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宗室-第3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十里秦淮南岸,十里大街上更是热闹,宽达6丈的大街上,两侧除了灯笼9是灯谜,陈子龙按捺着内心的急躁,1手握着新妻,十5岁的张氏走在街道上,总想冲到各处去1路路的解灯谜,从东头解到西头。

    这类事情陈子龙干的多了,从东杀到西,基本上也能醉倒在路上。更有1些有情调的名妓出下难题,谁能解开基本上晚上9有住宿的地方了。

    南直隶安庆府举人,刘若宰正干着这类事情,周围围聚的士人越来越多,1片片叫好声中,向着西头杀过去。

    作为他的朋友,史可法搀着刘若宰,酒酣之际的刘若宰思维更强,猜了灯谜夺了灯,拿起酒便灌,摇摇晃晃继续走,胸前青衫棉袍染湿1片。

    来到秦淮十里长街最西头,也是最显目的梅楼这里,刘若宰仰头,眦目看着,呼吸粗重。

    史可法也清楚刘若宰的1些事情,扶着刘若宰的手用劲,紧紧捏着刘若宰手臂,9怕他控制不住,强闯梅楼被杀。

    南京梅楼更高,足有6层。标准的土木建筑,无数人日夜加工在半年时间堆出来的庞大建筑。

    5楼,成功1路闯过来的刘若宰已经成了众人视线的焦点,尽管他后面还有无数才子在拼杀,但这种事情不是有才9行,还需要有好的酒量,以及1点点运气。

    陈子龙9成功过,被秦淮女子以陈大樽称之,大樽9成了陈子龙另1个代号。

    宝卷俯首看着刘若宰,面无表情。

    刘若宰与各路名士有着极好的交情,年轻时在士林的威望,与此时的张溥差不多。今年,刘若宰才32岁,不算大。

    可他是十5岁中举,中正元年的科举,已经是他参与的第5回。当时,东林还没被清洗,勉强与皇帝维持着关系。随即相府稳定,军队稳定,东林9彻底完了。

    与东林名士交好的刘若宰,已经通过秋闱会试,秋闱会试时东林在,威望、影响力也在,当时普遍认为刘若宰会成为新科状元郎。

    等到来年春闱殿试时,刘若宰受迫于种种压力,表现不佳9成了为数不多,通过会试却在殿试这个排名考试中跌下去的人。

    这种待遇的人很少,也只有十几年前万历41年,福建解元陈如松1事可以相提并论。1省解元,基本上9是个保送的进士。论影响力,解元只比状元、榜眼、探花差1点,2甲进士第1的榜首,也比不上解元名望。

    当时的陈如松,面对东林与浙党的激烈绞杀,双方争斗的1团糟,偏偏主考官叶向高患病,又偏偏推举方从哲这个浙党领袖来当副主考负责会试。集团绞杀碰撞,叶向高又以自己的意志搅乱,那1年的科考实在是混乱。

    1帮子通过会试的贡士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是投靠名义上的座师叶向高,还是投靠实际上的座师方从哲,偏偏方从哲这个实际座师又是叶向高推出来的。

    于是这1科的进士分化,要么成了东林骨干,要么成了浙党骨干,其中陈如松这个福建解元谁都没去投靠,殿试时万历不管事,进士排名由激烈冲突的两党1起来评定。

    所以,堂堂1省解元,9成了排名倒数的3甲进士,与崔呈秀几乎是排在1起的。羞怒的陈如松改名,以松立志,开始了苦难的仕途。

    因为激烈的党争,下1科万历44年发生了震惊天下的科场舞弊案,这1科没有会试会元,因为会元沈同和的卷子,是殿试第6名赵鸣阳在会试时代作。会试要糊名,两个人相互写对方的名字,9把事情给办了。

    科考是选拔官员的通天大道,但也禁不住每科两3万人冲击那3名额,难以想象的优厚待遇背后,再加上激烈的竞争,科考时发生什么事情都是可能的。

    而刘若宰,9是党争最后的受害者,因与东林的关系而受到压迫是1个原因,另1个原因9是宝卷,可以想想,1个在南京乡试时十5岁的粉嫩举人,少年才子未来1片璀璨的大官人,来到秦淮,会发生什么?

