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驴子突然兴奋起来,冲到门口,激动的直叫唤。
“可能是我爹打猎时落脚的地方。”丑姑说。
“恩,打开门看看吧。”宁二也看出来了。驴子显然很熟悉这个地方,证明它曾经在这里呆过不少时间。
木门很结实,门上还装着铁环,但只是用绳子栓着门,并没有上锁。丑姑解开绳子,推开了门。
阳光照进屋里,里面的陈设一目了然,小小的房子里面,靠一角有石块与木材干草等铺就的一张简易床铺,上面还铺着破旧的被子等物。
因长时间没有人过来打理,散发着一阵霉败的味儿,另一角有石块垒成的火灶,上面还坐着一口土沙锅。旁边地上还有一只小木桶一张小木盆,及一口更大点的土沙锅。另还有一张小桌子,摆着三个粗瓷碗和两个盖着的小坛子,几双筷子及一个大木勺子。
丑姑走进去,掀起床上的被子等物,一看就知道这里家里的物件。因为上面还有她补的补丁。
看着这一切,明儿都快要流眼泪了,丑姑也一阵阵心酸。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说:“看来,我爹在这里住过不少时间啊。”
这屋子里烟火味很重,靠火灶的那个位置,有个被堵着的小窗户。丑姑走过去,打开了窗户。光线透过来,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因为长时间的烧过火,这边整片儿都熏得黑黑的。
“这附近应当有水源,还应当有路才对。”宁二说。
“恩,咱们在附近转转吧。”丑姑说。他们刚才上来的路,完全是他们踩出来的,很显然吴猎户和他们走的并不是同一条路。
其实都不用猜,屋子的左边就有一条明显的小路。不过,因为一段时间没人来过了,野草已经又快要把小路给淹没了。
几个人顺着这条小路,约走了两刻多钟,就见到一个小池溏,显然是溪水在这里汇集而成的水溏,水很清澈,很干净。
一条路已经快要荒废的小路顺着溪水盘旋而上,曲曲折折的隐在了山林中,显然吴猎户平时就是沿着这条溪流在活动的。
“奇怪了,我爹是怎样过来的。他走的哪条路?我们怎么没见过哪边还有路?”丑姑连连问道。他们平时来打猎,走的那条路,现在已经真的成了一条路了。但明显和吴猎户走的不是同一条路。
“也许是从哪里岔开了。”宁二答。这里全是山区,到处是齐人深的野草,还有很多树木,岔道多也正常,不熟悉路况的人,是很容易迷路的。所以,他们应当没有找到吴猎户当初进山的路。一直在山林边上打转而已。
“我们现在可以沿着我爹打猎的路去找猎物了,应当收获会增加吧。”丑姑有些怀疑的问道。
因为他们水平有限,不一定能象吴猎户那样收成好。
“恩,今天也不早了,我们是不是该往回走了。改天再早点过来。”宁二提醒丑姑,天色已经不早了。
“好的。我们先回去吧,隔天再来。”丑姑同意了,先休息一天再说。
回到小屋子,丑姑想把脏了的被子拿回家洗干净了再带过来,以后他们也有个地方歇脚,可以用到。
但就在卷被子褥子时,明儿没注意,撞到了床下面的一块硬泥巴,泥巴与石块本来是互相组合的,这会儿就露出了个大缝来,掉出来一个小包。
“这是什么?不会是我爹的私房钱吧。”丑姑笑着打开小包。
层层的油纸包裹中,居然放着一块小小的玉佩和一块黑中发亮的小牌子。玉佩上还系着一根编织的细绳,色泽已退掉了。小牌子上系着一根很普通的皮绳。
