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物权法原理-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事人无需就权利的取得负举证责任。

    关于第二个前提。在无因性下,如果要证明权利的取得,则必须证明物权行为的有效存在。但为这样的举证时,与之相伴的法律原因也应推定是存在的。因之,与物权行为相伴的原因行为如果不存在,则作为物权取得的实质要件正是消极要件。而如果证明物权的取得时,也要同时证明存在这个消极要件,则是非常悖理的。

    2关于无因性使登记程序简易的问题。

    对于无因性使登记程序简易之说,郝刻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误解。在办理登记时,申请登记者应证明什么、登记官吏应审查什么,均与物权取得的有因性、无因性全然没有联系,而仅是一个立法政策上的问题。即使在有因性下,也可规定登记的必要程序。另外,近代以来,因保障登记的真实性的理想与使登记手续便捷的理想之间发生了众所周知的龃龉,故不仅出现了法国法登记主义与作为实质审查主义的“普鲁士登记主义”的立法例,并也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变态的立法例。但不管出现的是那一种立法例,皆无不是这两种理想相互较量的结果,与有因性、无因性未有丝毫联系。

    作了以上分析以后,郝刻澄清了长期以来笼罩德国民法学界的关于无因性渊源与形成史的谬误。德国民法制定时,学界关于无因性渊源与形成史的主导性见解是:罗马法时代既已承认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德国继受罗马法之际,由于误解将其解为有因性(这当然是受德国地方立法影响的结果)。但历史法学派修正了这一谬误,并恢复了罗马法关于这问题的本来面目,进而使从普鲁士所有权取得法到德国民法典的立法运动在这一问题上一直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对此见解,郝刻认为应作如下澄清:一是认为罗马法既已承认“无因性”的见解是错误的、荒诞无稽的。研究表明,罗马法非但不承认无因性,相反却是始终一贯的采取了有因性;二是德国地方法按照有因性进行立法,这不单纯是盲目因袭普通法的结果,而是得到了德国当时社会的一般观念的支持的。

    4。小结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到,郝刻基于利益衡量方法论对物权行为无因性所作的批判,即便今天看来也是令人信服的。而且即便是激进的无因论者,对于郝刻的这一批判也不能复提出更强有力的反驳理由。应当肯定,郝刻的这些批判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及揭开物权行为无因性之面纱、认清其真面目,并防止把这一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和为各国(包括德国人自己)学说理论及实务所唾弃的东西搬到中国的土壤上,莫不有其重要的警示意义!

    (三)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

    鉴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和立法有以上缺点,德国判例学说于是通过解释方法对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之适用予以限制,以使物权行为之效力受债权行为之影响,此在学说上称为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相对化。其所采的方法主要有:

    1。共通瑕疵。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得因共同的瑕疵而无效或被撤销。例如,因当事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因欺诈、胁迫、错误、显失公平及公序良俗违反,使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均为无效或一并撤销。

    2。债权行为如为暴利行为时,其效力应及于物权行为。德国民法典第138条2项:“法律行为系乘他人穷困、无经验、缺乏判定能力或意志薄弱,使其为对自己或第三人之给付作财产上的利益的约定或担保,而此种财产上的利益比之于给付,显然为不相称者,该法律行为无效”。依此规定,物权行为也应一并无效。

    3。德国民法典第119条第2项:“关于人的资格或物的性质的错误,交易上认为重要者,视为关于意思表示内容的错误”。债权行为如果存在本条所谓“错误”时,物权行为当然因此而受影响。

    4。条件关联。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虽为两个行为,但可通过解释当事人的意思,而使物权行为的效力系于债权行为,债权行为有效存在,物权行为始能生效。

    5。法律行为一体性。即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法律行为,债权行为无效,物权行为也归无效(园谷峻:比较财产法讲义——德国不动产交易的理论与批判,学阳书房1992年版,第15…16页;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第287页。)。

    (四)我国物权法不采物权行为无因性

    我国物权法之所以不采物权行为无因性,其理由大抵可以归并为以下三点:

    1。物权行为无因性,是德国普通法时期的学说发展,与18、19世纪德国民法立法史的归结,表现了德国物权变动立法史的继起性、连续性及不可分割性。这一理论所包含的规则都是早已适用过的、确定了的法律概念,它只属于19世纪,是19世纪法学的成果,而绝非是20世纪乃至21世纪法学的种子。

    2。在现代民法普遍建立起善意取得及公示公信制度后,物权行为无因性之生存空间几已丧失殆尽,其所谓交易保护机能已被这些制度所抽空。如果从利益衡量角度考量无因性在交易上的机能,则可发现无因性乃与现代人类之正义的法感情、法意识及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相悖(较为详细的分析可参看陈华彬:论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物权行为及无因性理论研究,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6卷,第139页以下。)!

