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世农家-第2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很早二丫就骑上马。独自一人去了近郊的那块田。这块田是当初为了帮助安子搞政绩以及供应豫州府新开的火锅店而置办的,还特意把最会侍弄农田的刘大海给调了过来。由于这边更需要泥鳅、黄鳝这类水产,二丫便把这块田全部改成养殖水产和种稻子的套养田。只是这边的田地都是平原,没有大江小河这些,只有远远的一条大河由西向东而去。而他们的水利也就是挖了几口又浅又小的水塘,水塘连接着的是通向大河的深水沟,这水沟也是人工挖掘的。

    他们本地人都是种植一年两熟的作物,一季冬小麦一季中稻,小麦作为旱粮,不怎么需要水。只靠着老天三不五时下一场雨就完全够用。等到需要种植中稻时,正好赶上雨水多的季节,所以这样的水利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完全得用。只是对于要做套秧田的二丫来说,这样的水利几乎没有用处。她也是因为刘大海种了一年。怎么也没有办法弄成全年的水田,向她求救,她才跟着小虎骑马快跑的过来,给这儿田地进行了水利改造。

    在这里兴修水利却要比刘家岭一组高于河道的旱地修水利简单的多。只要从高到低修水库,每一口三十亩以上的水库保证两百亩田地在冬春两季不干水就行。

    这个枯杨县别看就在豫州府近郊,可是人家也是个穷地方。因为他们一年只能种两季。除去农业税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赋税,他们自家能够留下来的根本不够一年嚼食。有门路的就在州府打零工挣点外快,没有门路的都候在家里省吃俭用干耗着。

    二丫家要在这边找人挖水库,因为工程比较大,他们原本担心要找那么多的人会很难,谁知他们的信息一发出去,几十里外的地方都有人跑来要活干。

    二丫原计划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所有水库挖成功,没想到一个一冬一春就挖好。首先是因为过来干活的人多,其次是这时候的百姓都实在,干活都很卖力。当然磨洋工的也有,不过,二丫会安排,都是四个人一组,每天划好固定的两块地,当天挖完一块地就照原定的工钱每天三十文(不包吃喝)给付,要是能够挖完两块地就给双倍的工钱六十文(另外每人分半斤肉回去补补身体)。谁想磨洋工的话,首先的想想组里其他人能不能饶过他。

    短工们是卯足了劲干活,有的恨不能二丫多划一块地给他们好让他们再多挣一点。但是二丫知道人的体力就在那儿,一旦超负荷干活干过了头,可是很伤寿命的。她还没有那个把人命不当命的狠毒之心,所以就将每组要挖的地块都固定在两块,谁想多挖都不行!

    水库早一年挖成,二丫就能早一年挣钱,而她一年的收入可不是小数。所以对于这里那些过来干活的短工们二丫也是心存感激。就想办法让他们的地尽可能的多产多收。

    因为不可能家家都跟着养泥鳅、黄鳝,所以只能想别的招。先是收割中稻之后的旱地进行套种,其次是中稻田养鸭子,再次是种植反季节蔬菜、再再次就是种植西瓜等贵重值钱的副业。最后就是各家的浅水塘利用起来,养莲藕、养各种鱼。

    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不敢相信二丫的,二丫怎么劝说他们都不敢照着做。二丫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给了两家一年的正常收入之后。再拿他们两家的田地、池塘做示范,直到成功的第二年才有人家陆陆续续的跟风,终于把二丫给与他们的一些增产方法切实的实行开。

    不过四五年的时间,二丫再一次来到这儿,看到的景象已经大不相同。也许中原古老民族骨子里都是把住放在第一位,这地方的百姓跟王家都是一个性子。吃的怎么样,二丫看不见,但是这房子几乎是家家都变了样。原来低矮、破旧快要倒塌的泥巴墙、稻草麦秸顶的房子,大多都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砖墙瓦顶、还有高高的院墙、宽敞的门楼的新砖房。

