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型法会,称之为“四大观经”。届时,各地群众云集,规模盛大。另外,农历十月下旬有纪念宗喀巴圆寂的“燃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
1949年8月,十世班藏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坐床典礼在塔尔寺隆重举行。同年10月,十世班藏从塔尔寺向主席发出贺电,祝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塔尔寺受到国家重点保护,国*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政府的代表在北京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中央特邀十世班藏进京。十世班藏京,受到了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
塔尔寺塔尔寺原来有完整的行政、宗教组织系统。其行政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下设噶尔克会议和大吉哇。噶尔克会议是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的常委会,由法台、大襄佐、大僧官、大老爷和六族干巴组成。大吉哇是噶尔克会议和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的执行机关,由3名吉索第巴(总管全寺内务的大老爷、负责对外联系的二老爷、负责财务的三老爷)和管理杂务的四老爷及藏汉文秘书各1人组成。大吉哇下设管理全寺粮食的“哲康”、负责印刷经典的“巴日康”,并负责管理驻西宁办事机构金塔寺。宗教组织的总负责人仍为总法台,下设总引经师和大僧官各1人,管辖四大学院,各学院设有本院堪布,堪布下设格贵(僧官)和经头。现由寺管会总理全寺寺务。目前共有寺僧800余人(其中活佛11人,主要为阿嘉、却藏、色多、却西、嘉雅、米纳、扎西、本布尔、杨家等,完德63人)。
塔尔寺塔尔寺内收藏有大量鎏金铜佛像、铜佛像、金银灯、金书藏经、木刻板藏经、法器、灵首塔、御赐匾额、壁画、堆绣等文物。其中壁画与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壁画多以矿物颜料画在布幔上,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堆绣是用各色绸缎、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绣成佛、菩萨、天王、罗汉、尊者、花卉、鸟兽等图案。
塔尔寺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相传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今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故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从小聪明过人,3岁进夏宗寺受近事戒。7岁入夏琼寺受沙弥戒,在此随高僧端智仁青学经9年,16岁离开夏琼寺徒步赴卫藏学法,后来到后藏,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法学,29岁在雅隆地区南杰拉康寺受比丘戒。34岁时对佛教密乘教典、灌顶诸法均有很深的造诣,并到处去讲经**,在佛教界乃至社会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他于1401年和1406年分别撰写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奠定了他创立格鲁派的理论思想基础。他一生中的着作达170多卷。
宗喀巴离家赴藏一心学法多年,其母香萨阿切思儿心切,让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意在告诉他老母已白发苍苍,希望他回来一晤。宗喀巴为佛教事业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并在信中写到:“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10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我见面一样。”1379年,其母与众信徒按宗喀巴的意愿,用石片砌成一座莲聚塔,这便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物。1577年在此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佛殿,称弥勒殿。由于先有塔,尔后才有寺,安多地区的汉族群众便将二者合称为塔尔寺。
壁画是各殿宇墙壁上的绘画。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颜料采用石质矿物,色彩鲜艳,经久不变。壁画画风属喇嘛教宗教画系,与汉画有些不同,具有浓郁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大多取材于佛经黄教诸密乘经典,画面情节属黄教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酥油佛像
酥油花就是用酥油(手工制成的黄油)跳板各色颜料而制成的油塑艺术品。相传酥油花源于西藏,唐文成公主与土蕃王松赞干布结亲时,曾从长安带去一尊佛像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严寒的冬季,无鲜花献佛,信徒们为了表示敬意,就用酥油制成花,供奉于佛像前。从此相沿成了藏族人民的习俗。1594年,酥油花传到了塔尔寺,经该寺艺僧苦心钻研,使其在题材和工艺上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塔尔寺独有的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灯节时,艺僧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在寺内展出,成为一年一度的寺内盛会。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它用各色的绸缎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如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由于中间突起,有明显的立体感。本寺大经堂内悬挂有“十八罗汉”等堆绣艺术产品。堆绣包括刺绣和剪堆两种,其内容题材大多来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该寺独创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的杰作。
塔尔寺塔尔寺是藏区非常有名的寺庙,最吸引人的当数一年一度的晒大佛或晒大唐卡,又名“展佛节”
“展佛”即请出放置一年的巨大佛像在露天展示,一方面从保护的角度,防霉变和虫咬,更重要的是寺庙僧人和信教群众对佛祖朝拜供养的一种特殊方式。佛像实际是一种特制的大唐卡,它是一种卷轴画中极其稀少的珍品。展佛之日,当东方第一缕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时即为佛像展开的最佳时辰,故展佛又称晒佛。晒大佛,在每年农历四,六月两次法会时举行,意思是为纪念释迦牟尼诞生,成道,涅盘和弥勒出世及宗喀巴诞生,涅盘;通过晒佛让信徒们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并防佛像遭蛀。塔尔寺有“狮子吼”,“释迦牟尼”,“宗喀巴”,“金刚萨捶”四种巨大的堆绣佛像,每次只晒一种,在寺院山坡上展晒。晒佛仪式非常隆重,观众极多,蔚为壮观。
“晒大佛”当日清晨天不亮,塔尔寺的喇嘛们就要集中,做“晒大佛”前的各种准备,然后抬着巨大的佛像,没着寺旁的山路,往山顶上走,然后将巨大的佛像(大唐卡),从山坡下一直铺放至山脚,这时巨大的佛像就展现在来参观的成千上万名群众面前。
“晒大佛”结束后,在塔尔寺内的广场上就要举行跳神,喇嘛们带上各种的假面,跳起了各种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时,喇嘛还要念经祈祷、演藏戏,这是寺庙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艺术的舞台。
第466章 双龙出海()
瓦纳莎也轻轻的褪去了自己的毛茸茸的罩子和短裤,两个精灵摆着各种诱任的姿态,还时不时的展开双腿,露出拿一张一吸的美妙,把聂欢整蒙圈了!
