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隋-第4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李子雄、韩世谔、周仲、来渊、杨恭道等权贵对李风云这一决策的目的心知肚明,他们和李风云一样看重的是长远利益,如果安州能够长久占据,从中受益的不仅有中土,有联盟,还有他们自己,为此他们愿意与李风云一起努力打拼,但联盟中那些出身卑微的将领们受限于自身眼界和格局的不足,很难看得远,更着重于眼前得失,双方所思所想不一样,这就有了冲突。

    帐内气氛因为李风云的这个决策而陷入了沉闷和怨愤中,好在李风云威望高,反对者不敢当面质疑,而李子雄等人也不屑于解释,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让他们根本认同不了这些盗寇出身的卑贱者,既然分道扬镳是迟早的事,现在又何必妥协迁就?

    李风云肯定要做出解释但他不好把话说得太直白,太直白了必然会伤害到出身卑微者脆弱的自尊,所以李风云很委婉,首先说明了攻陷安州和收复安州的本质区别,再次强调了联盟接下来需要的不仅仅是源源不断的粮草武器,还要有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尤其需要中土从政治经济军事上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奚族之所以能够盘驻安州二十多年,能够在列强的夹缝中挣扎着生存下来,正是因为列强在这一地区有着激烈的利益博弈,奚族本身的实力虽然十分有限,但列强博弈所造成的大环境,也就是东北地区南北双方之间的微妙平衡,却让奚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赢得了一定的便利条件,这就是奚族赖以生存的基础。

    然而这一平衡很快就要被联盟打破,围绕安州进行激烈博弈的列强们很快就会做出反应,突厥人和霫、契丹、高句丽、靺鞨、室韦等东胡诸虏面对中土咄咄逼人的攻势,必然联手打击和压制,力图在最短时间内击败联盟,帮助奚族夺回安州,重新恢复之前的地区平衡,但中土不会错失大好机会,必然借助联盟之力收复安州,打破昔日的地区平衡,削弱突厥人对东北乃至远东的影响力,然后再利用高句丽这个远东霸主的衰落,重建一个由中土主导的有利于中土利益的新的地区平衡。

    圣主和中枢若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扶植联盟这股反叛力量,给予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全方位支持,确保联盟能够帮助中土永久占据安州,但李风云和他的盗寇出身的叛贼们,在圣主和中枢的眼里,显然不具备扶植的资格,而李子雄等权贵就不一样了,他们必定会得到圣主和中枢的扶植,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联盟若想发展壮大,就必须赢得李子雄等权贵的合作,得到他们的帮助。

    “在形势并不明朗的时候,冀北和幽燕豪门即便信守承诺,但考虑到各种变数所带来的潜在危机,他们的支持必定有限,最多也就是以粮食为主的一些战备物资,只能救急,不能救命,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等到形势明朗了,我们的需求也改变了,不仅需要粮食绢帛等物资,还要大量武器,还要军事上的配合,而且还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支持,这又远远超出了豪门的能力范围。那么谁有能力给我们全方位的支持?齐王自顾不暇,肯定不行,唯有幽燕官方,唯有涿郡留守府,而涿郡留守府肯定不敢擅作主张,必须报奏圣主和中枢,请求圣主和中枢的许可。”

    李风云说到这里,目光从众将的脸上一一扫过,之前那些忿忿不平的将领们已经理解了李风云的决策,心平气和了。此次选锋军南下古北口长城,看上去任务简单,就是从幽州方面获得粮草武器的支援,而此事李风云出塞前已与冀北、幽燕豪门达成约定,完全有保障,但听到李风云这么一解释,仔细一想,实际上此行任务不是简单,而是非常艰巨,甚至远远超过了联盟主力在鬼方战场上的血腥厮杀。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坐诸将中,谁能上达天命?谁能得到圣主和中枢的信任,并赢得他们的全方位支持?不用想都知道,所以事实上不是李风云把联盟的未来交给了李子雄等权贵,而是联盟的命运本来就控制在李子雄等权贵的手上,只是之前形势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大家看不到而已。

