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地前往兰州的官道上,灾民们络绎不绝,成群结队,一路上倒毙的平民百姓,就达数千众。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些当官的都是狗屁。”常夫人保持不住自己大家风范,口吐脏言,眼中喷出雄雄的怒火,若是给她一把刀剑,她觉得自己就能与那些,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员们,拼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武将出身的常夫人,啥时候受过这种窝囊气?
两夫妻在知府衙门里收到线报后,找了幕僚和同知都来商议,却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大家都在唉声叹气,这次灾民数量之多,已经超过了兰州城总居民的数量,起码有几万人。
据线报而言,有的地方官员更可笑,本地受了灾,把自己本地的居民和城外逃难的灾民一起赶了出来,美其名曰:给你们指条活路,都去甘肃吧,那里有粮吃。
刘大牛夫妻郁闷死了,这怎么就没有一个安生的时候呢?
“我家正好打算雇一些农女。上次从你那拿的几百个农民大多是单身,总要找一些女人相配,才符合天伦之道。”
“你随便找,这次人多,你想要多少拿去多少,能全拿走那是最好。”
原本计算好的常知府,心里跟火烧似的,附近有些玉米、高粱眼瞅着要收了。自己的难关还没有过去,却被人推了更大的包袱过来。
两个人跑到了李小红的农庄上来,主要想顺便问问刘大妈这个智多星,有没有什么办法?
刘大妈一回庄子,就立刻被请了过来。刘大妈愤怒了:
“《大唐律》明确规定“诸部内有旱涝霜雹虫蝗为害之处,主司应言而不言及妄言者,杖七十。覆检不以实者,与同罪。若致枉有所征免,赃重者,坐赃论。””
“这些官员明知受灾民众众多,不开常平仓和义仓进行赈济,反而将灾民赶出自己的辖区。”
“难道不知道皇上已经派了御史台的重臣充任宣抚使奔赴各地指导救灾工作。这些赈灾使臣肩负着救灾的庄严使命,代表皇帝前往灾区巡检灾情,慰问灾民,宣布救灾敕令,安抚民心,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们是想被抄家灭族吗?在这种紧要关头,不知道赶紧救灾,挽救百姓的生命,还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简直不知所谓!”
常知府和常夫人看着怒火焚心的刘大妈,两人无语了,怎么刘大妈比他们这些当地父母官还要激动,还要愤怒。
刘大妈是真心的怒了,这些蠹虫,就是老山长当年抨击的蠢官!
蠢官比贪官还可怕,一个不贪的蠢官比一个精明的贪官要可怕得多,造成的损失也巨大得多,明明害死无数人,偏他还以为是在救人,这就是蠢官!
刘大妈长吸了一口气,压抑自己胸中的不平之气,
“目前能做的只有三件事,一是,上书御史台,要求御史台彻查派往各州县核查灾情的监察御史,为什么没有阻止地方官员驱赶灾民的行为,我们不能把所有相关的地方官员都告了,只能去告御史,因为御史不以被告为耻,反以为荣,个个都争着要名垂青史,让他们去和当地的官员撕扯得了。”
刘大妈面露慈祥,语重心长的说:“常知府在仕途上的路还很长,不要树敌太多!”
常知府会心地点点头,这话说到他心坎里,上书告状谁都会,可是难道他要把所有相关的官员都告了吗?那他以后在官场上还怎么往上升呢,所谓官官相护,原本就是官场上的常态。
“二是上急折密电给皇帝,本地的常平仓和义仓不足以救济这些饥民,申请沿途的官府都要开仓赈济,不能让民众饿死在路上。如果饥民到了兰州城,请求将最近范围内的常平仓和义仓里的粮食运过来赈济。”
“三是上书请求豁免租税,天灾无情人有情,皇帝最是重视平民百姓的生活,现在申请减免租税,一定会获得批准的。”
“大善,我即刻去办,有了您这几条金玉良言,相信事情一定会平安度过。”常知府一扫来时的仓皇和颓废,雄纠纠气昂昂地走了。
常夫人的慈善募捐大会在这种背景下提前召开了。收到邀请的官员富绅的家眷都来了,这种情形下,就算为了打探消息,也是要来的。
知府后院的大堂里,大家都在窃窃私语,交头接耳,消息灵通的人家已经得到了消息,知道大批流民即将到来,大家都惶惶然不可终日。
跑,往哪里跑,万一出城碰到流民更危险。不跑,就这么一座城,来的流民人数这么多,怎么救济,怎么让他们安分守己,不冲进城池。
常夫人拉着李小红进来的时候,就见这些人潮水一样涌上来。
李小红本不想参加这个宴会,她是硬被常夫人拉来的,慈善募捐,她有什么可捐的呀?到现在也没几件首饰。
常夫人不这样想,现在手里有粮的才是大爷,有金银首饰算什么,银钱再多,能买到粮吗?
