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之荣华路-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阳老道士活得太久了。

    他是一个潇洒的道人,常在红尘洗炼心灵,或是装了高人,或是当了乞丐

    总之,老顽童扮过,道门高人也扮过,不求闻达诸侯,但求问心无愧,随遇而安。

    明阳老道士本人修行法力高深。要说辟谷,不食人间烟火,目前没那等长生不朽的能耐。不过,偶乐饿个几天,倒是无妨。

    对于明阳老道士而言,可以无肉,可以素食,可以少餐,唯一样,不可缺酒。

    “记起来了”

    明阳老道士掏出了怀中的酒葫芦后,又掏出了从山阴县令那儿得来的一个小木匣子,以及木匣子内的两方小印。

    “贫道当时就是顺着命理卜卦,没给刘居士的小千金相一面。”

    “无缘,无缘”

    “可惜,可惜”

    明阳老道士嘴里这般讲,其实,他挺随意的。他并不在意了人间富贵,他活得一生颠沛流离,求了长生与大自在。

    小女娃娃一个奶孩儿,便是凤凰命格又如何?

    真龙天子的命格,明阳老道士也是相过两个人。奈何,奈何

    这世道山河破碎,说是真龙天子,实则不过蛟龙尔。

    “中原九州,二分天下。”

    “真龙不出,奈苍生何?”

    明阳老道士的眼中,哪有半分茫然,他眼神清明,念了四句小诗时,全是沧桑。

第3章()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前一世,她最喜欢苏轼水调歌头这一首词中,最后的这两句。

    她生出普通,容貌普通,学习普通,样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平凡少女。若说稍稍比一般人出格一点的,便是她的家庭微微有些特殊。

    她两岁时,父母离婚。

    她既没有让亲爸抚养,也没有让亲妈抚养,她养在了乡下的外婆家。她的爸妈离婚后,很快在大城市中又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

    她有同父异母的妹妹,她有同母异父的妹妹。爸妈各自组建的新家中,偏偏同时,又都没有她的位置。

    她的幼时,她的少时,全部的记忆里,给她温暖的亲人只有外婆。

    她满十四岁的那一年,外婆去逝了。她成为真正没人疼,没人爱的小可怜。

    在外婆的葬礼后。

    她去亲爸亲妈的新家中,各自待了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她发现亲爸亲妈的两个家庭,明明都有她的亲人,她却依然是无论如何也融入不了。

    他们看她的眼神,陌生且疏远,警戒又冷漠。

    最后,她回到了她熟悉的乡下,回到了外婆留下来的老房子中生活。

    清明时节,雨落纷纷。

    她去给外婆上了坟,烧了纸钱。

    在归家的小路上,她似乎运气不太好,在山腰处滑了一下,然后,她跌倒了。

    后来

    后来发生了什么?

    在她再有意识时。她的眼前出现了一只紫金色的凤凰。

    她瞧着那飞翔的紫金色凤凰,莫名的眼熟。然后她认出来了,这似乎是幼时,离外婆坟地不远处,山腰间一座名叫凤凰庙的供奉神物。

    那么,这是哪儿?

    四周全是黑暗。

    她感觉不到自己,可她又似乎看到了那飞翔的紫金色凤凰。

    这是意识的世界吗?

    她生出了这样的猜想。

    然后

    她似乎陷入了沉睡,她失去了自己的意识。

    无所谓时间,无所谓空间。

    等待她再度醒来时,她有了模糊的感应,她睁不开眼睛,她感觉她似乎被什么托举着,是什么呢?

    莫名的,她想呐喊。

    接着,她真的呐喊了。只是听在自己的耳朵里,全是哇哇的声音。

    她的声带出现了问题吗?

