜,用手中的摄影机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影像资料。
而今天,十月二十五日,就是亚视正式开张、新东家跟大家见面的日子,他,也将再次登上新的工作岗位。
他也很好奇,新老板将有什么新举措,能让大失血之后的亚视走出困境,恢复生机呢?
他真诚的希望,期待亚视的新老板,能够像他在电子业上屡创佳绩一样,也能带领亚视浴火重生!
第123章 新电视台,新希望()
朱华等电视台主要员工、导演、编剧,就住在广播道,电视台旁边的员工公寓内。下楼略走几步,过条街就到了电视台楼下。
以前港府对电台、电视台选址持的是不干涉政策,只要喜欢,想设在哪里就在哪里。后来六十年代国内运动对香港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兴起了红卫兵,还在六七年举行了大暴动。
为了加强对广播机构的保护,也是监管,港府将狮子山下、浸会学校对面一座小山丘下的一块土地,设为了所有广播机构总部所在。无线、丽的、商台、香港电台等相继迁往该处,修建办公大楼。由于当时全港只有三家电视台、两家电台,总部所在又恰在山丘之上,于是该地又被戏称为五台山。
该路段只有一个出口,且与兵营相邻,成为重点保护区域。别看名气很大,里面路面却和香港绝大多数道路一样狭窄,仅容两车并列而行。若是有车停靠路边,都会造成道路堵塞。
六层楼的佳艺电视大楼并不高大,大楼与围墙相隔不到三米,近乎于直临道路。不过主楼与副楼相连,看起来比较粗壮,红黄色的外观在周边建筑物中很是显眼。
朱华急切于开始工作,起得很早,外面天还微暗,路灯才刚刚关闭,路上见不到一个行人。远近的各处屋舍中,可以看到点点灯光,几家电台、电视台的办公大楼里依然是一片漆黑,还没有上班。
“朱先生,这么早就来了!”
只容一辆车进出的狭小铁珊门处,熟悉的电视台警卫阿和向他问好。朱华还礼时注意到,在开着灯的木制警卫室内,多了两名警卫,见他看来,也回以笑容,然后低头对着一本相册、名单,小声交谈着什么。
“这两位是新来的?”他小声问阿和。
阿和一面打开铁珊门放他进来,一面回答道:“新boss带来了十几个警卫,接管了电视台的安保。他们还开来了一辆车,用仪器在大楼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说是怕被人安了窃听器,那场面,比詹姆斯邦德片还阵仗。”
朱华乍了乍舌,好奇道:“哪有没有找到窃听器?”
“那我就不知道了。”阿和做好进出登记,然后笑道,“不过他们走的时候,带走了好多花瓶、镇纸、工艺品之类,零零碎碎的东西。我去大厦里看,有些地方的门都给卸下来了、墙壁也掏了几个洞,多半是东西就藏在里面吧。人家是大陆过来,专门干这个的,怎么可能不防着点。”
敢情还真有!
朱华有些冒冷汗,这些东西不知道是前股东交接前安上去的,还是原来就有。想想自己以前在电视台工作、与别人交谈,都可能有人偷听,就忍不住心有余悸。
就着朦胧光线,可以看到大楼外干干净净的地面,花草植物也显得精神了许多。想想前两个月这里还是一片狼藉,他恍然有雨打风吹去的感觉。
抬起头,大楼临街外墙上一行“亚洲电视台”的大字,代替了原来的“佳艺电视台”。
佳视,已经成为了过去,再也不复存在!