玉佩一看就是好东西,丑姑完全不识货,但是宁二却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因为这块玉佩显然很值钱,玉体通透,上面还雕刻着一朵栩栩如生的梅花。一看就知道它并非凡品。而那个小牌子,却很简单,上面就刻了丁十三,三个小字,外带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暗记的小标示。
“这是什么?”明儿问。
丑姑摇摇头,她只想到这可能就是吴猎户夫妻的来历。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两样东西,他们不得不隐居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过着最普通的日子。
“这块漂亮的小石头值钱吗?”丑姑故意问宁二。
宁二只以为她没见过翡翠这种高级货,笑道:“这是块玉,价值很高的。你还是收好吧,不然就拿回去问问你娘。这个小牌子,我也不知道是什么。”
“哎哟,我爹怎么不给我们留几块银子。”丑姑嘀咕着,把这两样东西又包了起来,依旧塞进床铺下面,再好好的堵住了缺口。她可不敢拿出去,要是惹来杀身之祸就麻烦了。
“姐,还有东西,还有东西。”突然,明儿大叫起来。
原来,被子一卷,下面床板间还露出了个破钱袋,丑姑一把扯出钱袋来,把里面的碎银子全堆放在一起。她并不太清楚这有多少银子,宁二算了算,说:“大约十两哟。”
十两银子,就是对他来说,都算是一笔很大的钱了。
“啊,敢情我爹真的把银子藏在这里啊。难怪家里一个钱也没有的。”丑姑惊讶的说。
她一直就在怀疑吴猎户不该一点余钱也没有,但家里却真的没找到一块碎银子,原来吴猎户居然在这里藏了十两银子。但是,他为什么把银子藏在这里,而不放在家里,就着实令人搞不懂了。
不过,丑姑估计,他爹存这十两银子也不容易,又或者是想存多一点儿再做什么打算的。不管怎样,有了这十两银子,丑姑的心情非常好。十两啊,够他们一家吃二三年了。这年头,四两银子,够他们一家人嚼用一年了。
第45章 买田()
“丑姑,这笔钱你打算怎么花?”宁二问。他主要是想到他买的两亩田,主家还剩下三亩也想卖掉,如果丑姑想买田,干脆把这三亩全买下来,两家人正好做个伴。
“不知道十两银子,能不能买两亩田?我家没田光靠我们这样出来打猎,是不行的。”丑姑说,她也希望能买两亩田,虽然光靠她一个人种,估计也是累死累活,但好歹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不用再担心饿死了。
“正好,我家不是买了两亩田吗,那块田共有五亩,还剩下的三亩主家也想卖掉。当初他是想全卖给我的,我没那么多银子。不然,你买下来吧。就是那块田是薄田,产出不高。”宁二说。
“才三两一亩?”丑姑惊讶的问,这么便宜啊。
“是很便宜,但是那是薄田。产出低,又偏远。”宁二解释道。
“行,反正就十两银子而已,能买三亩田,只要一年收个三四百斤粮食,我们再打点猎物去卖,一年的嚼用就尽够了。”丑姑同意了。她也想和宁二家的田离得近,互相之间可以帮忙。
于是,她买了宁二田旁边的三亩田,花了九两银子。
看着还没在手心捂热的银子,就只剩下一两了,丑姑很是心疼。不过家里终于有田了,一家人的生活多少有了些保障。丑姑的心情还蛮不错。不然,等到她自己拼死拼活去赚钱买田,还不知道是几时的事呢?
