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刘邦-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离开戚家父女,刘邦一行重新踏上漫漫旅程。

    走着走着,前方烟尘四起,惊得汉王慌忙躲入树林之中观察动静。

    来的不是楚兵,是自己人。

    刘邦这才舒了一口气。

    为首的部将是夏侯婴。夏侯婴在彭城失败时,保着刘邦的车乘,与弃车上马的刘邦走散,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寻找,才得与汉王相遇。

    “大王,请换马登车。”

第72章 漫漫逃生路(4)() 
听从夏侯婴言,刘邦登上了车乘。

    汇合了夏侯婴部,刘邦悲喜交加。喜的是,重逢了第一批、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部下的来投,力量会很快壮大起来;悲的是,此次的失败带来的后果,哀鸿遍野,难民满途。

    刘邦的车队经过一队难民。其中的一男一女两个儿童引起了夏侯婴的警觉。

    “这两个孩子莫不是大王的一双儿女?”

    夏侯婴报告汉王后,引领着两个孩子来到刘邦面前。

    刘邦仔细辨认,两个孩子衣着破烂,面色憔悴,却是自己的一对亲生骨肉。

    父子相见,不禁动容,泪如雨下。

    “儿啊,只你二人,你祖父,母亲在哪儿呢?”

    孩子把出门逃难,途中遭遇乱兵,与祖父、母亲失散一事,据实讲给父亲听。

    听罢,刘邦心中升腾起浓浓的父爱,这样小的年纪便要颠沛流离,着实可怜啊,我要照顾好他们。

    刘邦还没来得及走出适才找到的亲情,一列飘扬的旗帜表明了另一队堵追的楚兵的到来。

    “快走吧!”

    刘邦催促着车夫赶车。

    车轴的轱辘似乎快不过战马的四蹄,夏侯婴在汉王车后亲自推车前行。

    眼看着楚兵季布的人马越来越近,刘邦心中焦急,一把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至车下。

    “辎重减轻,或许快些。”刘邦想。

    “大王,这是何意?”

    夏侯婴不解刘邦之意,双手托起两个孩子重新放到车上。

    刘邦走一程,季布追一程。眼见得季布就追至身前了。

    刘邦二次把孩子推下。

    夏侯婴又把孩子放到车上。

    如是几次,刘邦发怒了,厉声喝斥道:

    “我等危急万分,难道为这两个孩子,断送我们的性命吗?”

    “大王可他们是您的亲骨肉呀!你怎生舍得呢?”

    “住口!汝胆敢再言,定杀不饶!”

    刘邦决心已下,孩子又被踢了下来。

    夏侯婴不敢多言。他纵身跳下车,从士卒手中牵过一匹马,飞身跨上,左右两腋下挟住两个孩子,跟在汉王车后。

    两个孩子在乱军阵中被吓哭了。恐怕最不理解的是,亲生父亲竟会屡次把他们从车上扔下,父子重逢的动人场面刚在眼前闪过,温暖的父爱竟会如此迅速地降温,父亲竟然是那么一个冷酷、虚伪的伪君子。

    确实,丢下两个孩子的车辆跑得很快,季布追赶不上,只得无功而返。

    追兵远去的身影渐渐消失,汉王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一些。

    夏侯婴护着一双王子、公主追上车。刘邦拉过两个孩子,轻轻抚摸他们的头发,仿佛在安慰他们,要孩子们尽快从逃亡的惊骇中走脱出来。

    孩子们太小了,他们还不懂得去认识逃亡前后的两个父亲。

    他们出生的又太早了,因而也不知生于帝王家的幸与不幸。

    摆脱了追兵,重又团圆的刘氏父子及随从将士,从小道到达了下邑。

    下邑,这个小镇,由刘邦的妻兄吕泽驻扎。

    镇虽小,对于失败未久的刘邦来说,仍算个不错的安身之所。

    彭城、睢水战败失散的汉军将士,闻讯汉王在下邑,纷纷来归。汉军的元气逐渐恢复。

    军队重新集结,对于刘邦是件快事,但这仍不能除去他心中的一块积病。

    “老父、爱妻哪里去了?”

