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认为有巫医存在。
哥哥带着襄兵逃亡北方,他的确在王母山遇过巫医。
这一年的王母山却格外恩赐,风调雨顺,农业增产,瓜果遍地。
此时不起义,更待何时。
我的哥哥刘统帅聚襄兵数万,在王母山起义,会合兖州三千多农民起义军共同行动。
车辚辚,马萧萧。
当年秋天攻下了兖州。
转战山东,江南一带。
继尔向淮南作战。
所向无敌。
朝廷害怕了,因为这一带是小朝廷财富中心。
一旦切断漕运,断绝江南贡赋,朝廷都成为死城。
这个时候,朝廷派出重臣用封官加爵引诱,兖军首领动摇,起了投降之心。
我的可哥刘统帅退无可退,在淮水盱县与兖军拼杀,兖军被打得落花流水,首领带领残部数次向朝廷求降。
这么一点点兵力,朝廷反悔,派了兵力,几下就把兖军残部消灭得干干净净。
刘雨锡的襄兵屯扎在淮南。
兵强马壮,筑城防工事,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朝廷里的主战派,闹着要反攻襄军。
哪知遭到老臣们一片呵斥。
反个屁攻,数数朝廷的气数还有几何啊。
再看看接任的王,未成年。
芦王本来在他的封地,他根本无心为王。
下一步怎么走,你们看看,怎么走?
朝廷大臣明争暗斗。
是了,从这时起我叫秋妃。
我的确是在零王咽气前,得到了这么一个封号。
秋妃娘娘。
后来,经过运作,我当然有自己的小集团,洗白后的我,带着年龄尚幼的芦王,每日里早早吹灯睡觉。
搂着讲故事。
我记得我讲了华山畿里有一只精卫鸟儿。
芦王喜欢听,老是盯着问:“后来呢?秋妃娘娘?”
十多岁的王在故事里渐渐睡熟了。
万籁俱寂,窗外月华如水。
一会儿有一个轻微的脚步声,从窗外响起,停了一会儿,死一般的寂静。
风吹墙角的那棵老枫杨,沙沙,沙沙沙。
秋妃不开门。
这天晚上秋妃睡的并不踏实。
我的哥哥应该也是蝶族。
但他投身军营,杀人如麻。
他早已给自己的肉身换了性质。
他不再是蝶族,不会因为蝶族的寿命短而死在50岁左右。
说到这一点,我在翻开后人的史料时,意外看到一个我们的蝶族。
他就是一个叫唐老斋的男子。
可是,太奇怪了,他竟然活过了80岁。
我有些不明白蝶族的后代怎么能够活过80岁,除非,他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男人,坏事做尽,身体里注入了恶之花。
唉,不知道与他同活在世上,天天打交道的人,知道不知道这一秘密。
唐老斋是一个变异的蝶族。
唐老斋是一个变异的蝶族。
他曾经杀害过或间接害死过人。
他的手上沾过亲人的鲜血。
不知道这个唐老斋在哪里,我的感知已无法感应到唐老斋。
28,母亲 相见()
我在宫中,突然被洗白,有了行动的自由,我自己也纳闷,这是为什么?
民间传说我被放逐回家了。
一路上,有人惦记我的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珊瑚首饰,有杀我。
无稽之谈。
在后来芦零王即位时,我才有了答案。
原来,宫中的实权派人物陈太傅暗中帮了忙。
至于为什么帮我,我无法说的清。
兴许孙三变在其中说项。
他知道我哥哥刘雨锡对陈家大小姐的眷顾。
爱屋及乌吧。
今天我要说说陈家。
陈家的女儿,天才音乐人陈芷萱,以及她的娘。
陈芷萱的娘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爱上了喝酒。
整天离不开酒。
有了钱,却是孤独的中年女人。
这个曾经的太傅正室,被驱赶回老家独守空房。
有钱的女人,高攀的自然少不了。
乡里乡亲,隔着多少层关系,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都找上门来。
渐渐地,饭局就多了,在酒桌上,陈太傅的原配一直都被尊为上座。
一个单身的被抛弃的女人,坐在主客的位置,这是很给面子的事。
芷萱的娘坐在主客的位置上,主请会端来一杯酒放在她面前。
无酒不欢,没有酒,桌上气氛就上不来。
可是,女人嘛,喝不了多少,就会酒醉。
谁不知道酒会让人醉。
芷萱的娘也知道的。
就玩起了时下流行的酒令筹。
在红木片的酒令筹上,写上谜语歇后语,高雅一点的弄些艳词丽句。有上句,对下句。
芷萱的娘胸无点墨,又不肯学点儿古文,于是总是端酒杯。
天长日久,酒精依赖,像个老酒鬼。
深宅大院里的芷萱只会弹唱。
后来,则是爱上了一串铿锵的脚步声,以及那儿容长脸的帅男人。
也即我的哥哥,襄兵的统帅。
陈太傅的弟子王石山知府于心不忍,眼见得芷萱的舅舅上门求援,拍了下脑袋,说想起个人来。
你道是谁?