    这就是李风云的高明之处,早在杨玄感兵变的时候,他就打着齐王的旗号,想方设法把一大批被杨玄感“拉下水”的权贵们“绑架”到了联盟的船上,虽然当时双方都抱着互相利用的心思,但实际上联盟还是占了大便宜,只是这个大便宜直到今天才显现出来,才被双方真正认识到。而尤其令人叹服的是,形势发展到这一步,双方事实上已是一个整体,不分彼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家都没有退路,李子雄等权贵即便知道自己被联盟利用了,让联盟的草根将领们占尽了便宜,也不得不竭尽全力去争取圣主和中枢的支持,而联盟的草根将领们即便知道收复安州的功劳都要送给李子雄等权贵,自己吃了大亏,也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浴血奋战,不惜代价也要击败奚族五部大军,把安州夺回来,牢牢占据它,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李风云把话说到这种地步,对联盟草根将领们来说的确很透彻了,利弊得失分析得清清楚楚,但对李子雄等权贵来说,某种意义上则是变相的胁迫。我把收复安州的功劳都送给你们,让你们都可以借助这个功劳得到圣主的赦免,重返贵族行列,重新获得权力和财富,那么你们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资源,赢得圣主

    主和中枢对你们的支持。而中土官方的支持,最终必定可以让你们得偿所愿,而真正获得好处拿到实惠的,则是借助官方支持发展壮大的联盟,大家互利互惠,何乐而不为?

    李子雄、韩世谔、杨恭道、周仲、来渊等权贵互相看看,都没有说话,眼神都很阴郁,倒不是因为被李风云利用了心情不爽,而是因为这个任务实在过于艰巨,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李风云的分析很有道理,安州的收复对中土来说获利颇丰,圣主和中枢的确有支持的必要,但此事牵扯甚广,利益纠葛太复杂,尤其齐王这个变数太大,任何事情只要与皇统之争扯上关系,黑白对错都都有可能颠倒,恶劣情况下政治对手为了求胜甚至宁愿损害中土和国祚利益,完全丧失理智,根本不能以常理揣测。

    所以李子雄等人面对李风云的“胁迫”,不约而同的保持了沉默,拒绝做出回应,拒绝做出任何承诺。言下之意这事我们肯定竭尽全力,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就另当别论,毕竟这个要求太高,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不要说我们现在是杨玄感的同党,是人人得而诛之的叛逆,就算我们现在还在原来的位置上,也无法帮助你实现这个目的。

    李风云也没有步步进逼。此事难度的确太大,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李子雄等人愿意为此努力就行了。

    为了加强李子雄等人的信心,李风云还是对未来形势的发展趋势做了一番分析和推测,而这事实上是老调重弹。李风云不止一次公开预测,明年春天圣主和中枢肯定要发动第三次东征,两年后南北大战也肯定会爆发。目前整个南北形势的恶化已不可逆转,且恶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一点圣主和中枢应该是最清楚的,而这也是圣主和中枢在内忧外患的恶劣政治环境下,做出发动第三次东征的决策的原因所在。这一决策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匪夷所思的,疯狂到近乎失去理智的错误决策,但如果把它放到两年后的南北大战的大棋局中,那么第三次东征就是必要的,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当然,如果没有前两次东征失败,形势没有恶化到如此地步,也就不会有第三次甚至是第二次东征了。

    南北大战对中土来说,首要前提是避免遭到北虏的三路夹击,所以中土不得不接受西域诸国背叛、吐谷浑复国、西土之利损失殆尽之事实,向西突厥做出妥协,以换取西突厥的盟约,同时以武力胁迫以高句丽为首的东胡诸虏联盟,向中土臣服,在中土与大漠激烈厮杀的时候,保持中立,如此则中土化解了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威胁,可以集中全部力量于北疆,与大漠上的突厥人决一死战。