    多方探听,才知太公和吕氏都被项羽掳了去。初时不知二人是死是活,汉王号啕不止。后来有确切消息说二人虽为项羽所获,但未遭毒手。

    刘邦知道,老父、爱妻陷于敌手,一定会被作为人质。项羽也定会以此为诱饵,诱使刘邦投降。

    刘邦曾有龙潭经历,岂肯再次身入虎穴!没有办法,父亲、妻子暂且割舍吧。

    项羽迁怒刘邦的不肯投降,曾下最后通牒:

    “如不降,烹汝父!”

    刘邦复信项羽,竟说希望得到一杯羹汤。

    骨肉、血脉之情,在刘邦看来,时常是可以割舍的。哪怕一时割舍,将来为之报仇雪恨呢?

    与刘邦父、妻被虏的同时,王陵的母亲也被项羽抓获。

    孝、义,被世人奉为必备之德性。项羽正是抓住这一点,欲胁迫王陵投降。

    王陵的母亲,堪称一位女中豪杰。她不欲儿子背负叛汉不义的罪名,不肯作书劝降;也不欲陷其子于不孝之地,毅然决然以死断掉王陵的动摇之心。

    王母志节高尚,而且已经看到,宽厚爱民的汉王将来必定主宰天下。

    王母的死,尤其是死后鼎烹的遭遇,加剧了王陵与项羽之间的仇恨。

    同样的际遇,使刘邦多了一位死心塌地的追随者。

    失利过后,刘邦势力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他所能给王陵的,只是安慰,节哀顺变嘛。刘邦的老父、娇妻不一样在敌营吗?退却是为了下一次更猛烈的进攻。

第73章 漫漫逃生路(5)() 
基于以退为进的考虑,刘邦退出了梁地。

    处于胜利巅峰的项羽,尽管刘邦有认输表现,仍然进攻不止,对降地也不例外。

    可是,项羽忽略了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刘邦也是。亦惧亦恨的状态持续不了多久,总会强烈爆发的!

    接连的失败,严重挫伤了汉军的士气,将领中找不出敢言战事的,更不用说有谁能拿出退敌良策了。

    刘邦愤怒了。

    “我愿以关东之地,分授豪杰,何人肯为我破楚立功?”

    话音未落,一人闪出,为汉王献计。

    刘邦转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足智多谋、鸿门宴上立过奇功的谋士张良。

    “先生有何妙计,请讲当面!”

    “有三人可享关东之地。九江王英布、彭越和韩信。”

    “请先生明示。”

    “英布与楚有矛盾,彭越助齐据梁,此二人皆有大材,可为我所用;韩信在汉王帐下,用兵神出鬼没无人能比。此三人得关东土地,必感激涕零,死力图报。”

    “先生所想甚好。彭越,韩信好说,而英布怎样才能背楚从汉呢?”

    “只需遣一能言善辩的人士,驰去英布处游说,定能达到目的。”

    刘邦依张良计行事。韩信等人果然派兵来援。

    韩信确实所向披靡,与楚兵交战三次,大胜三次。荥阳在他的经营之下,迅速成为军事重镇。

    韩信连连大捷的奏报传到了刘邦所在的栎阳。刘邦得意极了,虽爱宝货与地盘,而此次他并不后悔损失关东的一片土地。小失换来的是大得。

    栎阳城内,汉王刘邦立了太子。五岁的刘盈被刘邦选为法定继承人。

    萧何自然是辅佐重臣。关中地区新置的宗庙、社稷都由萧何掌管。尤其艰巨的任务,粮草兵饷的筹集,运输也由萧何全权负责。富庶的关中之地,是汉王刘邦争霸天下的大后方;而居留关中的萧何更是刘邦的股肱。