刘雨锡大统帅的娘。
我的娘,出生在江洲华山畿的娘,终于露脸了。
自从我的哥哥选择了铤而走险,就把娘像宝贝一样地藏了起来。
连我都不知道。
这也是谢锜大将军求王知府出面帮的忙。
娘与哥哥曾一起逃荒。
但在江洲定了居后,我的哥哥刘雨锡成了百工领袖。
娘不是胆小,是怕连累了儿子。
儿子也不是不孝,理由也是怕连累了娘。
我的娘能做一手好菜,人勤快,于是到了官府做些杂事。
就像现在政府里的保洁员一类。
这份工好啊,吃,不愁,经常还能够跟衙门里的官员共一个食堂,官吏们休息天,刘雨锡的娘正常要去做活。
好家伙,老虎不在家,猴子称大王。
娘在休息天,不是用官家的资源洗洗晒晒烧烧煮煮,就是跟那一帮仆役一起,有福同享。
竟是个地位低等却有滋有味,实在保险的职业。
有那么一天,从江州府知事部的一名官员敲门,让我妈跟着走一趟,类似于上一级管理员有话要跟她谈。
我娘什么时候得到过如此重视,放下手中的活,就跟着去了。
却是一桩差事,要到一个大户人家做事。
具体做什么,去了再说。
上午的通知,下午就要去报到。
唉,一个妇道人家,辗转如飘蓬。
但愿命运对她不要太苛刻。
进门,一进的院子,院子里有几株紫薇树,墙根有芭蕉,再一进的院子,两层楼,院中有一株高大笔直的香椿树。
虽然已是秋天,香椿叶倒也绿着。
再往后,两层楼的屋后,一片瑟瑟瑟的竹林,被风刮着,声音细碎,有些阴森。
我娘倒也不怕。
只是那池子里却什么都没有,太湖石光溜得发白。
唉,是一个没有创意的空虚的大宅院,没人精心打理的人,可惜了。
那天芷萱的娘喝得有点高,午后才上的床,这一睡至少要到太阳落山。
小姐在绣楼,安静得紧。
几个粗手粗脚的仆妇与男仆,闲得看鸟儿在院子里追逐。
见我娘来了,目光追随了几步,麻木。
我娘想继续朝池子后面的假山方向走走,熟悉熟悉工作环境。突然,有一个细尖尖的声喊:刘娘娘。
我娘脚步迟疑了一下,她不太确定这个称呼是不是对她的。
一生中,直到现在为止,她没有被叫过刘娘娘。
王石山知府威严地站地绣楼后的空地上,旁边是一个过于矮小的男人。
过于矮小的男人,脸上看不出是喜悦还是威严。
我娘是认识王石山的。
还是华山畿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在衙门里上班,与寺庙里的方丈叫做裴相的,还很友好。
我娘往回走,她是天足,中等个子,梳着一个圆圆的发髻。
那一年,她还不到50岁。
身手灵活。面如满月。
我娘是一个圆脸的山里氧气美女。
当年,在家乡,她可是出了名的美人,又心灵手巧。
如今的我娘,一个人离乡背井,音讯全无。
但,这就是命。
荒年灾年,国无宁日,能够保全于世,且好好地活着吧。
我娘走到王知府面前,行了个礼,向旁边矮个子的男人也揖了揖。
芷萱的舅舅点点头道:这官府里做事,就是不一样,利索。瞧瞧,这都是知府大人管得好,理得妙。
“刘娘娘”,芷萱舅舅开腔道。
“是,在的。”我娘谦恭地道。
“这往后哇,你在这个院子里且自由了。陈家大院没有秘密,就小姐与家姐两人,吃穿用,原本也不复杂。”芷萱的舅舅说。
“是,是的。”我娘诺诺。
王石山见芷萱舅舅绕着弯子,遂道:“芷萱舅舅,我来个越俎代庖可好。刘娘娘来,只为一个人。也不要交代过多。你家就带着刘娘娘早些见了小姐,再吩咐个一二三子丑寅卯不迟。”
“是了,是了。”
这下轮到芷萱的舅舅点头称诺。
王石山留在一进中堂喝茶,有仆人张罗。
舅舅带了我娘去了绣楼。
说起来是绣楼,实则是小姐的起居处兼琴房。
此刻,小姐却躺在床上。
身边有一个年龄尚幼的女孩在照顾着。
我娘一步跨上了前,心里低低地喊了一下:“我的乖乖,我的小祖宗,你这是怎么了?”
顿时两行泪就挂到了脸颊。
也不等介绍,我娘侧身半坐在床沿,一手弯曲了就要去搂住小姐。
芷萱的脸色如白纸一样白,唇无半点红,闭着眼睛,只低低地道:“刘娘娘,原谅芷萱不能起身道万福了。”
“哦哟哟,小姐折煞老身了,这怎么使得?”