    当时的秦淮,基本上能把刘若宰给撕了。

    再不济也可以当个排名垫底的3甲进士,毕竟秋闱会试后,选出的贡士基本上已经是进士了,最后的春闱殿试9是排个名次。

    只要不交白卷,不在皇帝面前乱了礼仪,那1切都是妥妥。

    所以,没有皇帝出手,刘若宰可能现在会在相府历练,或者下放知县。

    朱弘昭也没干别的,9问刘若宰是哪里人。

    刘若宰是安庆人,但祖籍是山东梁山这个通过水浒扬名天下的贼窝子,是刘若宰父亲这1辈迁到的安庆。

    只要刘若宰撒个小谎,9能免去通贼的嫌疑。朱弘昭等着的9是他撒谎

    老老实实回答问题的刘若宰,朱弘昭也不能以欺君之罪收拾掉,只能以梁山贼人猖獗,多有杀良冒籍避罪为由,让刘若宰提供父祖3代无犯罪证明再来科考。

    在这两年半的日子里,刘若宰到处奔波,梁山此前并未设县,由郓城来管。于是郓城的档案、历代郓城、东平州的官员,梁山周边残存不多的士绅出具的证明等1系列东西,才能证明刘若宰父祖3代内没有犯罪,没有顶替冒籍,是正正经经的良家、书香之家。

    忙完这1切,刘若宰这才来南京向法司出具证明,洗去了冤情,然后9来了这里,给宝卷添堵,也给皇帝添堵。

    科考大公,是为天下有志有才有德之士开辟的晋身之路,是公器。刘若宰不服,他认为自己被刷下去,是公器私用所致。

    这件事情也传的沸沸扬扬,刘若宰在这里仰视静静伫立,除了远处的嘈杂热闹外,周边1片低声议论,不断有待考的举人离去,没人愿意给自己因为看热闹而惹来麻烦。

    “姐姐?”

    徐佛裹着斗篷,来到窗边,低头看1眼黑压压的街道,看到了刘若宰那摄人的目光,不由双眉倒挑:“负心男儿,表里不1之徒,果真是酒壮怂人胆。”

    宝卷始终不开口,轻轻1叹,容颜不改,1副恬淡模样俯视着。

    陈子龙见梅楼面前挤的1团糟,扭头对身后护卫道:“将背后这家楼,烧了。”

    锦衣卫新派出的护卫,怔了怔拱手:“遵命。”

    陈所闻作为国朝从2大员,1省政司,按着现在的规矩会由锦衣卫,说的正规1点是由禁军中抽调锐士1甲作为护卫随从,俸禄依旧由军费拨出,两年1轮。

    这些作为护卫的禁军,不用想必然是锦衣卫世职,世代为皇家效力的清白子弟。

    这护卫也没做什么,9是助跑后将垂着的1串灯笼拉扯断,灯油4溢还没落地,1串灯笼9烧破薄薄纸皮。护卫落地后,撒腿9跑,拉着破锣嗓子:“走水了!”

    火势凶猛直窜而上,点燃1串串的灯笼,瞬间大火从背后燃起。

    不远处的警役敲打铜锣,两处街口的水车往过来挤:“头儿,梅楼拥堵,过不去呐!”

    “碾过去,救火要紧!”

    军官早9看的不耐烦了,梅楼6楼上可是厂卫公用的1处办公暗点所在,他能安排到梅楼周边出勤,自然是厂卫的人,狠狠挥手:“碾,出了人命算咱的!”

    1片混乱中,另外两名护卫推开1名名冲撞过来的游人,护着陈子龙夫妇往梅楼跑。

    闷哼1声,史可法混乱中被人背后砸了1拳,只觉得呼吸都停止了,浑身麻痹僵直,连着搀着的刘若宰1起,扑倒在地。

    下黑手的人大大方方1脚踩在刘若宰背上,跑了。

    有惊无险进了梅楼,相对于外面,这里内部宽阔更为明亮,看的张氏口张目呆:“夫君,这9是梅楼?”

    果真4季如春,虽然新建,但楼中空心地带1片草绿,周边攀爬着藤蔓。

    张氏虽然温婉贤淑,通4书5经朱子经义,也懂西夷数学历法天文,可陈子龙总觉得这个小媳妇缺乏1点什么。

    “大樽,来1杯!”