刘家虽然才初露头角,根底不厚,可是人家家里有一手种地的好手艺,就凭人家庄子里能一年三种四种,不仅捐给官府那么多粮,还听说刘家打算自己再开家粮店,这就证明刘家手里还有粮。
以前都说刘家是靠暖棚起家,可是后面跟风的人多了,都盖了暖棚,也没见产生多大效益,就刘家做起来了,不服气不行。
有那眼红的发酸的,各种说怪话的,说:“刘家一群泥腿子刚有了点地,就混在高门大户中,真把自己当根葱。”
“看那刘家老太太的样子,说个话连唱带说的,就知道和自家厨娘差不多出身。”
常夫人听得多了,有的人当面捧背后踩,有的人当面就会让人下不来台,难怪上次李小红收了地契,自己不敢收也不敢还,非托人退回去。
第136章 道德绑架()
知道李小红的出身背景在古浪县混得还行,到了府城就不够看了,所以常夫人把她拉了来,就打算给她撑这个腰。别人不知道,常夫人可是知道刘家这次从官府里要走了多少地。
那些地在官府的帐本上,手续做得全全的,是官府以市价购买了刘家的粮,又把地卖给了刘家,一来一去,其实没有现银交易。
而且官府的帐本上还记着,官府没钱了后,刘家忠厚传家,捐了大量的粮食用于赈济,常知府现在对刘家也很尊重。
每个人对能帮自己度过难关的人都有感激心理,常知府和常夫人也一样。
常知府那里,无论刘家建窑、开铺子、买地,全部大开绿灯。
常夫人这里就想把李小红推到慈善领头人的位置,想让刘家再捐点粮出来。
李小红要是知道常夫人是抱着这个打算,打死她也不来,兰州城是什么地方,看看街上的买菜大妈伸手都能带个全金戒指,藏龙卧虎之地啊,要说府里的高官、豪绅们家里没偷偷建粮仓,她是不信的!
这年头,谁家不留几条后路啊。
刘家根基太薄,自己心太软,这都是刘家目前的短板。李小红想到家里的圣旨,就不想再出风头了,人要低调才能有长久的安稳。
所以两个人到了大堂,就谁座主位推来推去,李小红坚决不肯坐主位,常夫人看她太坚决,只好自己坐了主位。
“诸位,大家可能已经从各种渠道知道,有大批流民正在往我们这里赶来,这次请大家来,就是希望大家能和官府同舟共济,伸出手共同度过这次劫难。”
下面“哄”的一声,自己得到的小道消息是一回事,官府正面出来宣布是另外一回事。
常夫人将手微举,大家都安静了,在这次赈灾过程中,常大人的能力有目共睹,大家也给了常夫人十分的脸面和尊敬,内宅女人的面子,就是外院的男人挣回来的!
“官府已经上书朝廷,不仅兰州要开常平仓和义仓,沿途的官府都要开仓赈济,减少对陇右道的压力。”
“而且,知府大人已经上书,请求减免今明两年的税赋,大家放心,官府永远是站在百姓这边的。”
“最大的好消息是,朝廷派的监察御史即将到陇右道,这可真是朝廷的重视和恩赏啊!”
“我们陇右道百姓不能光等着朝廷的赈济,还要自己互相伸出手来,互相帮一把,天下百姓是一家。”
“受到皇帝圣旨嘉奖的刘家,本次带头捐粮50担,希望大家能像他家一样踊跃捐物捐粮,我们将在城门口立一座石碑,将所有捐粮捐物的人,名字都刻在上面,永世流传。”
谁不想留下好名声啊,别说刻石碑了,哪怕就是在地方志县志里面留个名字,也有人愿意付出代价。
果然,大堂里的夫人们不再叽叽喳喳了,而在默默的思索,既然来了这个慈善赈灾大会,大家本来就准备好了放点儿血,知府的面子多少还是要给的,现在官府付出的代价大一些,就可以多放点血,价值等额兑换。
“我家捐十担。”
“我家捐二十担。”
终于慢慢有人表示了,有人打头,就有人跟风,常夫人微笑地看着。
募捐宴会后,常夫人按照李小红给的地契,一家家私下拜访,只说刘家心善,可怜流民不易,替这些人家把地捐了。
原本这些人家送礼的时候就是探路性质,送的也不是什么好地,李小红看不出这里面的猫腻,常夫人可是门清。
看看这写的十二亩地,其实那片地区大部分是盐碱地,偶尔有一两家确实是心有所图,送的贵重,看着常夫人的笑靥如花,也说不出来要把礼物收回的话,只好硬着头皮捐了。
这些人吃了哑巴亏,大部分人家看在知府的面子上,倒也一笑而过。
有些舍不得的,眼睛小的,就有刻薄话冒出来,“这个刘家,真是小家子气,连一点礼物都不敢收,还生怕别人沾上他怎么的,难道真当自己是皇亲国戚了?多大的架子呀?”