    在庄子里的空地里玩耍的孩子们也变了样儿。以前那衣服上扒满了补丁、补丁上挂着布片儿的破衣烂衫已经不再。入眼的孩子们衣着上虽然不是新衣新鞋,不过个个都穿的工工整整,男孩子穿着自是男装,女孩子穿着的自是合时令的正常衣装。

    第一次过来的那一段时间,二丫经常看到男孩子穿着改小了的母亲衣服,女孩子秋天、冬天、春天穿的都是那一件不知道补了多少回的烂棉袄。一个个脸上灰苍苍、头上乱糟糟、两眼无神、面貌无光、反应迟钝,没有一个孩子应有的活泼和快乐。二丫知道这是严重缺少营养、长期饥饿下的后遗症!她当时也没有什么好招,好在她家需要人挖水库,这里家家都有劳动力,一冬一春挣得工钱和奖励的半斤肉够他们家吃好喝好一年。再加上后来家家学着套种、养殖副业。日子越过越好,这些孩子也渐渐的养好了。这会儿个个脸上都充满喜乐的你追我赶的奔跑,曾经的困苦在他们身上已经找不到痕迹。

    “快看!那儿有个骑大马的。”有个孩子远远的看到骑马经过的二丫,指着对小玩伴们叫嚷起来。

    虽然他们家家现在过得好起来。但是大马对于他们来说依旧是个不可奢望的奢侈品。孩子们又很少有机会进县城见世面,故而还有很多孩子还不认识大马。他们相互之间赞叹着:“哦!原来那个就是大马啊!好高哦!”

    “哼!我看还没有我家的牛大呢!有什么好的!”

    “哎呀!你知道什么啊!我爹说大马可值钱了!一匹马能换十几头牛。”

    “哼!我家有可多钱,赶明儿就让我爹买一匹大马来家。”

    旁边有个孩子忍不住低声跟同伴说道:“狗耙子最会吹牛,上次他还说他娘在县城给他买了好多好多的糖果,带着我们去他家看,结果什么也没有。他还把他家装糖的糖罐子打破了。被他娘抓住打的好惨呢!”

    “就是,现在又来吹牛了!”

    有个十来岁的孩子,也在羡慕的看着大马,看到骑在马上的女人,突然眯眯眼,大声的叫道:“我认识那个骑马的婶婶,是那个有很多钱的东家娘子。快!快去跟家里人说,那个有钱的东家娘子来了!”

    “哎!”孩子们一哄而散的往家里跑去。(。)

    PS:嗨!一次跟不上就次次都跟不上,真是着急死人!

第三百七十四章 人性本善() 
二丫家的田其实并不在这个庄子边上,她只是经过而已。没想到村庄里大人小孩都跑了出来迎着她,逼得她不下马都不行了。

    “婶子、嫂子!你们都在家呢!家里春种都忙得怎么样了?”二丫一下马就含笑冲着跑到跟前的婶子大嫂们问道。

    农家妇人即便有那胆子大、嘴皮子利索的,但是真要见到自己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也一样会卡壳。有那性格本身就内向,不怎么爱说话的就更加不知道说什么,倒是年老一些的老婶子们沉着多了。

    一位看来有五十多岁的婆子回答二丫:“贵家娘子好啊!当家的都在地里忙着呢!我们在家做饭,听孩子们说您过来了,我们就赶紧的跑了出来。我们当家的可一再说了,不论您哪天过来,我们家家可都要请您吃顿饭,喝杯酒!”

    二丫微愣了一下,她与她们可不熟,有些人根本就没见过面更是不认识,何来请吃饭的说法。不过她心里这么想,面上却很快就恢复常态,笑着说道:“你们可真客气,我这要家家吃,那得吃到什么时候啊!我今天过来看看我家农田春种做的怎么样了,下午就得走。今个真是没有时间去你们家做客,不过你们的好意我这儿心领了!”

