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父母的,多是会牵挂孩子的。”太皇太后道,“你家长女,很懂事。”
何子衿原不是个轻浮人,倘是太皇太后赞她,她一向矜持的紧,很知低调。可太皇太后一赞她闺女,哪怕心里知道这兴许就是一句客套话,但身为人母,何子衿就是忍不住当真了。她笑眯眯地,“娘娘谬赞了,她就是个实心肠的孩子,不敢与那些有贤名的闺秀比,却也还成。”
听何子衿这话,太皇太后都不由莞尔。
这做父母的,要是说起自家孩子来,那绝对是滔滔不绝,无所节制。如何子衿这自小仙儿做到大仙儿的也不能免俗。太皇太后喜欢与何子衿说话,无非是何子衿不大拘谨,说些家长里短的,太皇太后日里万机,只当听个有趣,休息一下。何子衿呢,叫她说国之大事,她活两辈了,也没能在国之大事上活个明白,她也就会说家长里短。以往还克制些,这回太皇太后与她说起自家孩子,唉哟,何子衿那简直说起来没个完了。打龙凤胎小时候的事就絮叨起来了,“阿曦打小儿就实诚,别人家孩子如何娇贵,我们阿曦三岁之前都没生过病。小时候性子就好,晚上醒了,哼唧两声,喂一次奶就继续睡,从来不夜里闹人。阿晔就不行,打小儿就挑,尤其吃东西,跟猫儿似的。明明出生早,小时候个子都长不过阿曦。阿曦学站了,他还坐着呢。阿曦学迈步了,他就在一边儿捣乱,拽妹妹的腿,绊妹妹个跟头什么的,都是坏主意。自己瘦,就笑话阿曦胖,其实,阿曦一点儿不胖,小时候孩子家不都圆圆润润的,就他挑吃挑喝,小细脖子顶个大脑袋,每次变天换季,我就心里念佛,只怕阿晔着凉生病。不过,阿晔就是瞧着瘦,身子挺结实,自小生病极少。而且,小时候那些欺负妹妹的坏主意,长大些,就很有些做哥哥的样儿了。以前阿晔比阿曦矮,阿晔笑话阿曦胖时,阿曦就会笑话她哥小矮个儿。阿晔为些很是憋气,自己想出个主意与我商量,叫我给他做鞋子时鞋底加厚半寸,这样他就同妹妹一样高了。”
太皇太后笑,“真是古灵精怪。”
“可不是么。孩子小时候,那主意真是一会儿一个,有时总叫人哭笑不得。”
“你家里也有丫环使女,如何还会做针线?”
何子衿笑,“大部分是丫环做,我就是闲了,给孩子们做个一件半件的。我活计一般,我们阿曦好针线,她比我有耐心,做活细致。”
“那孩子,念书可好?”
“做学问自是不成,她爱读些游记史书之类,觉着有趣。经书就少些,太过深奥,她这个年纪,还读不大懂。”何子衿笑,“念书也并不是为了让她做学问家,只是想,念书明理,且能开阔眼界。再者,做学问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倘她有心于学,只要坚持研习,就是做学问了。她这个年纪,离做学问还远。倒是喜欢孝敬长辈,或者是带着弟弟们玩耍,或是与我分担些家事。”
江家来帝都时日尚短,何子衿得太皇太后眼缘的时日更是不长。太皇太后很了解何恭人,知道这是个谨慎人,平日里说话虽不拘谨,但,何恭人往往十分注意说话的内容,哪里有这般问一答十的时候。
何恭人眉眼带笑,太皇太后都受了些感染,含笑道,“说来,你家长女的亲事,还是先帝赐的亲呢。”
“是。”何子衿眼中含笑,“阿曦与阿珍也算青梅竹马,小时候,阿珍出外求学,就住在我家。他家里没有妹妹,那会儿我们阿晔年纪还小,阿晔心里是喜欢阿曦的,男孩子小时候淘气,像阿晔就时常与阿曦拌嘴。阿珍大几岁,时常护着阿曦。”