    3。从比较法上看,我国物权立法也无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之必要。前文已经谈到,自德国民法确立无因性起,迄今已历时百余年。百余年来,真正明文规定物权行为无因性的,只有德国民法典本身(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仅于解释上采无因性,而民法典本身则并无明文。)。

    其一,英国法与法国法始终不承认无因性,而是坚持有因性,物权变动采意思主义或契约主义,无所谓物权行为。法国民法物权变动采有因性的立场,为现代绝大多数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拉丁美洲各国及远东各国如前苏联东欧国家、中国大陆、韩国及日本等继受和采取。两大法系具有不同发达史的绝大多数国家始终坚持有因性,这一点尤其值得注目。另外,在英国法与法国法上,尽管公信原则适用的范围非常狭隘甚至为零,但它们仍采用了有因性。对此,德国学者heck说:“交易上的利益,即使公信原则欠缺,也无采用无因性之必要('日'我妻荣:heck无因的物权行为理论,载法学协会杂志第56卷,第99页。)”。

    其二,1896年以后,即使将德国民法典奉为蓝本的某些国家的立法,也未有采纳德国民法典物权行为的无因性。例证的第一个是1907年制定的瑞士民法典。依该民法典条文,不动产物权变动采有因性乃是不争的事实。关于动产虽多少有点争议,但压倒性见解仍是有因性。第二个例证是1926年丹麦登记法。在此以前,德国无因性学说曾一度风靡丹麦,但嗣后不久有因性学说即逐渐取得势力。著名教授kruse氏在所著所有权论一书中详尽检讨了德国民法典之后,果断地得出物权变动应坚持无因性否认说的结论。丹麦立法因此受到影响。1926年kruse教授向立法机关提出了自己起草的不动产登记法草案。按照该草案,物权变动系采有因性。其后,丹麦的这一立场影响到了挪威等国的同类立法。这样一来,北欧其他国家,如芬兰与瑞典关于物权变动的立法均拒绝采行无因性理论。

    其三,法律之通俗化、本土化及明了化,为现代法制建设之基石,物权变动无因性不仅困扰学术界,而且对一般国民更如不可捉摸之技巧魔术,而奥、瑞及韩国法之债权形式主义将相关问题单纯化,符合一般社会生活之观念,一般国民易于了解,这无疑将裨益于法律的通俗化、本土化及明了化(谢哲胜:物权行为独立性之检讨,载法学评论1994年第52期。)。

    其四,历史上,德国人拉屋卢在德国民法典颁行后不久即傲慢地宣称:一切的民法在不久的将来都将采用无因性。惟事实是,历时百余年后的今天,他的预想并没有变成现实。世界各国民事立法运动的历史已经无情地摧毁了他的期望和预想!因无因性理论,乃是以错误的学说为基因的错误的法制!我国现今正在从事面向21世纪的物权立法运动,关于物权变动,毫无疑义不宜采行物权行为无因性。

    (第三节物权变动

    一、基于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

    (一)基于法律行为物权变动的规范模式

    前面已经提到,在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中,最重要者莫过为法律行为。物权如何依法律行为而发生变动,为现代各国物权立法政策与立法技术上的重要课题。

    英美法有关不动产权利变动系采“契据交付主义”。按照美国法,不动产权利之变动除让与人与受让人缔结买卖契约外,仅须作成“契据”deed而交付与买受人,即发生不动产权利变动之效力。受让人虽可将“契据”拿去登记,但依大多数州法及其实践,该登记非为不动产权利变动之生效要件而仅为对抗要件,虽然具有公示的机能但无公信力。依英国法,不动产土地权利的变动须有两项要件始可发生,即“契约阶段的要件”与“严格证书”之必要性。所谓“严格证书”,与美国法所指称的“契据”有其同一涵义。由此可见,无论美国法或英国法,对于包涵不动产物权在内的一切不动产权利之变动,都不要求有专门的物权变动之意思表示(物权的合意),登记一般为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物权行为概念、物权行为独立性及无因性都无从谈起,对于前面提到的德国民法物权行为与无因性理论,学说斥之为荒唐无稽'日'铃木禄弥等:不动产法,有斐阁1973年版,第157页。。