踏上大楼台阶,债务清偿后被撞得破破烂烂的木门,也已换成了明亮的玻璃墙,和玻璃推门。
陈旧的墙壁也刮了石膏,平整如新,又刷了层新漆。楼道拐角处增加了照明,再也不复以前的阴暗。
上到二楼办公室,进门就看到一片宽阔的开放式办公区。
电视台被强制债务清偿后,他来看过,那时这里桌椅板凳都被破坏殆尽,文件柜四下倾倒,窗户全部打碎,头顶的日光灯只有几盏还可以正常点亮。肮脏的积水中,散落了一地纸张、碎屑,很多曾是员工绞尽脑汁想出的节目策划方案,或是重要的文件、资料,却都被当做废纸扔在地上,被人践踏。
整个办公区如同电影中的末日场景。
现在屋顶重新装修过,还散发着淡淡的石灰味道,顶棚上镶嵌着一排排铝合金灯框。打开开关,一盏盏灯管闪了两下就亮起来,灯光经过银白色铝合金反射,照得整片办公区灯火通明,宛如白昼。
不一样了,全部都不一样了。
朱华审视着办公区,地面经过了清理,杂物都被打扫干净。磨石地面重新打磨过,洁净如新。
靠内的一排单间办公室,墙壁也都换成了整幅的玻璃。透过鹅黄色的百叶窗帘缝隙,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的绿色盆栽,和真皮沙发、玻璃茶几、大班桌、真皮靠椅,比原来更上档次。
而开放的办公区,以前废旧破烂的桌椅也都清理一空,换上了洁白的新办公桌、带扶手可升降的滚轮办公椅。桌面上整齐放着袖珍的桌面文件柜、公文筐、图钉、回形针、大头针、文具摆放台等等办公用具。
全都是新的。
同样是开放式办公区,却是通过隔板分隔为一个个独立的办公间。木隔板高齐桌面,再上方五十公分,却是用玻璃代替了不透明的隔板,使得每个隔间既有私密办公空间,又透光。
不同于其他开放式办公区,一个个隔间紧密排列,如同蜂巢。
新办公区行通过整排、整列的隔间,围成一个独立的区域。每个区域入口,都挂着一个小牌,写明了所属部门。从而让每个部门都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区域,不致受其他部门人员往来影响。
每个区域的中央,又用四张大桌子组成一个大办公桌。在讨论公事或是策划时,大家又可走出自己的隔间,围着大办公桌畅所欲言。
各部门办公区之间,另有两米来宽的过道,与观赏植物一道,既隔音,又为办公室增添了绿色。
开放办公区临街一面墙壁被全部敲掉,安装了一整幅落地玻璃。
站在门口,就可看到天边初升的太阳正冉冉升起,天空被朝霞染成一片红色,霞光万道,洒遍办公区每个角落。
真美!
“真美!这就是我们的新办公室么?”在他身后,传来一个中年女子的声音。
他回头看去,只见新闻栏目编辑部的兰如君编辑,正双眼迷离的望着外面霞光,沉醉其中。
他转回头,同样望着朝霞,感慨道:“看这新办公区,我们的新老板可是投入不菲啊!”
“别说扫兴的话,这样美的朝霞,我也不多见呢!让我再沉醉一回儿!”兰女士继续痴迷地望着霞光将天空染得越来越红,摆摆手,让他别说话破坏气氛。
仿佛只是一会儿,又仿佛过了很久,红日好似一跳,整个跃出了地平线。
一抹光明,瞬间划破夜空。
“你们女人啊,就是太感性了!”
这一会儿时间,来的员工越来越多,大家在惊喜新办公区之余,也飞快地按照铭牌找到属于自己的办公区,就像刚开学的学生一样,兴奋地挑选着自己的座位。听到兰如君的感叹,一名男编辑摇头笑道。
兰如君从回味中清醒过来,抬腕看了下表,惊呼道:“这才七点一刻吧。我今天特意起了个早,赶到电视台,发现朱老师早就到了。谁成想才看了会儿朝霞,就来了这么多人!”
“今天到得早的可不止我们!刚进门的时候,看到几位董事的车就停在楼下,估计是要开董事会吧……”一位女编辑快手快脚抢到了一个好位置,麻利地将自己的个人物品归置到位,话中有话地说道。
董事会?
办公区内众人相互看看,都从对方眼中发现了若有所指的神色,大家点点头,又继续收拾自己的办公桌。只有几位平日交好的编辑,悄无声息地聚在了一起,烟雾缭绕,悄悄交头接耳讨论起来。
“电视台几位旧股东,只有商台出局,其他都还在。今天的董事会,怕是会硝烟弥漫!”
“不见得!林董可跟那些人不是一条路。前段时间电视台经营困难的时候,他可是还打算增资,帮电视台渡过难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