搞好这些事情,天气已经变冷了很多,小山村的秋天,气温象是突然就降了十多度。一早起来,丑姑虽然已加了夹衣都觉得有些冷。
不过呢,太阳一出来,气温又会变暖和很多,冷的就是一早一晚。
这段日子,小猫子家做小鱼儿的生意,还真的赚了一点钱,家里的生活开的好了很多,基本上是隔三天就割半斤肉回来吃。手头上也存了一点余钱。不过,这生意基本上也做到头了。因为不仅是姜吴村的人去卖小鱼儿和小鱼干了,外村的人也纷纷效仿。小猫子家的生意一落千仗,从每天可以收入四十个钱,变成三十个钱,变成二十个钱,到今天终于只卖了五个大钱。
父子两垂头丧气的提着桶子回家了,五个大钱真不值两父子跑这一趟。鲜活的小鱼儿完全是送人似的,就得了五个大钱,还是他们费尽了口舌,基本上硬塞给人家的。两三斤小鱼干直接带回来了。
与此同时,姜大牛要说亲的事情,很快就在村子里传开了。有人暗底里也说姜奶奶不厚道,天天骂别人不记吴猎户的恩情,自己做的事更过份。当初大牛和丑姑那事儿,明眼人谁不知道。现在一看吴猎户不在了,姜家就悔婚。
但也有人说:“别瞎说了,丑姑与大牛又没下定。那不过是人家打趣的话,又怎么能当真。”
“就是,大牛是个独苗,又没有爹娘老子,他奶奶肯定是要给他找个岁数大点媳妇儿的,丑姑年纪确实不太合适。”村长媳妇说。
她这句话说的合情又合理,就算有些人明知道姜奶奶以前其实是乐意大牛娶丑姑的,也不好再说什么了。反正这事也不关大家什么事。丑姑和大牛确实也没有定下来。大牛要娶别人,丑姑也没理由来找姜家什么事。就是这事多少让人心里有些膈应。
“这话在理,咱们也别再提这事儿了,免得以后大牛成亲了,这些话传到新媳妇耳朵里了,小两口搞矛盾,就不好了。再者,对丑姑也不好。丑姑这孩子不容易啊,可不能因为这事坏了她的名声。”有厚道人提醒大家。
众人纷纷点头,说起了小鱼儿的事情。姜吴村的人,大多数人还是卖了几回小鱼儿的,不管赚多赚少,但总归是赚了的。只是现在小鱼儿生意基本不能再做了。大家都在叫可惜,都觉得自己怎么没有早点想到这个小生意的。
“唉,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不要本的东西,可以弄出去卖卖。换个十钱八钱的也好啊。”有人唉声叹气道。
“就是。小猫子他们家赚得最多了。那一家子,就连王婶子这个懒婆娘都没闲着呢。”有人羡慕的说。
“他们家起码也赚了个几百大钱。”有人嫉妒的说。
“这么多钱?”有人不相信。
“你没看到吗?他们家这段时间,还经常割肉回来吃呢。那肉香啊,闻得我们直流口水。”住在小猫子家的邻居说。
“唉,咱们还是再想想法子,弄点东西去卖,不说割肉回来吃了,能多换一斤半斤盐回来也是好的啊。”
一群妇人们,东一嘴西一嘴的聊着闲话,干完手中的活计,又散了场子,各自回家了。
而秧秧不乐回家的小猫子父子两,拖着沉得的脚步也进了家门。
“明天不用去了。小鱼干也不用再弄了,剩下的这些我们留着冬天慢慢吃也尽够了。”大刚淡定的说。他就猜到了这个结局,反正他们托丑姑的福,走在前头,已经赚了。
家里已经存了约十斤小鱼干了,反正他们家这些时间来,已经赚到了一百多个大钱存起来了。而且还吃了过几次肉和馒头了。这些收入早就抵过了赔给丑姑家的粮食。
王婶子却心疼的说:“不卖了,从哪儿去找钱啊。”这段日子,他们家的生活开的好了,两个小的孩子明显的长胖了有精神了。就是她自己也因为肚子里有了油水,干活都有力气了。
“我们得再想其他法子赚钱啊。实在不行,就去打柴吧,现在多打点存着,到了冬天才有柴火卖。”大刚说。