一个人的幸福,是可以看出来的。
就譬如何恭人,要说何恭人,论才智,在帝都了只能算个中上。论诰命,更是刚勉强踏入中阶诰命的门槛。论出身,更不必提,勉强算个书香耕读之家。
但,这个人日子过得很好。
这一点,太皇太后看得出来。
大约是何恭人夸自家孩子夸得太来劲,太皇太后道,“下回进宫,带你家闺女过来,给我瞧瞧。”
第471章 帝都风云之二十三()
第471章
自何老娘一行回帝都;家里就热闹起来;每天都跟过节似的。
不过,节也来得很快;一入八月,对于官宦之家,就有个大节。说来;八月初原不是什么节;只因太皇太后生于八月初一,于是,这天就成了太皇太后的千秋节。
因今年先帝过身,太皇太后身为先帝嫡母倒是无需守孝,但,太皇太后与先帝情分极佳,故而;未过千秋。甚至;太皇太后取消了这一日的诰命进宫请安。于是,底下诰命都省了一笔千秋节的开销银子。诰命们自然精打细算,朝云师傅却绝非如此,朝云师傅挑了几样珍藏;着人给太皇太后送了去。
太皇太后第二天就着人接了方舅舅进宫说话。
这事儿是阿曦跟她娘说的,她原本跟朝云祖父约好去西山现取活泉煮茶的,因太皇太后着人来接朝云祖父;只得将约定推到第二日。阿曦就回家来看她娘了;反正离得也很近;几步路的事,都不用坐车的,走走就到。
阿曦跟她娘嘀咕这事儿,就有些不明白,问她娘,“娘,你说祖父又不是官儿,他也不会做道场,太皇太后找祖父做什么呀。”阿曦也不晓得朝云祖父给太皇太后送生辰礼的事。
何子衿不欲说朝云师傅的私事,但这事说来也不算什么秘密,何况,太皇太后如今的身份地位,朝云师傅的身份也没有不能提的了。何子衿就大致与闺女说了说,阿曦年纪虽小,其实也有些感觉,毕竟,朝云祖父吃穿用度,皆非常人可比。
阿曦只是没想到朝云祖父是太皇太后她舅罢了,阿曦还说呢,“娘,那你能给大公主和郡主做武先生,是不是太皇太后看在朝云祖父的面子上照顾咱家啊?”
何子衿笑道,“肯定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你娘也是做过十来年山长的人好不好?要是我教的不好,谁的面子也不管用。”
“这倒也是。”阿曦点点头,太皇太后给了机会,但能坐稳武先生的位子就是她娘自己的本事了。阿曦就没再说朝云祖父的显赫身世啥的了。这毕竟是长辈的事,为尊者讳,也不该总放在话头上的,阿曦很知道禁言的道理。
何子衿与闺女说起中秋节的事,道,“八月十五你可得回来啊。”
“知道,我跟祖父说好了。”阿曦道,“八月十五我在家过,十六去陪祖父。“
阿曦又道,“娘,外祖母和舅舅他们真的中秋后要搬走么?”
“是啊,你舅舅早就置好房舍了。”看闺女舍不得的模样,何子衿宽慰闺女道,“其实离得也不远。”
阿曦道,“可惜咱们这胡同里没人家处理宅子,不然,像舅姥爷家那样做个前后邻才好呢。”
何子衿笑,“何尝不是。”
阿曦回家不大功夫,小郎和阿烽就来找阿曦姑姑(姐姐)玩儿了,阿曦原就喜欢小孩子,听着他们一本正经的说话,心下觉着有趣极了。待下午还做点心给俩人吃。其实,不论小郎他娘宫媛,还是阿烽他娘杜氏,虽然并不经常下厨,但偶尔兴致来了,也会做些茶点,只是,这俩小东西完全没有这般捧场过啊!
宫媛问小郎,“是不是阿曦姑姑做得特别好吃啊?”