    耳边有人在说话,可是说了什么?她听不懂那种语言,好累的感觉在心底浮现,她又是晕沉沉的睡过去了。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春去夏来。

    夏过秋至。

    在这个新世界已经生活了半年。她学懂了这里的语言,她知道,她有了新的名字。

    前一世的她,全部成为了过去。

    这一世的她,得到了新生。

    她姓萧,名叫荣娘。

    她的生母姓赵,名唤春花,是县令夫人的陪嫁丫鬟。如今她的生母赵春花,又得了新的差事,成为了县令夫人嫡出大姑娘的奶嬷嬷。

    小婴儿的日子很单纯。

    荣娘也没有争强好胜心,她想重新认识了,这一世生活的新世界,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封建时代?

    灶房。

    荣娘坐在小摇篮里,瞧着李哑婆干活。

    她安静坐那儿,不哭也不闹。

    “春花家的荣娘,真是一个乖巧的孩子。”来灶房用了夕食的刘婆子,跟李哑婆唠嗑了一句话道。

    刘婆子是后宅的守门婆子,她是刘县令家族里的家生子。她丈夫早年过逝了,膝下有一个儿子刘顺,在刘县令身边当差做了一个随身小厮。

    “亲爹没了,她娘有正紧的差事,哪顾得上这一个小不点?如今让我顺手照顾一下。”李哑婆也有唠嗑的意思,就说道:“我就是看荣娘够乖巧,才乐意揽了这桩麻烦来。”

    “你倒是善心。”刘婆子呵呵笑了两声,问道:“莫不成你还盼着,将来荣娘记得你带她这些日子的辛苦,把你当干娘孝敬?”

    “春花提了一嘴,说是让荣娘认我当干娘。”李哑婆脸上都带了笑容,摆摆手,道:“让我拒绝了。”

    “你说,你无儿无女的,白捡个女儿养。多便宜的事情啊,你拒绝干嘛?”刘婆子挤挤眼睛,打趣的说道。

    “”

    李哑婆还没回话。县令夫人院中的丫鬟来传话。这时候,刘婆子也不闹磕了。赶紧的用完夕食,就是去当差了。

    “李嬷嬷,主家来客人了。要整治一桌席面。”丫鬟说了一串儿的菜名。

    荣娘在旁边听得耳晕。

    倒是李哑婆听了一回后,重复的回念了一遍给丫鬟听。丫鬟一听后,没错误。丫鬟便点头回道:“就是这般。得赶紧的,莫误了主家的时间。”

    李哑婆在丫鬟下了菜单子后,就去灶房外的小院中,召唤了帮手。

    灶上有三人。

    李哑婆是厨子兼把总的。

    这会儿,三人都是忙碌起来,洗洗切切,凉的、热的、荤的、素的。这配菜、佐料,应该备上的,赶紧都是准备起来。

    不多时。

    厨房内是香味迷漫。

    荣娘动了动小鼻子,她有些嘴馋啊。不过,想想她刚刚才半岁的小身板儿,她又怂了。

    酉时末。

    荣娘被生母赵春花从灶房带回了住的小屋子。

    那是一间小小的屋子,小小的榻,小小的衣柜。还有一张小桌,两张小凳子。这一切就是荣娘和生母赵春花的安生立命之所。

    外面,天暗了。

    屋内有晕暗的油灯点亮。

    赵春花这时候用厨房里要来的热水,给女儿擦擦小身板儿。接着,她就是哄了女儿荣娘快些入睡。

    赵春花很累。

    她却睡不着。

    赵春花脑子全是浮想着,今个儿得来的消息。

    听说主家的老太爷病重。县令大人和夫人身为儿子、儿媳,这怕是要一起回了主家啊。若回了刘氏的宗族

    对于赵春花母女而言,也是影响甚大。毕竟,刘县令、县令夫人刘王氏在刘氏宗族里,地位并不高。

    “若回了刘府?荣娘,咱们母女怎么办啊?”

    “娘要照顾了大姑娘,你这般小,你可让娘把你寄养在哪儿?”