    3楼走廊1人高呼,陈子龙仰头见是1名宿卫军官,好像是李鸿基,拱手笑道:“李兄!”

    “这位是弟媳吧?喏,见面礼,甭嫌弃咱这粗人!”

    李鸿基左臂端着酒撑在护栏上,右手在腰间摸了摸,冒出1枚金币对走来的陈子龙抛下去,陈子龙跳起来双手接住,翻看金币见正面是‘百子千孙’,背面是5子登科画面,咧嘴:“岁币?”

    “可不是?君父给咱发的岁币,目前用不上,这份福气送给贤弟,早生贵子!”

    下面的伙计给陈子龙端来1杯酒,李鸿基说完各处都有人出来,见是陈子龙和新婚娘子,纷纷让人送酒,送上岁币或随身携带的玉器。

    岁币在宁妃怀孕时宫里9在铸造,现在铸造了更多的岁币,给宫里人当红包,也给皇城驻军发,有的是金币,有的是银币。只是金造岁币,是在南京才开始铸造的。

    看着丈夫接受1处处的敬酒,端酒的木盘里摆满了金灿灿的岁币,裹着素色斗篷的张氏抿嘴轻笑,如闺中传言1般,夫君果然在京城是个风云儿。

    她高兴了,可5楼与1帮姐妹闲聊的寇青桐看了后

    至于外面发生的事情,这里真没几个人在乎,再乱也乱不到梅楼来。

    梅楼背后9是码头,大不了跑呗。

第567章 维稳国策() 
次日,正月十6,也是所有该离京赴任的集体离开的时间,辽王也要走。

    南京皇城狭小,新造的温室规模不大。

    带着1篮子半夜采摘的覆盆子,辽王走了。

    十5以前不办事,注定了十6这日的忙碌。

    新旧参杂的相府与成员稳定的法司、将府成员1同来到皇城,昨夜宫里赐膳后又和家人吃了元宵,很多人都没睡什么安稳觉,甚至将府1些年青的如何冲,连觉都没睡。

    1帮子留着黑眼圈来参加新年廷议,朱弘昭这个皇帝也好不到哪里去,难得放了1个大长假,该喂的地方都去喂了1遍,都显得消瘦了1点点,更别说黑眼圈这种加班鏖战的附属品。

    压着倦意,忙完这边再好好睡1觉,再干个1天1夜,基本上9能把攒下的事情忙完。

    相府没有什么事情,1点事情都没有,现在9是收尾。

    主要事情是将府和法司的,秦良玉这位大将军家里闹矛盾,搅得她心神不宁,从新年伊始至今,9没好好睡过。

    很简单,她忙完这1年,伯爵帽子9能砸过来。

    这个爵位,她儿子马祥麟可以接替。问题9出在这里,马家是石柱土司,秦良玉能掌握石柱,是因为土司传统所使然。丈夫马千乘被陷害至死,儿子年幼,她9以妻子的身份执掌石柱军政事务。

    可整个白杆兵,都是她1手拉起来的,兄长秦邦屏、弟弟秦民屏充当骨干,也都为国殉身。换言之,秦良玉即将得到的爵位,饱含着秦家老1辈人的血,整个白杆兵系统,也充斥着秦家家将、家丁。

    别说白杆兵,石柱百姓子弟兵,认可秦,不怎么认可马。

    而秦家下1代秦翼明、秦拱明兄弟又屡立战功,马祥麟9显得有些功劳不足份量轻了。

    这是1个集体,以后能不能继续荣耀下去,那领头人9显得很重要,目前看来秦家是很合适的。这让马家人怎么想?于是自然而然的,内部有了对立的势头。

    这个年,秦家、马家两派,差点在家宴上打起来。

    这个矛盾太大了,所以朱弘昭才早做安排,将马祥麟抽出禁军体系,送到辽王那里。而且也是别人的家务事,秦良玉怎么选择,他可以干预到,可这不符合规矩。

    毕竟封爵的对象是秦良玉,是国朝大将军秦良玉,不是马家媳妇秦良玉。这又涉及时下最麻烦的人伦问题,那9是寡妇归属权问题。

    丈夫死了,到底是归娘家,还是留在夫家守节?还是,再嫁?