他慢慢地爬了过去,一口含住尤利娅的玛瑙,另一只手抚摸着瓦纳莎的娇柔,两个女人都发出了异样的叫声!聂欢的功夫太霸道了!刚一开始就让两个姑娘不住的扭动着身子,一股股的白浆冒了出来!
两个人俘虏不过来了!聂欢忽然间低吼一声,嘴里念念有词,一道红光闪过,又来了一个聂欢!趴在了瓦纳莎的身上,谁也不耽误!两个武神各玩一个!别提有多带劲儿了!
尤利娅和瓦纳莎不明就里,十分吃惊,怎么这么一会功夫就多出来一个聂欢了?管他呢,只要能满足自己就行了!两个聂欢一样的招式,浑身上下都吻遍了,最后落在在那曼妙之处,深沟旁,连舌头带嘴都用上了!又虢又吸的,把两个娘们弄得直叫!叫声连连!一股股琼浆玉液喷溅而出!爽飞飞了!
两个聂欢彼此对视一眼,一起上阵,把神器对准了那一眼望不到底的无底洞,一挺腰身,便钻了进去!“滋喽”一声响,便听见两个女人一起叫了起来!疼得她们直皱眉头!聂欢没有想到她们是个雏儿!神奇所到之处,两股鲜血喷溅而出,在褥子上形成两朵鲜艳的红玫瑰!
两姐妹一边承受着这无边的痛楚,一边疯狂般的摆动着肥臀,越冬疼痛就越少一些!慢慢的就不痛了!随之而来的是无边的快敢!一啵啵的酸麻感酥酥麻麻的!很爽很快乐!飞上了云端,落下,又起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她们俩变换了姿势,撅着最舒服了!一阵阵雨点般的拍打声响起,每一下都入肉三尺!枪枪酸麻无比!爽的姐妹俩趴在那儿不愿起来了!
她们经历了人生最美妙的时刻,尝遍了巨猛武神昊天的宠爱,面带桃花,娇艳无比!那两片娇嫩的花瓣不住的进去又翻出来!粉红粉红的,一股股岩浆喷薄而出,不过不是红色的而是白色的!留在了褥子上,形成一副大地图!直到最后聂欢低吼一声,两个化身一阵突突,颤抖着抱紧两姐妹,两姐妹只感觉到有一股巨大的喷泉喷溅在花心里,喷好一会才止住!那种喷溅时的酸酸麻麻感送着她们踏上了九霄云外!好半天才反复来!
聂欢感到很累,抱着姐妹俩便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格尔木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是青藏高原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格尔木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6663平方公里,其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格尔木是前往西藏、敦煌和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内地游客进藏前抵达的最后一个大城市,很多游客会在此稍事休息,采购物资,调整到最佳状态后再行进藏。格尔木也是观赏青藏高原风光、野生动物活动和登山探险的理想之地。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登山发烧友推崇的玉珠峰,以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0多年前,一位名叫慕生忠的将军和他的部下,带着“噶尔穆”这个地名,犹如带着一个传说,来找这个地方。噶尔穆是蒙古语,意为河流汇聚之地。将军率队从东距青海省西宁市1000多里的香日德向西而行,走过了600多里荒漠,看到的只是成群的野马和野羊。“噶尔穆到底在哪里?”将军说:“别找了,就在我脚下。”为了让官兵和民工读写起来方便,将军的笔下出现了“格尔木”。从此,就在这里,在将军的帐篷升起的地方,就是格尔木。
将军说:你们这些小伙子回家去,每人都搞一个婆娘来,共产员要带头,这是政治任务。
有一天,格尔木突然来了不少男人,却没有女人。慕生忠是真正的将军,他动员部下,给他们下命令压任务。他说你们这些小伙子回家去,每人都搞一个婆娘来,共产员要带头,这是政治任务。又说,这地方不能没有婆娘,你们搞来了,好好地干,干出小子来,这里应该成为一座城市。
第一批家属来了。驾驶员说到地方了。她们叽叽喳喳地下车了。然后问:“房子呢?”
