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荣华路-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姐姐,快请。”

    村头让管事提了人选,让刘府内的大管家点头同意了,才能正式的代管了一村的大小事情。算起来,也这是一亩地上的大人物。

    哪怕如此。

    这个村头貌似也不富裕。

    至少,荣娘在其的衣裳上,还是看到了补丁。当然,也就一个而矣。比起普通的村民百姓,算是齐整的模样。

    “刘村头,又来麻烦你了。”

    “你家娘子呢?”赵春花问了一话,笑道:“你忙,让你家娘子陪我办了事情就成。”

    有赵春花这话。

    刘村头应了。尔后,这一位大嗓门喊了两声。

    一个身形微胖,皮肤呈小麦色的妇人走出来。那是这个村庄中,唯一一家屋顶用上了青瓦的农家小院子。虽然,这一座院子,它还是土胚墙壁。

    “哇哇”

    妇人就是刘家娘子,她刚走过来,她背后一个被绑着的小婴儿,就是大哭了起来。

    “这”

    赵春花迟疑着说了一字。

    “今年出生的男娃娃。”刘家娘子还是满面笑容,回话时,带着一股喜悦的劲头。她继续说道:“这是咱家的第三个儿子。”

第11章() 
“这真是喜事。”赵春花笑着恭喜两声,话落,还是摸出来几文钱,递给了刘家娘子,道:“我的随礼钱,这是碰上了,沾沾喜气。”

    “赵姐姐”刘家娘子似乎想推辞,可又是舍不得那几文钱。最后,在刘村头微微点一下头后,收下了那十二文钱。

    这一回,荣娘和亲娘赵春花一起来村上,是为了安排村上的人手送一批蔬菜水果到洛都城的刘府。

    夏季,遇了暴雨,地势低的地受了涝。可地势力高的蔬菜,长势却是良好。

    果子,这时节就是暴雨前,村上种的寒瓜有收获了许多在地窖中。这时候,自然能随着蔬菜一起运到刘府。

    刘府这等士族豪门,那吃的、用的全是自家村子上产出的。

    按说,这等差事专门有人来的。哪用得着荣娘和亲娘赵春花?完全是赵春花为了教育女儿,专门求来的差事。

    于是。

    这几日里,赵春花交代了刘家娘子组织一帮妇人,把那总准备送了刘府上的蔬菜水果专门打理漂亮。应该洗洗的,洗洗。应该晾干的,晾干。

    既然要送进了洛都城,齐整、品相等等,这些是不可少的。

    至于刘村头,他得协调一下,把送了蔬菜水果的人手给安排出来。等妇人们收拾妥当,荣娘和亲娘赵春花应会随车队一起返回洛都城内。

    村子,并不大。

    几十户人家,一个土围子里住着。

    除了刘村关家中,稍稍能混个肚饱外。其它的人家,穷得响叮当。荣娘在跟亲娘赵春花专门去逛了逛后,荣娘沉默了。

    这些人家里,好多男童、女童,缺衣少食。

    更甚至于,家穷的,一家人就一件棉衣。冬季怎么办?全家人挤了家中保暖,只待有人需要出门时,便穿了那宝贝的一件棉衣。

    村里子,棉衣是精贵的东西。一般是一代人穿了,还留给下一代人。

    至于吃食?

    有粗粮饽饽填饱了肚子都叫一个好。

    村子上的百姓,全是一日两餐,穷的人家一日一餐,也是常情。吃不饱,多喝凉水,就是挨饿的法子。

    在这个村上,荣娘知道了。

    为何古代早婚

    因为,普通的百姓没吃、没穿,这寿命能长吗?