    第三次东征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东征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而不是半途而废。

    从这一战略目标出发,联盟收复安州,并以安州为据点,横扫弱洛水两岸,重创奚、霫、契丹等东北三族,与圣主和中枢发动第三次东征,可谓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理论上它肯定会得到圣主和中枢的支持。

    李子雄看到李风云信心满满,担心他因为过度自信而做出错误判断,不得不提出告诫,“如果圣主决心发动第三次东征,东都的阻力会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我们奇兵突出,收复安州,混乱东北局势,达到了第三次东征的部分目的,必然会成为东都阻止第三次东征的一个重要理由,如此可能适得其反,我们不但得不到圣主的支持,反而可能会成为打击的对象。”

    “某说过,收复安州的意义,必须放在南北大战的大棋局中。”李风云摇摇手,不同意李子雄的说法,“另外,从南北大战的角度来说,圣主和中枢必定以中土和国祚利益至上,决不敢有丝毫私心,因为这一仗圣主和中枢根本输不起,一旦输了,首先输掉的就是集权改革,其次还有可能输掉国祚,所以毋庸置疑,圣主和中枢即便心不甘情不愿,但从大局考虑,还是会酌情给予支持,最起码不会让我们败亡,毕竟我们的存在,就像榫头一样钉进东北,对大局还是相当有利的。”

    李子雄不再坚持,该说的他已经说了,接下来就是竭尽所能尽人事,而李风云的运气非常好,或许就会出现奇迹。

    =

    =请访问

    。。。

第七百六十三章 计是好计() 
九月十五,深夜,星星原。

    俟利发史蜀胡悉到牙旗急报,连夜渡河赶到星星原,与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紧急商讨对策。

    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的信使详细述说了昨天的战斗经过,最终结局是刀带着数万大军成功进入平地松林,证实阿史那思摩的猜测完全正确,中土的确要拿下安州,但为了最大程度减小风险,实施了借刀杀人计,借助一支中土叛军的力量攻打安州,而牙旗因为判断错误,没有及时发现中土人的阴谋,结果为此付出了阵亡八百余、受伤一千余将士的“惨重”代价,好在牙旗本部完好无损,只有七水泊周边一些戍营被中土人纵火焚毁,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史蜀胡悉非常恼火。他在大漠牙帐以擅长谋略著称,此次始毕可汗派遣他赶赴碛东南牙旗,辅佐叱吉设处置危机,虽然尽心尽力,甚至都准确预测到了中土要拿下安州,但百密一疏,因为过于自信,没有预料到攻打安州的竟然是刀,只是,如今的结果却与史蜀胡悉的“疏忽”无关,因为他已经想尽办法劝说阿史那咄捺竭尽全力围杀刀,利用眼前大好机会彻底铲除这个祸患,但阿史那咄捺为了保存实力,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而阿史那思摩为了维护牙帐保守派的利益,也没有坚决支持他,结果让刀大摇大摆地渡过了闪电河,有惊无险地杀进了平地松林,以致于现在局面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了。

    “事实证明,齐王出塞的目的就是牵制我们,欺骗我们,帮助和掩护刀越过闪电河攻打奚地。”史蜀胡悉神情冷肃,语气十分不善,他想发火,想说责任都是你的,但激化矛盾无济于事,只能强自忍耐,“所以,齐王肯定不敢攻击我们,他不顾后果咄咄逼人的姿态都是假的。”

    阿史那咄捺表情凝重,有些恼羞成怒,毕竟这个结果对他来说是个耻辱,好说不好听,但他内心却很满意,他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面子丢了算什么?只要实力尚存,牙帐里的对手能奈他何?阿史那思摩果然厉害,手段巧妙,事情做得点水不漏,即便狡猾如史?胡悉也找不到丝毫把柄。