见小姐病入膏肓,我娘心疼不已。
她就那么曲着胳膊,想要抱起小姐的架式。
舅舅隔着一道帘子,看不到我娘脸上已凉的泪滴。但看她弯腰说话的语气,知道是个有菩萨心肠的人,悄悄退出去了。
这个大宅院,躺着两个女人,一个是他的姐,一个是他的侄女。
他是管家,是总领。
但如果这两个女人不在了,完蛋了,他也就完蛋了。
没有这两个女人,他什么也不是。
远在朝廷做官的姐夫,可不会专门供养他这个大舅爷。
我娘不知道姑娘得的是什么病,姑娘也不知道,这个亲切的刘氏就是她朝思暮想,病入沉疴的刘雨锡的娘。
命运安排了这一出。
说到这段,我的心里泪水滂沱。
我的母亲一定把陈芷萱当成她的女儿爱莲了。
她是一个善良的人。
可是,冰雪聪明的陈芷萱,在不久后,知道了我的娘就是刘雨锡的娘,就是害得她一卧不起的情郎,不知道病体是不是能够好起来。
29,云游 爱心()
我已反复暗示过,裴相大和尚就是谢锜大将军的胞弟。
在谢锜大将军谋逆失败后,裴大和尚早已如金蝉脱壳,借口取经,取道古丝绸之路,往国外潜逃了。
这个男人的智慧,莫测高深。
在那个时代,如果要推一个最识时务,最聪明的人,那一定是裴相莫属。
我真的是要说说这个和尚的。
在性命不保,被他的哥哥牵连的情况下,他不仅保得了自己,还活到了寿终正寝。
人,不就是指望到人间能够颐养天年吗?
旻元寺的裴和尚一离开寺庙,仿佛得了天下似的,任尔东南西北。
那时的天下已分崩离析。
老百姓蹲守在土地上,食不裹腹。
和尚在庙里,天天价饿得肚子咕咕叫。
那一阵,突然有先遣者,得了风气,说某某寺里的某某了不得的大和尚出国去了。
某某寺的和尚也准备出国了。
那可了不得,满眼凄凉,做什么鬼都比饿死鬼强,人有一张嘴,天天要吃饭的。
整天念经,念不来五谷丰登。
旻元寺的和尚裴相是个有脑筋的人,吃不饱饭,那就四下里讨生活啊,国内活不成就出国。
裴大和尚的出国,不是从这个小国比如鲁出国到魏,像当年孔子似的。
他不喜欢孔子,他是个有创新精神的出格的和尚。
杝想到印度去。
在去印度求真经之间,他想在各个小国游学。
给大大小小的寺庙和尚上上课,与名寺的和尚再来探讨探讨。
俗话说得好哇,行万里路,读万卷经书。
裴大和尚那时有相当多的信众,一众人管他这个人的衣食住行。
那时许多了不得的僧人都住在成都,蜀地。
他就涉水跋山,去了成都。
刚开始没什么名气,好在,他身份高贵,父辈中有做宰相的血亲。
而且裴和尚的那张大嘴吃定了四方,特别能吹,口吐莲花嘛。
渐渐地有了许多信众,女信徒占了大半个江山。
好家伙,他到哪里哪一天讲经,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无知妇孺都知道,今天啊,那个大块头大嘴的裴相,在高台讲经了。
可了不得,聊的个天花乱坠。
离开成都后,裴相大和尚在一众人的拥戴下,沿长江东下参学。
先到荆州讲经,讲过皇宫里信佛的人听。
荆州地界寺庙多到上百个,寺庙里的和尚都来赶场子,跟现在公知一样的。
其中有一个荆州最有名的和尚,听了裴相大和尚的讲经后,盘坐在蒲团上,跟他的一百零八个和尚谈心,说,连老衲都无比地尊重裴大和尚,他可真不是一般的僧。
裴相于是又东下赋予了扬州。
天下三分明月,二份无赖是扬州。
和尚到了扬州学习,穷尽各家游说,声名大震,誉满天下。
裴大和尚觉得是时候出国去取经了。
于是就向朝廷申请。
要去印度。
皇上倒在病榻上,呼吸都困难。
他躺在床上想啊想,去印度,那得多远啊。
不行,太远了,皇帝觉得这是假消息,一个人不可能走得那么远。
于是没有批准裴相出国。
此时的天下,乱得连鸟都不敢飞。
猫夜里都不敢出门。
北方旱灾,南方水灾。
僧人更多了,全在全国游荡觅食。
裴相又申请出国,皇上挥一挥手,叹道,罢了罢了。
裴相于是跟了一支出国想捞金的商人队伍向甘肃武威一带进发。
苦不堪言,每一天都与死神对话数次。
在一次夜渡大水时,我的爹犹豫了。
是了,补充说,我的爹有一段跟和尚游历的经历。
这是我从后代的典籍中看到的。
裴大和尚到底名垂青史,连带着给他做挑夫的我的爹也留下了名字。
只不过,他改名了,不叫刘道檀。
我的父亲跟着和尚走了一些地方,但他看不到前景,胆小,又觉得一去不复返,等于送死。
裴相大和尚不做思想工作,来去自由。
没有信仰,这就是没缘分。
那时的刘道檀,也即我的爹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