李小红听到也当没听到,这世上,谁人不说人,谁人不被人说。
若想人不说你,要么就位高权重的,让别人说不起,不敢说。要么你就窝囊废到让别人不屑一说,所以被人说也不是什么坏事。
刘家虽然没有远行,但是李小红很重视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每天吃完晚饭后都带着孩子们,在庄子里面,转一转,玩一玩。
老杨树下,听庄子里的老人讲讲古,捉捉知了。让自家孩子跟庄子上的孩子们玩到一起,让他们体会到百姓生活的不易和困苦,在玩耍中体会人情世故。
这天李小红刚出门,居然有人跪在道旁,庄子里的人聚在一旁指指点点,到跟前一看,竟是几年没见的二徒弟。
二徒弟自从上次诬告李小红,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把自己的哥哥关进了大牢,自己也倒赔钱出来,事后虽然想求得李小红的原谅,李小红却对她的眼泪已经免疫了。
后来听说二徒弟去嫁人了,李小红再没有关注过这个人的行踪,没想到在这种时候居然见到了她。
二徒弟身边居然带了个小儿。见李小红过来,二徒弟痛哭流涕,不断的向李小红磕头。她本就长得柔弱,身上又带着孝,哭得伤心,庄里的人都对她怜惜。
“师傅,当年都是我糊涂,求你再原谅我一次,帮帮我,我怎么样都无所谓,只要我家宝儿能有口饭吃。”
李小红见那小儿才两三岁,这是活泼灵动的时候,偏被饿得一点都没有精神的靠在母亲身边,觉得甚是可怜。
可是二徒弟上次的背叛,伤她太深,实在不想再见这个人,于是让庄头给她们给点东西打发走。
夜间,刘大牛在给她洗脚时问她:“二徒弟来了,听说也是遭了饥荒,而且丈夫没了,公婆也没了,就剩下她和一个小孩子,看着挺可怜的。”
“你怎么知道?”
“庄上的人都传遍了,我们不伸手帮一把,对我们的名声可不好,”刘大牛意有所指的指了指堂屋,堂屋上还供奉着皇上亲赐的圣旨嘉奖。
李小红不由得觉得肚子里面一股憋屈气,难道受到嘉奖就得一辈子行善积德,甚至被人欺到头上了,也不能还手。
这是道德绑架!
第137章 有只苍蝇嗡嗡叫()
“她父母兄弟都在古浪县,古浪县没有受灾,怎么就不能去投靠娘家?投靠我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师傅是怎么回事?我没有责任养她和她的孩子。”
“我知道,你知道,可是外人不知道,她这一声师傅喊起来,旁人可不知道她以前怎么背叛过你,难道你能一个人一个人去解释?”
李小红觉得如同吃了个苍蝇般的,让人恶心。
预感到此事,没这么容易解决,李小红特意交代了刘大妈,让她留心关注这个二徒弟,特别能搅是非,倒打一耙。别让她把目前的大好形势破坏了。
过了好几天,李小红都没有见到二徒弟,觉得很诧异,这不是二徒弟的作风,她一定是死缠烂打,得到好处才行。
直到刘大妈沉着脸来汇报,二徒弟是没有来纠缠李小红,可是她借着庄上佃户们的善心,竟然在庄子旁边搭个小窝棚,每天跟着庄里的人打点零活,吃饭的时候来领点吃的。
每天刘大牛上工下工的时候,都能在路边碰到她。有一口好吃的,二徒弟不会留给自己的儿子吃,竟然会留着献给刘大牛这个师公,看到的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把刘大牛搞的很下不来台,要不是旁边总有人旁观,刘大牛就要骂脏话了,有好几次见到二徒弟拔腿就跑,二徒弟在后面追都追不上。
李小红竟然听笑了,这次目标不在她身上,而在她丈夫身上了,这是要干什么?抢个丈夫回去啊?
尽职尽责的刘大妈沉静地汇报:“找人套了话,她本来已经嫁到外地去了。因为受灾,全家出来逃难,据她本人说,出来没多久,公婆怕拖累儿女自己寻了死路,后来她男人和别的饥民起了冲突,也死了。”
“本想带着孩子投奔娘家,路过兰州的时候,发现师傅在这儿,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她给庄上的人说,视你为她的亲生父母一样,就留了下来,听的人都唏嘘不已。”
李小红听后,冷笑不已,跟刘大妈狠发了一顿牢骚,把自己当年受过的委屈好好诉说,刘大妈也瞠目结舌,没想到这二徒弟心肠这样黑,仅仅是想不遵守师徒契约,就可以把李小红污蔑到这种程度,如果李小红稍微软弱一点,那就是名声扫地,从此抬不起头来。
而二徒弟居然好意思官司判决第二天,就求李小红原谅,还想让李小红为她说情,这样的脸皮也是没谁了!
接下来这段时间李小红忙起来了,顾不上这个二徒弟了。
首批饥民已经到兰州城外,知府夫人希望刘家设个粥棚,李小红不愿意出这个风头,和周围相熟的几家地主共同组织一个粥棚。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官府的公告每天不停的在城外的公告栏里刷新着。
第一天“朝廷知道各地有驱赶灾民现象,大为震撼,派出有史以来最多数量的监察御史下来,每个地州县都有,加强对赈济工作的监督。”
第二天“通往兰州各个交通要道的各地官府都开始开仓放粮,设置了赈济点,灾民陆陆续续在那些地方停留下来,到达兰州城的灾民不会太多了。”
这个公告最实在,兰州城民吃了一颗定心丸。
第三天“驱赶灾民离开本地的那些父母官,被当地的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