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会有如此糟糕吧?韦福嗣目含深意地看了李风云一眼;又看看依旧平静的李子雄;果断站了起来。此刻他还是选择了相信李风云;如果李风云是一头狼;李子雄就是一头猛虎;李子雄实力太强;用得好;对齐王帮助很大;但用得不好;对齐王的威胁就太大了;足以致齐王于死地;所以在玄机没有揭开之前;稍作回避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还是上策。
“建昌公意下如何?”韦福嗣礼貌地问道。
李子雄微笑颔首;表示没有意见;他愿意与李风云私下谈谈。
目送韦福嗣离开军帐后;李子雄脸上的笑容更浓了;“现在;你能否给某一个答案?”
李风云笑着点点头;慢条斯理地说道;“越国公、淮南公、新蔡公、葛公、渔阳公、安定公、蒲山公;还有……”李风云看看眼前依旧笑容满面李子雄;“建昌公。”
李子雄的心脏随着从李风云嘴里“吐”出来的一个个熟悉的爵公而越跳越快;渐渐有窒息感;心里更是掀起了惊天波澜;但他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表面上的泰然自若还是维持得很好;根本看不出丝毫异样。
越国公礼部尚书杨玄感;淮南公武贲郎将杨玄纵、新蔡公兵部侍郎斛斯政;葛公司农卿兼领左翊卫将军赵元淑;渔阳公弘化留守元弘嗣;安定公国子博士胡师耽;蒲山公李密;还有他自己建昌公李子雄;正是以摧毁大一统改革为目标的政治同盟里的核心成员;也是阴谋以暴力手段推翻圣主和改革派的主要成员;这是绝对的机密;除了他们这些政治同盟中的核心成员外;没有其他人知道;但是今天;李子雄才突然发现;这个秘密已经泄露了。
李风云不再说话;也不再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子雄;而是安静地垂首而坐;等待李子雄做出反应。
李子雄也不说话;端坐不动;陷入沉思;良久;他终于说了一句话;“某知道你是谁了。”
这次轮到李风云吃惊了;他设想了无数种李子雄可能做出的反应;就是没想到李子雄竟然一直在脑海中搜寻他的秘密。
两人四目相顾;李子雄神情冷肃;目露恨意;“当年正是因为你的鲁莽和冲动;才害死了渤海公(高颍)。之后你被宇文氏万里追杀;所有人都以为你死了;没想到……”李子雄望着李风云;连连摇头;一脸的不可思议;“李平原;没想到你竟然还活着。某本该想到的;能被宇文氏念念不忘的还有谁?除了你这个不知死活的竖子;还有谁o之前你捅破了天;害死了很多人;这次你又在捅破天;你又要害死多少人?”
李风云哑然无语;他被震惊了;如此机密李子雄都能推算出来;可见当年的榆林事件中;做为卫府十二大统帅之一的李子雄应该有份参与;知道一些唯有权力最高层才知道的政治秘密;而且从他的言辞中亦可推测到他与渤海公高颍关系不错。
高颍是先帝朝第一权臣;大一统改革的总设计者和忠实执行者之一;门生弟子无数;受其恩惠者亦是不计其数;李子雄或许就是其中之一;再加上今上登基后;与以高颍为首的一帮先帝遗臣在大一统改革的理念和思路上发生了激烈冲突;遂形成了以高颍为首的新保守派;而李子雄正是这个保守派中的一员;所以他为高颍受害一事痛恨始作俑者李平原;也在情理之中。
“你以为换了一头白发;某就认不出你这个疯狂的竖子了?”
李风云苦笑;他不知道如何解释;只能装疯卖傻;任由李子雄误会。反正误会他的不止李子雄一个;既然大家都要把自己当作另外一个人;百口莫辩;那就让误会继续下去吧。
“告诉老夫;你想于什么?”李子雄厉声质问道;“你举旗谋反;李百药可知道?赵郡李氏可知晓你的存在?还有;齐王和韦福嗣是否知道你的真实身份?”