    “”

    赵春花对似乎睡着了的女儿荣娘,嘀咕起来她心底的担忧。

    刘府上,那是公用的厨房。

    李哑婆到时候的差事肯定会换掉。那时候,赵春花也不知道,李哑婆还能不能帮忙照顾一下女儿了。

    更何况,赵春花想让女儿荣娘认李哑婆做干娘。李哑婆拒绝了。

    “”

    本来要睡着的荣娘,听到了生母赵春花的话,她的睡意被惊醒了。

    荣娘闭着眼睛,她在思考啊。

    要搬家了吗?

    刘府?

    还有据说是庶子出身的刘县令,庶子媳妇的县令夫人。这两位是荣娘生母的上司。特别是县令夫人刘王氏,可直接掌握了荣娘母女二人的生杀大权。

    这时代,奴婢没人权。奴婢的儿女,同样没人权。

    若是回了刘府。刘县令、县令夫人都得低调做人。荣娘和生母赵春花过日子,就得更加的低调、低调、低调。

    莫名的。荣娘在心底想着,她好想长大。

    长大了,荣娘才能更好的把握住她自己的人生。

    建元元年,秋。

    九月末。

    山阴县的刘县令送走了家族来客。

    县令夫人刘王氏这几日心情不太好。

    十月初一日。

    夕食后。

    刘王氏跟夫君刘县令讲出了心底的担忧,道:“夫君,你真要辞官吗?”

    官位得来不易。

    特别是刘县令这等出生不是特别好的庶子,六百石的一县之长,当年谋官时花了多少心血,消耗多少人情在里面。

    这说舍了,便是舍了。

    刘王氏为夫君叫冤屈。

    “父母有命,我若不从,便是不孝。”刘县令苦笑。

    刘县令的心底也是舍不得官位,舍不得前程。他能如何?他是庶子,他是嫡母的眼中钉。父亲这一回貌似偏心眼儿。

    他若拒绝了,族中多少人在盯着他出错。这时代的读书人,重名声,重信誉。名声与信誉若毁了,真是生不如死。

    “委屈你了。”

    刘县令执起嫡妻刘王氏的手,说了这一句心里话。

    刘县令明白,他的六百石县令官职,嫡妻在中间耗了太多的心力,在娘家怕是能求的人,全是让嫡妻求了一个遍。

    “不委屈。”

    刘王氏摇摇头,这会儿,她依偎进了夫君的怀中。

    六百石的县令之职。

    这等小官位若辞了,倒不是太麻烦。

    走一趟手续,也就是一个来月的时间。

    入冬后。

    刘王氏已经让仆人把要打包的行礼,全部收拾妥当了。

    只待山阴县的新一任县令,一到任后两边述职交接好。刘王氏一家子的人便要起程,回返刘氏的宗族。

    冬月。

    淮南路的天气,凉得冻人。

    荣娘头一回见识了外面的一切。不再是她已经生活了半年的小圈子。

    青砖瓦房,行人车马。

    从山阴县城的主街道路过时,望着这个封建时代的生活气息。还有小摊贩的一些叫卖声,荣娘的眼中全是好奇。

    若说山阴县城内,有几多繁华,有几多热闹。

    出了县城后。

    外面的世界,莫名有点荒凉。

    偶尔路过的村庄,全是泥胚的房子,茅草的屋顶。还有那寨墙,也是厚实的土围子保护了屋舍来。

第4章() 
刘氏宗家的府第如何庞大?如何壮观?

    荣娘没有见到。

    因为荣娘和荣娘的生母赵春花,只是嫡系庶子刘县令刘三老爷门下的奴仆。

    刘氏宗家的族长,刘老太爷是刘三老爷的亲爹。这一位重病卧床,对于淮南路的士族豪门而言,也是一件举足轻重的事情。

    荣娘和荣娘的生母赵春花跟随着奴仆们的队伍,一起从刘氏宗家府第的后巷子小角门,进的这一座府第。

    荣娘心头明白,也许她将在这个地方生活许久。

    下人房在夹道后面的倒罩房子里。荣娘和她的生母赵春花,以及李哑婆一起分得了一间住的屋子。

    事实是赵春花和李哑婆安排住一间屋子,荣娘是一个搭头。

    小小的屋子,两张小榻。

    荣娘跟亲娘赵春花睡了一块儿。

    次日。

    晚间。

    荣娘胎穿的第一回,吃到了亲娘的奶。

    “往后咱们在一处干活,倒也省事儿。”李哑婆带着安慰的语气,在荣娘吃奶,吃饱了后,跟赵春花搭了话头。

    “是啊,我总能多照顾一下荣娘。”