    有人遗憾的叹口气,她们其实也知道这很有钱的娘子是不会到她们家吃饭的,只是当家的心心念念要感谢人家,她们心里当然也想有个机会谢谢这贵人的恩情。

    二丫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专程迎着她与她拉呱,尤其是还有好多的孩子,而她两手空空的,什么糖果、糕点都没带,心里不由得直懊悔,自己太过粗心大意。现在看着孩子们一双双带着敬畏和好奇的眼睛看着她,让她感到非常的歉疚。

    好一阵的那边邀请这边推辞,才让二丫得以走脱。到二丫自家田庄的时候,刘主管他们都已经拿着碗筷在吃早饭了。看到拉着马进大院的东家娘子。全都吓了一跳。

    刘主管:“东家娘子?您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他看看东家娘子身后再没有人进来又紧跟着追问了一句:“就您一个人吗?”。

    二丫把马缰绳给了跑到跟前的刘主管家的小儿子,一边回答刘主管:“我们在京城过得年,现在回去路过这儿,顺便过来看看你们!”

    刘主管一边吩咐大闺女赶紧拿干净的碗筷出来。又让媳妇赶紧拿芝麻油煎两个鸡蛋,一边把东家娘子往屋里上座上让:“东家娘子!您请坐!”二丫没客气的坐在上座上,该端架子的时候必要端着,这点她是从来不辞让的。

    坐下后等着吃饭的当口,二丫问起田地的事情。账目这点她倒不必再问。因为有安子年年年底帮着查账对账,都无需二丫再多事。她想知道的是,刘主管只有一家子在这里可有当地人欺负。毕竟他们跟安子的关系从没让人知道,只怕有些地头蛇,看他们势单力薄、挣钱却多,就上门欺负他们。

    刘主管摇头,面上有些得意又有些自豪的回道:“东家娘子走了,那是不知道呢!这地方的人可是对您感激的很。许是那些人家都得了您的计,日子才越过越好。所以,对我们这田地也跟自家田地似得照管着。有点鸡儿鹅儿的都赶得远远的。不让靠近我们这田边,生怕叫牲口禽类糟蹋了谷子、秧苗什么的。

    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不知道谁家来了外地的亲戚,那家的孩子不懂事,从我们田里收了两个泥鳅笼子,叫隔壁田地孙家的大儿子看见了,为了护着那泥鳅笼子差点跟那孩子打了起来。

    要是赶上收割庄稼忙不过来要找零工的时候,虽然他们都不缺钱,但是只要找到他们,他们也是立马就来。没有半点推诿。忙完了活,要给工钱的时候也是推来推去的死活不要。好在东家好东西不少,一人给一把奶糖,一二两茶叶。就叫他们高兴的不得了。。。。。。。”

    听的这些话,二丫也是高兴的。“这里的百姓都很朴实,这就好!我们之前就是担心这里人欺生,要是捣乱、祸祸庄稼、泥鳅、黄鳝的什么的,你也照管不过来。只是从来只见你报好不报坏,我们多多少少有些不放心。就想着趁这次路过顺便过来看看。你们一家子远离家乡住在这边,可都习惯?”

    刘主管赶忙点头,“习惯!我们住这儿好的很,我家孩子娘喂了几十只鸡、养了十几只鹅,偶尔做做针线活,日子叫她过得太美,哪有不习惯的!孩子们也都好着呢,跟这里本地的孩子们都玩成了球,我说回老家过年,他们都不乐意,害的我今年都没能回老家。”

    其实孩子们不愿意回去过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里大哥二哥的孩子太多,见着好东西就跟自家三个孩子抢。他家的孩子其实挺懂事的,头几回都没说什么,还主动让给他们。可是几个侄儿越来越不像话,竟然连孩子们挂在脖子上的银链子也想要,这就过分了。孩子们不给,他们爷奶还责怪刘主管,说他一年能挣上百两的银钱,这么一个银链子都不舍得给自家侄儿。他想想自己要是不给侄儿们表示表示,也的确说不过去,就一人给了二两银子,让他们爹娘给他们买。三个孩子看了心疼,就嚷嚷着以后不回去了,当时他以为孩子们只是发发牢骚、说说而已,没想到,去年是真的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了。