    “事到如今,我们已无必要再与齐王纠缠下去。”阿史那咄捺稍作沉吟,不紧不慢地说道,“但齐王不撤,对我们始终是个威胁,所以……”阿史那咄捺抬头看了史蜀胡悉一眼,意味深长地说道,“还请俟利发想个办法,迫使齐王立即撤回怀荒,否则我们首尾难以兼顾,即便要追杀刀,也是瞻前顾后,难尽全力。”

    史蜀胡悉一听就知道阿史那咄捺蓄意敷衍,根本没有追杀刀的想法,心中怒火更盛,只是军权在阿史那咄捺手上,阿史那咄捺非要保存实力,坚决不与刀打个两败俱伤,他也没办法,徒呼奈何。

    “明天上午我去说服齐王撤军。”史蜀胡悉一口应承,接着他开始劝说阿史那咄捺马上率军追杀刀。

    “奚地存亡事关重大,而俟利发阿会正如今正在托纥臣水一线与契丹人激战,虽然之前我已发出警告,但阿会正未必听得进去,毕竟此次攻打契丹的机会非常好,一则遭受重创的高句丽已无法给契丹人以支持,二则这一仗的背后实际上是我们在暗中操纵,为了向中土施加重压,我们必须更牢固地控制东北,一旦阿会正重创契丹,我们就可以利用两败俱伤的结果达到这一目的。对此阿会正心知肚明,但他有野心,想攻占托纥臣水壮大自己,所以将计就计,果断开战。如今阿会正已打了一个多月,付出代价较大,不到迫不得已,他不会轻易放弃。”

    “阿会正率奚族五部大军在外,奚地空虚,刀的突袭必然成功,一旦刀攻占了鬼方,断绝了松山,阿会正有家难归,局势就恶化了,接下来刀在中土官府的暗中帮助下,足以横扫奚地,如此则后果严重,不但直接损害了我牙帐利益,对碛东南牙旗也是一个巨大威胁。”

    史蜀胡悉提出了建议,“阿会正在外征伐,鬼方是他的粮草中转地,松山是他的退路,必定重兵驻防,所以刀想利用突袭,一战而定一鼓而下,十分不现实。只要鬼方坚持两三天,奚王府的留守军队就会北上增援,阿会正也会带着五部大军十万火急撤回奚地,如此刀陷入腹背受敌之窘境,这种局面下,如果我们以最快速度尾随追杀,不但可以分散刀的兵力,拖延刀的攻击速度,给奚人争取到更多时间,还能在刀陷入困境的时候,堵住他退回平地松林之路,然后利用奚族军队将其围杀于鬼方,如此一来,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拯救了奚地,还借奚人之刀诛杀了祸患,可谓一举两得。”

    计是好计,阿史那咄捺没有理由拒绝,稍作沉吟后,果断说道,“好,我连夜率军返回牙旗,先与夹毕特勒会合,然后直奔平地松林,尾随追杀。”

    =

    九月十六,清晨,齐王接到武贲郎将赵十住和怀荒镇将破六韩摩诃的急报,突厥人突然撤了,在夜色的掩护下悄然后撤。两人为此征询齐王,是原地待命,还是深入闪电原?

    韦福嗣和李百药坚决反对。突厥人在紧张对峙的局面下,匆忙撤离,足见李风云有很大可能已经进入平地松林,即便李风云在这个过程中与突厥人有厮杀,有损失,但这么多天过去了,李风云就算爬也爬到平地松林了。两人建议齐王,马上撤离,没有必要再耽搁下去,一旦突厥人在阻截李风云的过程中遭遇重创,一怒之下向齐王发动攻击以为报复,则局势就有失控之危。

    齐王犹豫不决,正在举棋不定之际,史蜀胡悉来了,报告给齐王一个“坏消息”,中土叛军已越过闪电原,进入了平地松林,显然有乘着奚王在外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