    活过了五十岁的老人,曲指可数。大多数人,也许在青年之时,服徭役死了,或是服军役死了

    又或者某一年光景不好,饿死了。

    这还是太平盛世吗?荣娘得知那血淋淋的真相后,只有这么一个想法。

    回程的途中。

    荣娘除了沉默,还是沉默。

    刘府,下人房。

    在自己居的屋子里,荣娘坐在床榻靠角落的位置。赵春花在夕阳食时,提着小篮子,回了屋内。

    “来,用饭了。”

    招呼了女儿,赵春花态度是淡然的。

    “嗯。”

    荣娘应了,尔后,下了榻。

    母女一起用了夕食。当晚,李哑婆轮值,屋中就剩下荣娘和亲娘赵春花二人。

    睡了一张榻上。

    荣娘依偎在亲娘的怀中,她小声问道:“娘,你小时候就是过着村上那般样的苦日子吗?”哪怕是前一世,不讨了爸妈的喜欢,当了留守儿童呢。

    至少,前一世的荣娘没挨饿过。

    这一世的世界,外面的天地,就像亲娘赵春花讲的,全然一片人间地狱。

    “比那还苦。”

    赵春花小声的说了一句。

    比那还苦?

    那得成为什么样子?

    荣娘有些想像不能了。

    “睡吧。”赵春花安慰了女儿两字。明个儿,母女二人都还有差事呢。是得赶紧歇息了。

    荣娘这一晚,睡得并不安稳。

    次日。

    继续上差,到了遂歌大姑娘身边当差。

    许是因为三夫人刘王氏膝下有子,遂歌大姑娘有了嫡亲的弟弟刘之烨。整个百明苑的气氛非常好,总之,一片的和谐。

    只是偶尔里,荣娘爱走神。

    在心中,荣娘并没有放弃了,离开刘府的想法。当然,荣娘不是急性子,她在认清现实后,觉得需要更加谨慎从事。

    “挣钱、挣钱”

    “手艺、手艺”

    这个小农时代的封建社会,如何能安稳的挣得生活的钱财呢?

    荣娘觉得她需要更多的观察了这个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一切一切。不盲目,不顺从,踏踏实实的去认识它。

    升平五年,秋。

    北面的大秦朝发生了大事情。

    荣娘哪怕年纪小,在刘府里当差呢。她还是听了几耳朵。

    北方的大秦朝天子驾崩了。大晋朝,桓大将军拜帅,将领大军出征。这事情与刘府何关呢?那自然是关系大了。

    淮南路在大晋朝最北面的疆域,洛都城是淮南路的中心。

    刘氏一族是这里的地头蛇。桓大将军大军过境,双方彼此都是忌惮的。偏偏目前双方又是合得两利,失得两害。

    在利益面前,什么都不是事儿。

    十月。

    刘府便是出了一件风风火火的大事件。

    大夫人刘闵氏所出的嫡次子刘之晓,那个刚刚出生七个月的孩子,有了一个未婚妻。刘大老爷和桓大将军双方换了婚书。

    刘之晓将来得迎娶了桓大将军的嫡幼女。

    至于为何不是嫡长子刘之锋?那是因为刘氏一族,自认为是顶级的士族豪门,对于末于士族末端的桓氏一族,稍稍觉得有点瞧不上眼。

    哪怕桓大将军如何权倾朝野,刘大老爷也不愿意桓大将军的嫡幼女成为了刘氏一族的未来宗妇。

    次子,哪怕是嫡次子,那意义是完全不了。

    若说,这一起子事情对荣娘有什么影响?

    这得时间到了升平六年。

    升平六年,春,三月初一日。荣娘满了六周岁的生辰。

    入夏。

    徐州城传来了捷报。

    桓大将军北征大胜连连。

    偏偏就是这等喜讯之时。对于刘府的三房,愰若晴天霹雳。被桓大将军征调到了大军中,当了六品官的刘三老爷不幸运的病逝了。

    据仆人回报,是急病。

    军医治了,奈何无力回天。

    刘府,百明苑。

    三夫人刘王氏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整个人当时就是晕厥了过去。

    等待三夫人刘王氏悠悠醒来时,她的身旁女儿刘遂歌是伏在榻边,已经哭成了泪人儿。那在春龙节时满了周岁的儿子刘之烨,也是跟姐姐一样哭得一个小小泪人儿。

    儿女哭成双。

    三夫人刘王氏更是悲从中来。

    如今刘三老爷不在了,三夫人刘王氏就是顶天的主子。这等时候,哪怕再是伤心,三夫人刘王氏也是强打起精神来。

    “嬷嬷,安排人去打探,我要知道夫君的棺椁什么时候回洛都城?”三夫人刘王氏满腹的伤心泪,全是化成了心头的一口气。

    她的儿女还小呢。

    她这个当母亲的,才为儿女撑起一片天。

    “娘。”