    如此重托于萧何,刘邦确已有了新的打算:他要去荥阳,他要施展他的抱负,他要雪耻报仇。

第74章 战争,在得失间延续(1)() 
第十三章战争,在得失间延续

    明眼人看来,刘邦的戏法或许不太高明,但已经换来了英布对天盟誓,要誓死为汉王效命。项羽有时太过斩尽杀绝。英布的妻小作为他的替罪羊全部遭到了杀戮。

    刘邦来到荥阳,与韩信部会师。谈到讨伐项羽之时,群情激奋。

    看到将士们踊跃从命,刘邦心里十分痛快。唯有一人使刘邦痛快之中夹杂了一丝不悦。

    这个人就是魏王豹。

    征讨项羽,正当用兵之时,魏豹请假回家探望母疾。

    老母有病,回家省亲,也是人之常情。刘邦准允了他,并约定了归期。

    魏豹平日对汉王始终唯命是从,刘邦认定他不会有贰心,才作出了如上决定。

    刘邦万万没有想到,魏豹一到平阳,便截断河口,设兵驻守,公然叛汉联楚。

    “我待魏豹不薄,他叛我,必当诛之!”

    刘邦如是想。

    “但是,倘能以谋士劝说他回心转意最好不过。树敌,不如减敌,这样可全力对付项羽。”

    郦食其被选定为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者。

    星夜兼程,郦生来至魏豹营中。

    汉军营中,公认郦生拥有三寸不烂之舌。无奈此次之行,使尽浑身解数,晓以利害祸福,总不能打动魏豹。

    魏豹有他的一套哲学:

    人生在世,犹如白马过江,若得一日自由,便遂一日心愿。

    长期以来,寄居汉王篱下。他以奴仆待我,不打即骂,一点也没有君臣之礼,我何苦久侍他呢?

    郦生劝降不成。复命汉王时,讲述了魏豹对刘邦的不敬之辞。

    刘邦盛怒。

    “休怪我!仁至义尽,必先礼后兵!”

    于是,韩信被任命为左丞相,率曹参、灌婴二将,统兵伐魏。

    韩信为“能军”之人,这一点刘邦深信不疑。可魏豹叛汉,倚仗的又是什么呢?莫非他有什么秘密武器?

    知己,同时还要知彼,这才能取得胜利。

    “郦先生,魏豹有恃无恐,定有能人为将,是哪一个?”

    “柏直为将。”

    “柏直小小的年纪,乳臭未干,怎是我韩信将军的敌手。”

    “骑将呢?”

    “大王,是冯敬。”

    “冯敬,有勇无谋,他抵挡不住我方灌婴。”

    “还有步将?”

    “是项它。”

    此人更是无名之辈,也难敌曹参。”

    刘邦看来,敌方的三员大将都是草包熊蛋,对韩信前方等人的担心是多余的,他汉王等待的,就是韩信他们屡战屡胜的好消息。

    韩信又是怎样出奇谋、败魏军,以报汉王知遇之恩的呢?

    刚到临晋津,韩信观察到对岸布满了魏兵。赶造船只,径自渡河,与守军正面交锋,必有一场恶战,汉军在明处,伤亡不会小,而上流的夏阳,是魏兵唯一一处守备空虚的地方,此处应为汉军的突破口。

    韩信终于想出了用木罂载兵渡河的妙计。

    木罂船只坚固,夏阳又是敌人疏略之处。

    渡河成功后,一阵冲杀,安邑城易主。韩信挥师入城。

    攻陷安邑,直接威胁魏都平阳。不等韩信叩关,魏豹径自率军堵截,一路掩杀至曲阳。

    长驱直入远离腹地的汉军,深知有进无退,个个杀敌奋勇。

    在韩信、曹参两位将军的指挥之下,直逼得魏军走向穷途末路。

    魏豹本来就没有什么韬略,一败即逃。

    韩信哪里肯放过。

    魏豹无奈,面子也不要了,下马投降。

    主帅投降,兵士更是纷纷缴械。平阳城不攻自破。

    整个魏地大定,韩信声名大震,刘邦也除掉了一个强敌。

    魏豹被韩信打入木笼囚车之中,送到荥阳,交与刘邦发落。

    汉王看着昔日用计欺骗自己的魏豹,拍案大骂,定要将他枭首示众。

    魏豹再不像先前那样又臭又硬,趴在地上,叩头如捣蒜、啄米一般。

    英雄欣赏有骨气的硬汉。魏豹之流的鼠辈不值得一刀!