面对李子雄气势汹汹的一连串质问;李风云深陷被动;局势的突然颠覆让他措手不及;不过也不是一无是处;最起码李子雄认出了他;了解他;双方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可以说李风云不费吹灰之力;不需要耗尽心力;就成功赢得了李子雄的信任;这是李风云所知道的也是目前他最为需要的收获;而这个收获来得太意外了。
李风云冲着李子雄深施一礼;“建昌公;能否让某详细道来?”
“你说;老夫洗耳恭听。”李子雄看到李风云承认了真实身份;且态度恭敬;心中郁积的怒气也渐渐消散;毕竟“榆林风暴”过去很多年了;其中的是是非非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再说李平原虽然是当年的关键人物;是“风暴”的始作俑者;但假若没有李平原;这场风暴是不是就不会爆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李风云执子侄之礼;把自己举旗造反的目的;以及与齐王的秘密约定;详细告之;至于自己与李百药、与赵郡李氏的关系;却绝口不提;这等于委婉告诉李子雄;目前他实力尚弱;不想累及家族。
李风云与齐王的秘密约定;实际上就是李风云未来谋划的一部分;构想很庞大;如果齐王如愿以偿割据一方;称霸北疆;则李风云就能利用齐王这杆“大旗”;以更好的方式和更便捷的手段;在最短时间内结束分裂和战乱;重新统一天下;反之;李风云就要靠自己的努力来称霸北疆;如此一来群雄逐鹿;若想天下一统时间就长了;就无法拯救千千万万的无辜苍生了。
李子雄对这一谋划非常震惊;他直指要害;“南北战争何时爆发?”
李子雄知道李平原是直接受命于高颍和裴世矩的秘兵;榆林事件后;以高颍为首的一大批先帝遗臣都遭到了清洗;但时为吏部侍郎的裴世矩却审时度势;向圣主敬献了《西域图纪》;以经略西北之策略重新赢得圣主的信任;不但没有被这场政治风暴打倒;反而高升黄门侍郎进入了中枢核心;所以不出意外的话;李平原如果逃过了宇文氏和突厥人的追杀;就必然与经略西北的裴世矩重新取得了联系;重新为裴世矩所用;以此类推;南北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可信度非常大。
“去年第一次东征大败;今年第二次东征必将因东都兵变而功亏一篑;可以预见;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南北关系必将因此而急骤恶化;而让人无奈的是;迫于东都政局之混乱和国内局势之动荡;以及国力的连续损耗;圣主已无力挽救和逆转日益恶化的南北关系;为此他只好孤注一掷;发动第三次东征;先从战略上摧毁高句丽;从而避免南北大战爆发后;卫府军不得不面对北虏东、北、西三路夹击之困局。”
以李子雄的超人谋略和丰富的军事经验;当然知道李风云的分析非常精辟;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大漠上的北虏竟然再度崛起;突厥人竟然再度称霸大漠;竟然再度拥有了发动南北战争的惊人实力。
“如此说来;距离南北大战只剩下两年左右的时间?”
“甚至更早。”李风云严肃地说道;“圣主发动西征;发动东征;其本意是遏制北虏的发展;打掉北虏的两翼;延缓南北战争的爆发;但事违人愿;西征是成功了;摧毁了吐谷浑;东征却失败了;不但未能摧毁高句丽;未能以空前实力威慑到北虏;反而暴露了自身之不足;给了北虏以可乘之机。”
李子雄神情凝重;眉头紧锁;稍加沉吟后;问道;“若南北大战爆发;北虏能有多少控弦南下?”
“至少四十万。”李风云的回答斩钉截铁。
李子雄吃惊地望着李风云;不可思议;这怎么可能?不论是过去的拓跋氏大魏朝;还是周、齐两国东西对峙之际;乃至于先帝朝;南北战争爆发了很多次;双方你来我往战事不断;但北虏一方从未有过一次性可以动用四十万控弦的强大实力。太不可思议了;这才十几年的时间;大漠上的北虏实力竟然发展到了如此惊人的地步。
李子雄没有怀疑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他知道李平原的实力;过去高颍、裴世矩就引为心腹;对其大胆任用;而李平原也不负众望;屡建功勋;是中土秘军里的王者;秘兵中的秘兵。
“老夫曾对越国公(杨素)和闻喜公(裴世矩)说过;阿史那咄吉世就是一头喂不饱的恶狼;必欲杀之而后快;否则必为我中土大患。”李子雄吃惊过后便是愤怒;一掌拍在案几上;“你在大漠上杀人如屠狗;为何就没有砍下他的人头?”