    刘遂歌见着母亲醒来,泪止住了。

    三夫人刘王氏在王嬷嬷应话后,就是伸手,给女儿擦拭了眼角的泪花。这时候,三夫人刘王氏也不要奶嬷嬷哄了儿子。

    三夫人刘王氏亲自抱了儿子刘之烨在怀中,轻轻的哄着,慢慢的哄着。

    一首摇篮曲后,三少爷刘之烨就是停了哭声。

    此时的小婴儿眼中,全成为了专注。他盯着母亲刘王氏,感受着那温柔的感觉,似乎感觉到了温暖。所以,他在不久后,在母亲的怀中睡着了。

    “遂歌,娘往后,就只有你和弟弟了。”三夫人刘王氏轻轻抚了女儿的小脸蛋儿,她说道:“遂歌,你和弟弟一定要相亲相爱。你们是世间,最亲近的姐弟”

    “娘,爹爹不在了。我一定会照顾弟弟的。”刘遂歌说话时,总是打了哭嗝,说话儿时,有些微微的哭腔。

    “娘,你不要离开我和弟弟,我好怕,怕你也像爹爹一样,永远离开了”

    听着女儿的话。

    三夫人刘王氏挤出来一抹的笑容,回了坚定的语气,道:“不会的,娘哪舍得。”

    没娘的孩子,得多苦?

    三夫人刘王氏哪舍得了她的一双儿女。更何况,夫君不在了,她才更要守护好了一双儿女。她不能让夫君去逝了,没了祭祀血食的子嗣。

    遂歌,得平安长大,嫁得良人。

    之烨,也得平安长大,娶了贤妻。

    若非如此,三夫人刘王氏想,她便是死了,也是死不瞑目的。

    升平六年,初秋。刘三老爷的棺椁在仆人的护送下,终归回了洛都城的刘府。彼时,刘府内挂了白帆。

    三房全是素服。

    荣娘是婢女,同样是穿了素服。

    百明苑,在这个夏、秋之季,没了欢歌笑语,全然是一片肃穆。也是在这个秋季,荣娘无意间发现了一门学得手艺的机会。

    刘遂歌大姑娘得吃素,服父孝。

    不能食荤,素食里,也是有素鸡、素鸭之类的豆制品食物。

    做豆腐、豆干、豆皮等等,这些豆制品的食物,荣娘觉得是一门好手艺活。虽然,是辛苦的活计,可这真正是一门技术活。

    想一想,整个洛都城多少人,有手艺在身的话,讨生活容易的多。

    特别是这时代里,乡村是宗族社会,十分排外的。

    荣娘和她亲娘赵春花就是离开了刘府,也不可能去了乡村生活。那里的小空间,太封闭与压抑了。

    市井生活,小人物的平凡日子,就是荣娘的向往。

    不过,在这之前,荣娘得去学会了做豆类的素食,以便让遂歌大姑娘开了胃口,多用些吃食。毕竟,大姑娘若真是食得少了,生了病的话?

    荣娘、秀娘、桃娘、杏娘,四个侍候的小丫鬟一定会被狠狠责罚的。要知道,百明苑这些日子以来是特别的低气压。

第12章() 
升平六年,刘府的三房在百明苑里守孝,如此过了又三年。

    至开平九年,才是结束了孝期。

    眨眼三年。

    这三年间,无论是北面,又或是南面都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于北面而言,大秦朝廷进入了烽烟四起的时代,荣娘在遂歌大姑娘身边也是听了一些流言。据说,北面如今当政的不是什么大秦朝。而是大魏朝。

    “那些蛮子据说利害了。”

    秀娘跟荣娘讲了一些听来的小道消息。荣娘回了一句,道:“是呀,北面的天子都换人了。想来,那大魏朝的蛮子是利害的紧。”

    北面朝廷的江山换了主人。

    南面的大晋朝也是不安稳。桓大将军有灭大秦的不世之功。在前一年,升平八年时,还有流言传闻,道桓大将军想当新天子?