    19世纪以来大陆法系近现代民法对于物权变动之规制,其源流可上溯至公元前753年至公元565年的罗马法,中经专制的封建时代,黑暗的中世纪及19世纪初叶开始的近代民法立法运动,时至20世纪初叶,大陆法系民法立法就物权如何发生变动业已形成“三足鼎立”之规制格局。此即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物权形式主义、以奥地利、瑞士为代表的债权形式主义,以及以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债权合意主义(意思主义)。二战以来的现代各国民法,对于物权变动之规制未再创造新的模式,要么追随物权形式主义1929年中国国民政府制定的“中国民法”解释上系采德国物权形式主义,要么追随债权形式主义(如韩国1958年民法典等)。二者之中,债权形式主义为二战以后各国民事立法所广泛采取,居于有力和支配地位,代表物权变动立法规制模式的基本潮流和趋向。除现今欧陆中的奥地利、瑞士等采此立法主义外,拉丁美洲各国、前苏联及现代东欧各国,以及以丹麦为首的北欧各国及远东各国(如中国民法通则及1958年韩国民法典)等,也均采这一主义。这表明,债权形式主义已在当代世界民法立法中居于有力的支配地位,成为物权变动立法规制模式的基本潮流。

    1。物权形式主义。以德国民法典为其典范。依此主义,买卖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除须有买卖契约、登记或交付外,尚须当事人就标的物所有权的移转作成一个独立于买卖契约之外的合意。此合意因以物权的变动为其内容,故学说称为物权合意。德国民法典第873条规定,为了移转土地所有权,或为了在土地上设定某项物权或移转此项权利,或为了在此项物权上更设定某项物权,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必须由权利人及相对人,对于权利变更成立合意,并将此种权利变更之事实,登记于土地登记簿内。第929条规定,动产所有权的出让,必须由所有人将标的物交付于取得人,而且双方就所有权的移转,必须成立合意。如取得人已经占有该物时,仅须就所有权的移转成立合意。此种将物权的合意与登记或交付作为引起物权变动的法律事实的立法,即物权变动的物权形式主义。

    2。意思主义。又称债权意思主义,以法国民法为其代表。法国民法典第71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得因继承、生前赠与、遗赠以及债的效果而取得或转移。换言之,法国民法认物权变动为债权行为的当然结果,不承认有所谓物权行为。以买卖契约为例,依照第1583条的规定,当事人就标的物及其价金相互同意时,即使标的物尚未交付,价金尚未支付,买卖即告成立,而标的物的所有权也于此时在法律上由出卖人移转于买受人。所有权的移转以债权契约为根据,既不须另有物权行为,也不以交付或登记为生效要件,学说称为意思主义。

第21章 物权的变动(6)() 
在物权变动问题上,日本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之立场相同,即采所谓意思主义。日本民法典第176条规定,物权的设定及移转只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效力。依第177条、第178条,物权变动,非经登记或交付,不得以之对抗第三人。其中第176条所谓意思表示,因其涵义未如法国民法典第711条规定得明确、肯定,故学说对它究属于债权的意思表示或物权的意思表示,意见未尽一致,但通说及判例向来认为是债权的意思表示。

    3。债权形式主义。也称意思主义与登记或交付之结合,此种主义因以奥地利民法为其代表,故又称奥国主义。依此主义,物权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除当事人间须有债权合意(债权行为)外,仅需另外践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即生物权变动的效力。按照1811年6月1日公布的奥国民法典,这一主义的基本要点如下:其一。发生债权的意思表示即为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二者合一,并无区别。此与意思主义同,而与物权形式主义异;其二,欲使物权实际发生变动,仅有当事人间的债权意思表示(债权契约)尚有不足,同时还须履行登记或交付的法定方式。因此,公示原则所须之登记或交付,系物权变动的成立或生效要件;其三,物权变动,仅须在债权的意思表示之外加上登记或交付即获满足,不需另有物权的合意,故无独立的物权行为存在;其四,既然无独立的物权行为存在,则物权变动之效力自应受其原因关系——债权行为之影响,因而所谓物权行为无因性也不存在。

    1907年瑞士民法典关于物权变动,系采介于德国物权形式主义与法国意思主义之间的折衷主义立法。第714条规定,动产所有权移转,应移转占有。关于不动产,其以原因行为、登记承诺与登记相结合而发生物权变动的效力。依其规定,不动产物权变动效力的发生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须有法律上的原因或原因行为。所谓原因行为,包括移转不动产所有权的契约和设定不动产他物权的契约;二是须有不动产所有人的登记承诺。此登记承诺,兼有物权契约的意义;三是须有国家主管机关依不动产所有人的登记承诺所作的登记。于此可见,瑞士民法既没有把不动产物权的变动系于债权行为,也没有把不动产物权的变动单纯系于物权行为,而是把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根据看作由一个原因行为(债权行为或兼有物权行为)、登记承诺(兼有物权行为)及登记相结合的法律事实构成。这表明,关于物权变动,瑞士民法采取的是介于德国物权形式主义与法国意思主义之间的折衷主义立场。

    韩国民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