小郎点头,“点心好吃,阿曦姑姑长得也好看。”
阿烽跟着附和。
小孩子都实诚,有啥说啥,逗得大人们直笑。
小郎还悄悄同他娘说,“要是妹妹能像阿曦姑姑这样,娘你就给我生个妹妹吧。”
宫媛逗儿子,“晚啦。你先时一直念叨着生小弟弟生小弟弟的。现在改口,晚啦。”
小郎一听不由大为着急,忙问他娘怎么能改一改?宫媛忍笑道,“这我也不清楚,待你爹回来,你问一问你爹吧。”
小郎很紧张的应了。
待他爹回来后,问了他爹个哭笑不得。
孩子们总有孩子们的开心与烦恼,大人们,嗯,大人们嘛,就是何老娘有些不乐意跟自家丫头分开来住的事。不过,她老人家闷几日也想开了,总不能带着一大家子住孙女家。
能这么快想开,就要归结于何老娘的传统思想了。
在何老娘的思想里,过日子当然是要跟着儿孙过啊!
而且,先时来帝都,因着孩子们都小,再者,那会儿就一门心思让何恭阿念这翁婿二人春闱,自然住一处。如今她老人家连重孙子都有了,何况,在北昌府时也是两家分开住的。
这般一想,何老娘也就不郁闷了。
唯一让何老娘舍不得的就是自家丫头片子这一家了,哎,生丫头就是这样不好啊,再怎么稀罕,也是嫁出去过日子。要是长长久久的在一处,该有多好啊!
尽管何老娘这么想,她也就是想一想了,自家现在四代同堂,子孙们也和睦,已是福气。她老人家虽愿意孙子孙女们都在一处,到底家大人多,分开来也不是坏处。何况,还有先时梅家那坏榜样,何老娘再不舍,也没说不走。
看太婆婆不大乐,余幸却是有法子,请太婆婆、婆婆参观过新宅子之后,何老娘原有的一些小不舍,就转变为大大的乐意了。说来,何子衿这宅子再好,住这些年,那也不如新宅子阔气啊!尤其余幸这世宦人家出来的品味,也就是现在有儿子了,余幸过日子颇是节省,就这样,不算置宅子的银钱,单买了宅子,再花钱修缮整理,就这修缮的银子也花了上千两。
何老娘瞧了回自家宅子,回家就愿意搬了。
不过,何老娘还是私下同沈氏交待了一声,“阿幸置这宅子,用的肯定是他们小夫妻的银子,阿冽能有几个俸禄,还不是阿幸的嫁妆,咱家可不能用孙媳妇的钱置宅院,叫人笑话。”以后也不好当家。
沈氏如何不晓得这个理,住儿媳妇的宅子,虽说婆媳关系融洽,但没这样办事的。沈氏笑道,“母亲说的是,一码归一码,我已说了要给她银子,阿幸还不肯要。我细细说与她分说了这个理,她说都听阿冽的,我再与阿冽说一说就是了。”沈氏其实也不差银钱,这些年,她做的多是酱菜这样的小本生意,不过,这样的小本生意,本钱少,利却不见得少。再者,沈氏还把一样泡菜的秘方卖给了一家北凉大商贾,很是赚了一笔后,沈氏就投入到了土地行业。沈氏擅长的理财并不是商业,沈氏是比较传统的那一类型,就是买田置地。北昌府的土地,多么肥沃,正赶上江仁胡文做军粮生意,可不就正好么。
沈氏又是个极会精打细算的,何恭一年的俸禄再加衙门发的各种过节费,就够一家子花销了。余者田地里的收成,沈氏除了预留出来给儿子们娶媳妇花销的,其他的就都在北昌府增置了田地,想着以后给儿孙留做万世基业。
沈氏这么一说,何老娘就放心了。何老娘还悄与沈氏道,“阿幸这孩子,越发懂事了。”
沈氏亦是舒心一笑,“可不是么。”以往大儿媳刚进门时,一家子没少闹别扭,如今再看,彼时余幸年岁尚小,初为人媳,略有不惯也是有的。至于沈氏,何尝不是初为婆母。如今这些年走过来,一家子和睦,沈氏亦是欢喜。