    是真是假?

    荣娘不知道。

    要说,于刘府而言,有影响的事情。便是二少爷刘之晓夭折了。

    三岁的男童,这等年纪夭折了,再是正常不过的。不过,作为刘府的家生子,荣娘还是听了几耳朵真正的秘闻。

    有传言。

    说是刘大老爷怕惹上了桓大将军的祸事,才让二少爷染了风寒病逝的。

    这事情是真是假?

    荣娘觉得八成是假的。刘大老爷、刘大夫人膝下就两个嫡子,哪可能舍得真是夭折一个嫡子来撇清楚和桓大将军的关系?

    刘府不外乎,就是有一点干系的姻亲。更何况,这二少爷刘之晓年纪这般小,这订下的亲事不是还没成婚吗?

    “夫人、姑娘、少爷,这是一起出了孝期。”秀娘这会儿讲了话,说道:“百明苑又要融入了洛都城的贵人圈子里。这真是太好了”

    “荣娘,咱们总算是松口气,不怕容易犯了主子们的忌讳。”

    这守孝之时,忌讳特别多。

    偏偏三房的三老爷又是庶出。这在刘大老爷当家作主的刘府内,格外得注意了嫡系大房的感受。可谓处处小心,处处陪了谨慎。

    作为三房主子的三夫人刘王氏这态度得恭敬了。更何况,荣娘、秀娘这些小丫鬟了?

    “嗯,秀娘你说的是。”

    荣娘浅浅一笑,回了一句。

    在心里头,荣娘在盘算了,她是不是应该求了王嬷嬷,给她换个工作岗位呢?

    按说,哪怕刘三老爷不在了,这百明苑的遂歌大姑娘的贴身小丫鬟这等职位,哪也是让仆人们向往的。

    娘心不在此。特别是这三年来,她用心学了做豆腐、豆干、豆皮等等的手艺活。先后还是专门给厨房的豆腐李,送了正紧的礼物。

    虽说,没正紧拜了豆腐李做师傅,那也是有师徒之情份在的。

    学成了正紧的手艺,荣娘又是先天的力大无穷。这等做豆腐的体力活,荣娘一个人就能干下来。

    要说在洛都城里谋生,还是能糊口的。毕竟,洛都城人口多,寒冬腊月里,缺了新鲜蔬菜时,那豆腐可是一口好菜肴。

    便是平日里,小门小户的百姓人家招待客人时,来一盘红烧豆腐,里面沾有肉沫味儿,也是使得的美味。

    当晚。

    荣娘回了下人房。

    她等着亲娘赵春花归来后,提了心底话。

    那是夕食后。

    母女谈心时。

    “娘,我想跟你一起到厨房帮工。”荣娘小声说道。

    “厨房活多累?”赵春花有些不同意。她说道:“你在大姑娘身边能涨了见识,将来便是由得夫人做主,配一门婚事也定然是一个有前程的好儿郎。”

    得,赵春花的眼中。家生子就是一份挺体面的好岗位、好职业。而且,还没下岗的忧虑,更不需要再就业等等问题。子子孙孙,亦是可以继承下去的。

    “娘。”

    荣娘脸色特慎重。

    “我一直在学了做豆腐的手艺活,李伯伯的技术精湛,娘你也是知道的?”荣娘反问了话。赵春花点头,笑道:“是啊,你这孩子学的怎么样?有几分豆腐李的本事了?”

    荣娘非常认真的说道:“娘,今个儿大姑娘用的午饭,有一道豆腐汤。”

    “那豆腐就是女儿亲手磨的豆子,点的卤汁。豆腐汤也是女儿在厨房里亲手料理出来的,大姑娘还夸了豆腐格外好吃。”荣娘表示,她的手艺活真正出师了。

    想遂歌大姑娘何等精心养出来的大家闺秀,那品了食物的味道,肯定是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