=
第三百三十六章 顽固的老军()
李风云冷笑;质问道;“南北大战爆发在即;你为何还要发动兵变?你来齐王这里;不就是想说服他们父子相残吗?”
李子雄也是冷笑;杀机毕露;“某问你;除了你以外;还有谁知道这件事?闻喜公(裴世矩)是否知道?”
“自榆林之后;某便与闻喜公断绝了一切联系;亦与东都断绝了一切联系。'词*书/阁'”言下之意;他被裴世矩;被东都彻底抛弃了。
李子雄奇怪了;“所以你回来举旗造反?”
“某说过;某知道东征必败;知道南北大战即将爆发;与其在大漠上冷眼旁观;倒不如回来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你的意思是;有人出卖我中土;东都有叛国之贼?”李子雄怒不可遏;须发戟张。
“那要问你。”李风云也是怒不可遏;“要问问诸如斛斯政这些阴谋者;问问诸如宇文化及、宇文智及这些豪门纨绔;正是这些人为满足一己之私利;出卖国祚;出卖中土。”
“够了;你这等无法无天只知道杀人的竖子;又知道多少国事?”
李子雄又是一巴掌拍在案几上;断然中止了这个话题。
他已经知道李平原的消息来源了;像李平原这等秘兵中的王者;隐形实力非常强大;不论在东都还是在大漠;都有自己的一套人马;不存在单兵作战的可能;否则早已死无葬身之地。他记得榆林事件爆发后;宇文氏为灭口;用尽手段追杀李平原;而大漠上的阿史那咄吉世兄弟几个也竭力配合;所以不论是高颍、裴世矩还是他自己;都认为李平原死定了;而李平原一死;最关键的一些证据没有了;这借助打击宇文氏来扇向圣主脸上的一巴掌就落空了;结果可想而知。然而;今日李平原就在他眼前活蹦乱跳;这足以说明李平原的实力;这小子根本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太厉害了。
“你凭什么断定今年东都会爆发兵变?”
李子雄对此惊诧莫名;因为到目前为止政治同盟只有兵变的谋划;尚没有具体的方案;但李风云却信誓旦旦说肯定有兵变;这就奇怪了;难道还有人在瞒着自己悄悄发动兵变?
李风云直言不讳;第一;圣主诏令杨玄感坐镇黎阳督办粮草;而黎阳就在大河岸边;距离东都近在咫尺;有发动兵变的充分条件;其二;李子雄早在去年年底就奉旨到了东莱水师;而水师总管来护儿和副总管周法尚则一直在江淮、江南征召兵马战船水手;这给了李子雄足够时间暗做部署;以便在关键时刻发动致命一击夺取水师控制权;其三;元弘嗣调任弘化留守已经一年多时间;做为陇右十三郡最高军政长官;西北军最高统帅;应该在形势错综复杂的西北地区和派系林立的西北军里立足了;只要元弘嗣能实际控制一部分军队;赢得一些西北军军官的忠诚;便有发动兵变的实力;其四;司农卿、兼领左翊卫将军赵元淑将在二次东征期间留守临榆关;而临榆关是连通辽东和涿郡的咽喉要道;一旦此要道断绝;远征军不但粮草不继;更被阻绝于关外;只待冬天来临;大雪纷飞;远征军缺衣少粮必然崩溃;其五;自兵部尚书段文振病逝后;实际主掌兵部的就是兵部侍郎斛斯政;而斛斯政深得圣主信任;参与中枢决策;兵变者可以通过他来获悉中枢所有机密;而这正是发动兵变的最好条件。'词*书/阁'
李子雄看着侃侃而言的李风云;心中的杀机越来越浓;但李风云的表现太过诡异;尤其配上那一头飘散的白发;更给人一种恐怖之感;而在恐怖的背后肯定隐藏着更大的秘密;这让李子雄不禁有些胆寒。
如此机密;此子从何得来?这里不但有李子雄所在的政治同盟中的机密;还有中枢的机密;而这些机密要么掌握在政治同盟核心成员手里;要么掌握在中枢核心决策层手中;他一个秘兵如何知晓?