沈氏都想着,待三儿子兴哥儿娶了媳妇,就让长媳学着当家理事,她做婆婆的也就能歇一歇了。至于金哥儿,反正还小,再者,沈氏也想得开,金哥儿是老来子,她疼归疼,可待金哥儿娶妻生子,彼时她与丈夫就都是将七十的人了,介时还是得仰仗着长子长媳,何苦死死把住这当家权不放呢。就是回来这几日,听闺女说起来,也说长媳大有长进的。这么一大家子,姑嫂妯娌,再有就是重阳二郎都是亲戚,还能处得这般和睦,一则孩子们懂事,二则也说明长媳理事不错。
这里还有个缘故,以往何子衿阿念这一家子没回帝都时,阿冽余幸是长兄长嫂,彼时杜氏还没进门,家里的事就多是余幸打理。说来,就是杜氏进门儿,长辈那里多是沈素江氏出面,余幸做大嫂的,也没少帮着里外里的张罗。待杜氏进门儿,杜氏虽不比余幸出身世宦之家,但杜氏之父为大理寺卿,阖帝都有名的人物。余幸这时已颇会做人,但凡家中事,都是与杜氏商量。杜氏一则是二儿媳,二则年岁也较余幸小六七岁,再者,杜氏拳脚虽厉害,却不是那等抓尖好强的妇人,妯娌俩一直处的不错。
待大姑姐一家子来了帝都,余幸原是想让大姑姐当家,何子衿道,“家里的规矩以前如何,如今还是如何,莫要变动。有事咱们商量着来就是。”家里大部分当差做事的都是余幸陪嫁或是后来买进的仆婢,倘乍因何子衿过来夺了他们的差使,岂不令人生怨。故而,人员并未大动,家事就是妯娌姑嫂商量着处置。
余幸阿冽夫妻其实也早就虑过此节,所以才会早早置下房舍,如今,余幸这手里的一拨人,知道早晚都要随主子去新宅的,于这里就没了贪恋之心。何子衿调理出来的人,也知道,待大小舅爷搬走后,主子们要用的还是自己,如今不过是暂等一等罢了。
故而,两边的仆婢们也不会牵扯出什么利益分割之事。
反是余幸这里的管事们,因在帝都呆的时间久了,到底知道的事情多些,哪怕为结个善缘儿呢,平日里对何子衿手下的管事也会多加提醒着些。
毕竟,以后一边儿是姑太太娘家下人,一边儿是姑太太家下人,要打交道的时候多的是。
所以,家下真是一团和气。
就是沈素之妻江氏,与丈夫私下说起话来都是,“孩子们皆是懂事的,这样的和睦,何愁家宅不旺呢。”
沈素笑道,“就是这个理。要不说家和万事兴呢。”
婆婆非要给自己银子,这事,余幸自然不能自己做主,待用过晚饭,夫妻俩回屋,她与丈夫说起家里的事,并未先提银子的事,先说了奉婆婆、太婆婆到新宅子的事,余幸笑道,“我看祖母、母亲都很满意。原本你同父亲、母亲、祖母说了搬家的事,我看老人家是有些不乐意的。如今看过宅子,祖母脸上的笑,一天就没断过。”
阿冽笑,“这就好。”又道,“咱们那宅子,收拾的本就不错。”
余幸道,“有件事,我还没跟你说呢。自打商量定了父亲调回帝都之事,咱们商量着,不是说把在北昌府的园子出手么。今天母亲把咱们那园子的银子给了我,你猜卖了多少钱?”
阿冽道,“当时修那宅子可是没少花钱,成本也得六七千,能卖回成本价,就值了。咱们毕竟也住了不少年头。”
余幸笑,“当初我想的跟你一样,毕竟,这宅子虽修的经心,可在北昌府能花几千两买的,也没几家?能卖个成本价,我就知足。我真没想到,竟卖了八千两!”非但没赔,还赚了些!
阿冽也是惊了一跳,问,“真的?”
“这还有假。母亲说,咱家的宅子一放出去就有人来买了,说咱家宅子风水好,旺子孙,旺家业。”余幸说着就很荣幸的模样。
阿冽点头,“这倒是。但凡谁要买宅子总要打听一二的,譬如,这宅子前身住的是什么人,这户人家好不好,旺不旺。”
余幸笑,“可不就是如此么。我先时还听大姐说,大姐家在北昌府置的宅子,姐夫刚得了升迁北靖关的调令,就有人打听呢,也是卖的快的不得了。”她家的宅子,虽没有大姑姐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