    赵春花望着吃饱了,就是乖巧的躺了小榻上,那似乎睡着了的女儿。她的目光非常的柔和。当然,这会儿,荣娘在装睡。

    “可惜”李哑婆又叹一声,道:“你跟我到厨房去帮工,倒底不如在大姑娘身边当了奶嬷嬷那般体面。”

    像刘府这等士族豪门,哪怕是庶房的嫡出姑娘,那也是尊贵的。

    这等奶嬷嬷的差事,在仆人堆里,可是个顶个的体面。特别是等姑娘长大了,那奶嬷嬷的下半辈子总能有个依靠。

    哪怕是奴仆呢,在刘府这等富贵窝里,也是分个三六九等的。

    “我哪个名牌上的人儿?”赵春花苦笑,说道:“老夫人亲自发话了,把身边的嬷嬷赏给大姑娘做为教养嬷嬷。奶嬷嬷也由大夫人那边安排了更得体的清白人。”

    “我倒底是个寡妇”

    赵春花说这些话时,心头特苦涩。哪怕装睡的荣娘,听到了生母赵春花的话,也是有些明白了她们母女在刘府的生存地位。

    怕是大姑娘刘遂歌身边换了侍候的人,连刘三夫人刘王氏也是不敢反驳的。老夫人是刘王氏的嫡母婆婆。刘大夫人那是刘王氏的大嫂。

    长辈赐,不敢辞。

    这是这个时代的规距。哪怕才半岁呢,荣娘从李哑婆,还有生母赵春花等人常常的聊天中,已经对她生活的小环境,有些少少的了解。

    建元元年。

    冬月后,腊月来。

    这新的一年,马上就要来到了。

    在这等新年伊始之时。

    荣娘这个小婴儿也是知道了,出了大事情。

    刘府的老太爷病逝了。

    刘大老爷、刘三老爷这一对嫡兄庶弟,倒要为亲爹守三年孝期。至于同样庶出的刘二老爷多年前,就是过逝了。余留下了守寡的刘二夫人。

    就在这个当口。

    朝廷更是噩耗传来,建元帝在小年夜驾崩了。

    这个消息传到了淮南路时,刘大老爷这个刘氏宗族的族长正丁忧在家闲赋呢。彼时,淮南路的北边,亦是不太平。

    徐州城。

    这一座边镇重城,属于大晋朝目前最北边的军事要塞。

    大晋朝,占据了南面的半避江山。

    大晋朝以北,则是大秦朝占据了北面的半避江山。

    一场大雪后。

    这个冬季最冷的时候,到来了。

    荣娘来到这个新的封建时代,已经九个半月多的时间。

    她学会了走路,学会了简单的吐字儿。

    荣娘在做了一个小婴儿,都应该会的事情。她没表现了什么天才的品质。毕竟,荣娘只是一个厨娘的女儿,她跟她娘赵春花都是刘府的奴仆。

    下人房。

    这一处奴仆住的地方,比不得刘府那些主子们住的地方精贵。

    下雪了,清了一条能通行的小道,其它的雪,便是任由堆积在院中。

    荣娘在屋里猫冬。

    这一天。

    她娘赵春花以及李哑婆都去厨房干活了。

    荣娘趴在窗户缝中,她偷偷的瞧了外面的世界。

    外面一片银白。

    除此之外,还是一些喧闹声。

    那雪地上,站有一堆儿的少男少女。他们年纪都不大,约是六七岁的,十一二岁的,比比皆是。

    荣娘从李哑婆和亲娘赵春花偶尔透露的言语中,已经知晓了。

    据说整座洛都城,这一座淮南路最中心的城池,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