“建昌公、越国公(杨玄感)、渔阳公(元弘嗣);只要你们任意一个发动兵变;则另外两个必然响应;再加上新蔡公(斛斯政)和葛公(赵元淑)的积极配合;再加上部署在东都和西京的内应;则两京必能一鼓而下;如此大事可成。”
李子雄冷声问道;“某到目前为止;尚没接到越国公(杨玄感)坐镇黎阳;葛公坐镇临榆关的消息。”
李风云不以为然的挥挥手;“很快;你就能接到消息了。”
李子雄的声音愈发冷冽;“你又凭什么断定;兵变一定会失败?”
李风云略略皱眉;反问道;“若兵变成功;是否有利于接下来的南北战争
李子雄不假思索地摇摇头;“圣主还有东征大军;还有忠诚于他的臣僚;还有山东人和江左人的支持;所以兵变若成;接下来必然是内战;而紧随内战之后的就是分裂和战乱;统一大业分崩离析。如果你的消息准确;那么北虏必然趁火打劫;乘机南下入侵;结果可想而知;未来不堪设想。”
“既然如此;你还要发动兵变?”李风云质问道。
“发动兵变的目的只是推翻圣主;摧毁圣主所主导的变革。”李子雄手指李风云;也厉声质问道;“你能举旗造反;为何我们就不能兵变?相比起来;你更为恶劣;你明明知道南北大战即将爆发;为何还要举旗造反?”
“那是因为某知道你们肯定要兵变;而你们的兵变加速了东都政局的崩溃;加速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加速了统一大业的崩溃;正因为如此;乱世才会到来;生灵才会涂炭;所以某才要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危言耸听;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所说的一切?”
“好;某就给你证明。”李风云冷笑道;“从现在开始;三个月内;你的阴谋将暴露;圣主将下旨捉拿你;你死定了;你将被夷灭全族;你的所有同谋者都将死无葬身之地。”
李子雄勃然变色;“你敢威胁老夫?”
“某如何威胁你?某现在不过是一个反贼;拿什么威胁你?”
李子雄暗自惊骇;“你是说;还有人知道这些秘密?”
“东都有人要兵变;这个谣传甚嚣尘上很多年了;圣主不可能不防;不可能不密布眼线;而重点监视的对象就是你们这些顽固的保守势力;所以很明显;你的一举一动都在秘兵的监控之下。而你若想诛杀来护儿和周法尚;夺取水师控制权;就必然要暗中做一些部署;因此你绝无可能永远藏住你的秘密;你肯定会暴露;而你暴露了;你那些同谋者还能藏得住?就算你嘴巴紧;但他们岂敢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赌在你的嘴巴上?”
李子雄暗自叹息;事已至此;自己继续进行兵变的部署已毫无意义;但问题是;就算自己放弃了;其他人也不会放弃;就算自己告诉他们秘密暴露了;其他人也不会相信;相反反而会怀疑自己;因为自己没有证据;总不能说消息来源于白发贼吧?那太荒诞了;至于李平原这个人;本来就是一个秘密;现在还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已寥寥无几;大概除了裴世矩和苏威外;也就是自己这个老而不死的老军了。
李子雄沉默很久;终于选择了合作;毕竟他是中土统一大业的缔造者之一;他不想眼睁睁地看着统一大业毁在自己手上;毁在北虏的铁蹄下。
“计将何出?”李子雄问道。
李风云笑了;终于说服了这个老顽固;“如果你主动放弃控制水师;不与来护儿和周法尚爆发正面冲突;你的阴谋就不会暴露;而你不暴露;就很有可能给其他人赢得机会;比如越国公(杨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