他虽然不能出去打柴,但却可以在家里把柴整理出来,一捆一捆的弄好,到时候就由他们的爹挑出去卖。往年大河也一样会去卖柴,只不过一到秋末,打柴的人多起来了,就难得打到好柴火了。所以得现在开始存柴,捡粗大的树枝砍回来,晒干,冬天才能卖出好价格来。
“每年你爹也卖柴,能得几个钱啊。”王婶子不满意的说。
因为大河年年都没有存好柴,打到的柴不太好,晒得也不太干,很显然也卖不出价来。本来柴火就不值钱,一担一百斤也就十个大钱而已。力气再大的人,也就能挑一百五十斤去卖,走那么远的路,就为了十到十五个大钱,乐意干的人也不多。
大河每每还只能得到八,九个大钱。跑一趟,能拿回家四五个钱已经不错了,而且也不能天天都去,因为离集市太远,又还得去砍柴,能去个三五趟已不错了。当然不可能赚多少钱回家,能给家里换个一两斤盐就不错了。
“行吧,我从明天开始去砍柴,多砍些先存着吧。”大河倒是同意儿子的说法,反正他现在还有力气,能干得动,一个月去卖十趟柴,也能得个一百钱。现在存好了柴,以后光是去卖,不用边打柴边去卖,省时又省力,肯定要比往年赚的钱多。
他只要一想到家里存了一百多个大钱,就有了干劲。这段时间卖小鱼和小鱼干,手头宽松,隔几天就割半斤肉回来,还尝过了馒头。一家人吃得好,身体就有劲,干活也有了力气。
小猫子也和他爹一起去打柴,给他爹当个帮手。他爹砍下粗大的树枝,他就在一边把大树枝上的小树枝先砍下来,晒在一边,等晒得差不多干了,就再收回来。大刚就在家里把这些柴再晒好,砍成小截小截的,捆好。等大河挑去卖。
小猫子去干了三天,王婶子终于不好意思在家里闲着了,也拿了扁担去挑柴回来。不然等大河一个人往家里挑,就得挑好几趟,也很累人的。
看到媳妇终于知道主动干活了,大河连累都觉得不累了。
两口子各挑了三担,就把这三天大河和小猫了砍好的柴全弄回家了。粗粗一估算,也有七八百斤呢。再干个两三趟,他家就有足够的柴挑出去卖了。
在这期间,丑姑和宁二又进两趟山,依旧在他们平时打猎的地方转悠,没有跑远。他们也猎得了几只山鸡。拿出去卖了,一家分了个五十个大钱,还买了一点肉回来。
“这个收入也不错了。再多存几回,一家搞一两银子的余积,我就满足了。”宁二笑道。他要求也不高,有吃的有喝的,再有一点余钱就行了。
“你想的美呢,一两银子的余积。按现在这个收入,就得再搞二十次。”丑姑笑道。
宁二也跟着算了算,说:“你这个算术算得可真快,二十次是太久了。说不定都下雪了,我们也不可以来打猎了。”
“就是。所以我们下次干脆再进深山。沿着我爹走的路去弄多点东西回来,说不定两三次,就能存一两银子呢。”丑姑熊心勃勃的说。
“行,去那边是不是得在山里过夜啊?”宁二问。
如果要过夜,就得多做点准备,不然,就象平时这样去,是不行的。
“是哦。那么远。肯定得过一夜。”这下子,连丑姑也犯愁了。如果她和明儿要过在外头呆两天一夜,就得提前和他们娘说好,让她带好小弟。
不用说丑姑有这个担心,就连宁二都得说服老爷子答应他和柱子进深山,老爷子要是不同意,也是白搭。
第46章 知情()
宁二回到家,和老爷子一说,果然老爷子大惊失色,非常不赞同的说:“那怎么行,山里多危险。你们平时在山边上打打转,弄两三口山鸡回来就不错了。咱们现在也没缺吃的到那个地步,不能拿命去拼。”
“你这话说我好象就是去送死的。没那么多危险。再说了,虽然家里没有到山穷水尽。可马上就要到冬天了,只要下雪,我们就不可能进山了。那时候就是想弄点东西去卖,也不可能了。家里的粮食能撑到春天吗?”宁二反问。
老爷子心里哪能没这个数,只是不想让宁二去涉险而已。
宁二也明白老爷子的担心,可他总不能让老爷子带着柱子去,自己在家里闲着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