    唉!他暗暗的叹口气,实在不好说:‘孩子们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对自家人怎能那么吝啬’?!毕竟他们的穷日子才过去没几年。当初没吃没喝差点饿死人的时候,自家的大儿子和二闺女都还记得。这样的话要是说出来,不说孩子们怎么想,就连自己都会觉得荒唐。

    刘主管的媳妇做事很麻溜,很快就把煎鸡蛋、已经切开的咸鸭蛋、这个地方的特色小吃‘干炕饼’端了上来。二丫对刘主管媳妇做的‘干炕饼’挺有兴趣,焦香焦香的、一口咬上去有点酥软,并不板硬。却又有嚼头,而且越嚼越甜,味觉上特像她小时候街上卖的烤饼。

    刘主管媳妇看东家娘子很喜欢吃她做的这个‘干炕饼’,心里挺美的。眼睛都不带眨的看着东家娘子把三个‘干炕饼’吃完,才笑眯眯的伸手给东家娘子添上一碗小米汤。

    吃完早饭,刘主管便和媳妇一起带着东家娘子去田地走一遍。

    这里的气温比刘家岭要低一些,其实并不适合双季稻子。但是为了田里养着的泥鳅、黄鳝,只能这么种植。好在二丫有后世这个地区种植双季稻的经验,就是旱地育秧,温棚保温,等到气温上来了再移栽。这样虽然收割季节要比刘家岭那里晚个十来天。但是只要人手跟得上用,就不影响双抢,晚稻的移栽只要赶在立秋之前栽完就不会误了庄稼的收获。当然,在稻谷的收成上可能要比刘家岭少一些,但是这里的稻谷好吃啊!价钱当然也卖的高!听说历史上最有名的胭脂稻就是这儿种植出来的,不过二丫是不会在自家田里种植那么奢侈的玩意。她挣钱的同时,更注重的还是民生。

    因为稻田里有泥鳅、黄鳝,就不能像正常的稻田那样翻耕。不过由于田里从来不断水、又有泥鳅的妙用,这水田也不需要做那无用功。只需用带钩子的耙,一趟趟的耙过去。把竖着的稻秧根耙到泥土下面,稻秧根泡在泥里既能肥田,又不影响人栽秧苗。

    二丫看到的一片片水田,都已经耙好一个来月,表面是平静的也沉淀的很清亮的清水。清水下还能看到一些软塌塌伏在泥巴里的稻秧根,大约半尺长的样子,偶尔还会有黄亮亮的黄鳝从上面滑过,泥鳅也在泥浆里泛着一个个细小的小泡。田埂上有长工们在忙着加固一道道小埂路,他们赤着脚竟然不觉得水寒。

    二丫顺便看了几个水库,因为防止孩子们淘气去水库玩。他们在水库的周围又加了一道很宽的大水沟,想要过去,还得有人扛木板过来搭桥才行。这几个水库养的鱼头三年没有起鱼也就没有收入,直到前年才开始第一次打捞。一个水库得的鱼就卖了好几万两的银子。当然本地人都是不知道有这么高的收入。否则,只怕家家都要想办法挖水库了。不过当地人只单单一个水塘养大虾、种莲藕,一年就能净得二三十两的银子也不算少了。

    水库边的大水沟,刘主管养的是大虾和茭白。因为这里几乎家家都种了一池塘的莲藕,所以他们这边就没种莲藕,免得莲藕过量造成滞销。

    莲藕跟大虾不一样。大虾可以天天卖,持续不断的,一天卖出去最低六百斤,一年就得要将近二十万斤。而这只是最低估算,事实上根本不够市场的需要。而莲藕是季节性的东西,它到收获的时候就要在那一两个月里全部卖出去,否则就只能烂掉肥田。所以莲藕必须得控制一定的种植量!当地的一些人家或许已经知道王家是把莲藕这一块的利益让给了他们,所以当收获莲藕和大虾时,都不约而同的卖给了王家。有人出高价找他们收购,都没有人动心。二丫是不知道这些事,要是知道了,又要感叹这时代人性的淳朴。(。)

    PS:昨天晚上怎么也登陆不上,求助客服,客服让我下载火狐浏览器,结果这浏览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