    “暂且留你一条性命,如你胆敢再生异心,杀你不迟!”

    魏豹叩头谢恩,退下殿去。

    魏豹苟且偷生,他的家眷也被罚为奴。

    刘邦生性好色,对魏氏家族中的貌美女子也不肯轻易放过。

    女眷当中,魏豹的侍妾薄氏姿色最佳。开始之时,薄氏同其他女眷一样,被发往织室工作。偶然的机会,刘邦看到了薄氏,将之送往后宫。

    后宫佳丽如云,薄氏迟迟得不到汉王的宠幸。

    薄氏初从魏豹之时,有一老妇人许氏,就曾为她相面,说她将来必生龙种。薄氏坚信,此时豹已无权为龙子之交了。

    居住在汉宫一年有余,不能与汉王谋面。突然有一日,梦见苍龙在腹中盘踞,不知是吉是凶。

    或许天意使之。梦兆的当天,她就被内使宣召侍寝。

    略略整妆的薄氏,侍立汉王酒席宴前,酒酣微醉之时,汉王拉她入内寝,欲演出一场高唐故事。

    交欢之时,薄氏将昨夜的梦讲与汉王。

    汉王大喜。深信自己将会有龙种。

    许久未被男人近身的薄氏,得汉王刘邦一番雨露,便得怀胎,十月满足,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文帝。

    与刘邦释魏豹、淫豹妻的同时,屯兵平阳的韩信,正筹备进攻赵地。

    汉王派张耳率兵三万,会同韩信击赵。

    取赵,必先取代郡。灌婴、曹参、张耳两面夹攻,代城归于汉军囊中。

    韩信招兵万人,驱往击赵。

    井陉口地势险要,屯兵二十万。对进攻的汉军来说,井陉口之战是一场恶战,井陉口是一个硬钉子。

    韩信不敢贸然进攻。

    赵帅陈余手下谋士李左车曾向他进言:韩信、张耳等虽锐不可挡,但长途远征,必然粮草匮乏。韩信欲求速战,我方拖住他,不与他直接交锋,只捣毁其粮草、辎重。

    李左车的意见如被采纳,韩信军将进入进退维谷之地。韩信庆幸,陈余迂腐,不取李生建议,自己把自己引向了失败。

    微明时分,韩信派兵布将,全军将士每人只分得一顿干粮,吃饱后,即向井陉口进发。

    “今日破赵成功,再食不迟!”

    韩信派精兵万人渡水,背水列阵。其余部队由他亲率,大模大样地闯入了井陉口。

    陈余的赵兵窃笑韩信背水布兵犯了兵家大忌。陈余派兵来攻,韩信令军士扔掉帅旗、战鼓,一下退返到河。

    前有河,后有追兵。是所谓兵家所言的置于死地而后生。

    汉军奋力拒战,争先杀敌。陈余军大乱,韩信张耳军势如破竹。

    陈余乱军阵中为张耳所杀。

    赵王歇被俘。歇尚有气节,被韩信斩首。

    赵地赵歇、陈余皆死于韩信之手,赵地平定。汉王刘邦倾力对付项羽之时,又少了一些后顾之忧。

    赵既为汉军所有,汉王意欲如何处置,下一步目标又在哪里呢?

    攻略赵地,韩信的神机妙算再一次获得了验证。

    赵歇、陈余的伏法,令韩信不无得意。唯一遗憾的是陈余的谋士李左车不知去向。他是一个韩信感兴趣的人物。某种意义上,他也会使汉王刘邦发生兴趣的。

    “能活擒李左车者,重赏黄金百两!”

    韩信下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李左车被人捉住,送到韩信帐中。

    韩信手下的将官都猜想,李左车肯定难逃一死。李左车自己也这样认为。

    谁想,进入帐中,竟得韩信起坐相迎,亲自松开绑绳,请坐于东向主位,韩信自己却西向陪坐,俨然如弟子见师父,十分的恭敬。

    这一点对待人才的态度——怜香惜玉,与汉王刘邦极为相似,君主对大臣的影响有时确是潜移默化的。

第75章 战争,在得失间延续(2)() 
“我想向北进攻燕地,向东进攻齐地,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