驾驶员说:“一会儿就来。”
女人们望着荒原上的落日,风飕飕吹过一望无际的荒原,连一棵树都没有……房子怎么可能一会儿就来呢?但是,房子来了。随后赶到的一辆车停下来,卸下一堆帐篷。
篝火燃起来了。格尔木的篝火第一次映照出女人们的面庞。
因为有了她们,格尔木才有了儿女情长。
因为有了她们,格尔木才变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多年后,慕生忠将军故去,骨灰撒在昆仑山上。他被高原人尊为“青藏公路之父”。
当年,慕将军率领的这支队伍有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八路军的官兵,有解放战争时期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还有原国民党延安第一战区城防司令。此外,绝大多数是从甘肃、宁夏、青海招来的驼工和民工,最初总数约有1000多人。这支队伍称西藏运输总队,负责从西北为进藏部队运送粮食。还没有路,怎么运送呢?所以,最早去踩那条路的是骆驼运粮队。
藏北,那是世上最高的高原。慕将军的运输总队由格尔木上昆仑山,向藏北开拔。从那时起,骆驼的白骨和军民的墓碑,成为一站站通往那里的路标。
我寻访到诞生在格尔木的第一个孩子,其父是藏民,其母是汉女。父亲叫顿珠才旦,曾给慕将军当翻译兼警卫,并有个汉名叫李德寿。慕将军当红娘,他们于1952年在香日德的帐篷里举行婚礼,孩子于1953年生在格尔木的帐篷里,成为格尔木第一代居民生下的第一个孩子。
和平年代,在这支部队里,献身的团职军官已有18人,这相当于18个县长、县委书记……
在海拔四五千米以上执全勤的青藏线上的部队,阳光、空气、水,三大项中没有一项是满足健康的。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到那里的官兵看上去脸是青的,嘴唇是紫的,眼睛是红的。
22医院的医生护士告诉我:“我们并不爱哭,可是每次上线为他们体检,经常是哭着为他们抽血。因为严重缺氧造成的血浓度增高,会使体检抽血时血液凝固堵塞住最大号的针头。护士不得不用输液的盐水推进血管,稀释血液,然后马上抽出酱黑色的血液。”血液粘稠度严重增高,不可避免地造成对心脏和肝脏的严重破坏。
1986年,拉萨大站政委郭生杰,因肝萎缩从发病到死亡总共45天,终年46岁……拉萨,那是4000里青藏线的终点,郭生杰病倒住进西藏军区总院的第二天,医院就报了病危。他都不相信自己很快就会死去。躺在医院里,他最放心不下的是独自一人在西宁的聋哑学校上学的哑女儿。
还记得4个月前,他到西宁开会,匆匆去看了一次女儿。
但是,只能匆匆见一面,父亲甚至没有带她上西宁的大街去转一转买点什么,就要分别了。分别的时候,已经12岁的女儿止住了哭声,泪水汪汪地举手跟父亲再见……这是一个她从小就学会的动作。
“再见!跟爸爸说再见!”在这里,这是一句祝愿,一句吉利话。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线,年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冰封雪阻,什么样的危险都可能发生。
西宁匆匆一面,爸爸又要走了,哑女儿含泪举手再见,这是对爸爸的祝福!
为抢救政委,有20多名战士先后为政委献了血。1986年6月1日,这是郭生杰住进医院一个多月后,还记得今天女儿该过儿童节了。6月3日,为政委输血的针头已经流不进血液,傍晚,郭生杰政委去世。
妻子刘秀英随军后在军中的家属缝纫组为军人缝补过衣服,在军营的加工厂、军人服务社都干过。丈夫去世后,组织上把她调到西宁,以便照顾哑女。与此同时,在格尔木读书的男孩也转学到西宁,入学时参加考试,百分制,孩子才考了几分。刘秀英自己在陕北农村只读到四年级,现在丈夫去世,留下哑女,留下学习成绩很差的儿子……
总算有一个女儿长大后考上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1990年毕业时,根据总后勤部对老高原子女的特殊照顾政策,女儿郭莉敏可以分配到北京的解放军医院工作。但是,刘秀英却要求让女儿回来。
刘秀英说:“我没办法,还有一个哑女没工作、没出嫁,我一个人怎么办?”别人说:“你就为了你自己,不为女儿前途着想?”刘秀英于是流着泪说:“好吧,我不叫她回来了。”
可是,女儿撇不下守寡拉扯几个孩子长大的母亲,写信回来说:“妈妈,我从小在高原长大,我也就支援了边疆吧!”女儿自己要求分配回来,至今在高原医院。
缺氧,高山反应,是到那里戍边的官兵都要经历的严峻考验。“当兵就是作奉献”,在那里,这话不是什么宣传,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