    民间因为这类问题闹出的案子太多了,现在涉及到秦良玉,这9是1个大问题。

    当寡妇不算最可怜,当没有子女的寡妇才是最可怜的,丧失家庭财产支配权。夫家逼着改嫁好弄1笔嫁妆;娘家逼着守节守1辈子。

    前者是夫家的短期效益,后者则是娘家的长期效益。因为守节的寡妇熬个23年得到朝廷嘉许、认可,那么娘家必然会获得种种优渥待遇,例如免除徭役摊派、免农税等等1系列的好处。

    爵位,9是秦良玉的财产,从财产的角度来说,新婚夫妇的财产为共同拥有,有子女的情况下1方亡故,另1方执掌。

    但爵位是秦良玉个人的财产,而马家最大的财产9是土司职位,重庆已完成改土归流,换言之马家已经不是土司。

    扯远了秦家是借鸡生蛋,说的大了9是秦家感恩道德问题,实际上算账又是股份问题偏偏爵位没有分割的说法,除非秦良玉请求推恩,将伯爵拆了。说到底,还是娘家与夫家争夺1个寡妇的财产。

    因为涉及到女性的权益,所以朱弘昭当瞎子9没管,看着势态发展。

    秦良玉状态不好,何冲作为代表,陈述着将府对今年的规划:“配合相府,完成3京兵役策贯彻工作是今年主要的差事。这是利在千秋的内政,将府绝不会拖后腿。其次,军中贯彻新军阶。最后是外站,相府轮替交接,将府无打打仗的心思。”

    何冲没有拿折子,完全在口述:“西北方面以哈密为目标沿线设立瓜洲6卫,做好筹建安西军团的准备;其2,固守松藩,施行疲敌策略,以待时机;末了,南洋水师要奠定国朝在南洋主权,务必打灭荷兰红夷嚣张气焰。”

    隔着帘子,朱弘昭坐的笔直,也没睡着,9是魂不守舍,神思迷糊,跑神了。

    良久不见皇帝开口,曹化淳从后堂进来,靠过来:“主子,解解渴。”

    朱弘昭下意识抬手,看着曹化淳端着的橙黄色透亮晶莹如玉的覆盆子,张嘴轻叹:“唉不吃了,看着伤心。”

    曹化淳打了个眼色示意帘外,朱弘昭才注意到何冲站在那里,抬手道:“给何将军送去解解渴,朕委实没有胃口。”

    得到1盘覆盆子,何冲大手抓着当场9吃了起来,满口都是橙黄色酸甜汁液。

    朱弘昭拿起将府的折子补刚才落下的东西,下面只当是皇帝不满意将府的小动作,皇帝喜欢干大仗搞大动作,将府的提议也是综合考虑后的结果。

    皇帝的确有搞大场面的心思,让将府衡量,可以9打,不可以9算了。考虑到今年相府更替,将府才选择保守态度。

    毕竟日本是岛国,干掉对方的小渔船后,完全可以以力压人,1巴掌拍死。

    其他的9不好说了,尤其是庞大的后勤压力。

    有些失望,朱弘昭轻叹:“目前也只能这么办了,准了。法司说说。”

    见将府大将军这个扛把子没出面,法司这边自然也不会自轻,钟羽正给法司2把手,新任的刑部尚书周道登1个眼色,周道登起身:“回君父,法司有提案2。第1是于国子监分杂科,细分杂科,多兵科、农科、法科。今后法司,以取法科进士为主,以增强法司整体能力。”

    叶向高没有什么反应,这是大理寺正卿毕懋康的主意,他也听说过。

    袁可立则深深看1眼法司1系,有自己后继培养基地,这法司摆明了要独立在外头,关起门来搞自己的那1套。

    他赏识周道登,更了解这个人,这个人是个职业官员,很会做官,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心里分的很清楚。现在敢说这件事,必然是风向明朗的结果。

    周道登见没有人质疑第1条提案,9说出第2条提案:“经法司研讨,准备重修大明律,以典正法纪。”

    原版的大明律非常的苛严,后面又因为形势变化,屡屡废掉里面的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