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是魏国和赵国将信将疑,连齐、楚、燕等国皆为一样,这些精明一时的君主们都陷入了韩国的“迷魂阵”中。
正在这时,又从韩国来了一批使臣,分别由韩国的上大夫担任,其中申止一个人就负责了魏、赵两个国家。申止等使臣向五国诸侯呈递上了韩国的国书,邀请诸侯们派使团到韩国参加举国的庆祝会。
韩侯这一系列的举动,彻底搞懵了五国诸侯,他们已分不清事情的真相。秦君赢驷当然也听闻了韩国的庆功会,他如坠五里雾中,心说:“韩侯韩固这是疯掉了吗?明明渑池战场劣势明显,只剩一座孤城,反而举国相庆!”
他摇了摇头,不屑一顾,没有再作细思量。可是,就是这些许的大意和疏忽,却可能带来致命的恶果。
如果赢驷此时能将樗里疾等找来,认真琢磨商讨一番,可能会嗅出一点味道,看出一些蛛丝马迹。然而,人在自得之时,不免因轻视对手而忽略了细节,细节却决定了最终的成败。
韩国前线的将士也接到了庆祝的命令,其中有上千名杀敌英勇、立下战功的将士被送回到国都新郑城,接受韩侯的检阅,新郑居民夹道欢迎英雄凯旋。韩侯重重赏赐了这些有功将士,他们披红挂彩,耀武扬威地走在新郑的大街上,心中充满着自豪,脸上洋溢着喜庆。
其实,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还是有一丝疑惑:“我们韩国的渑池现在还在秦国人手中,去救上官城的大军又被人家打退回来,我军的胜利还远未到来呀!怎么莫名其妙地突然来了个举国庆祝?”
然而,这些将士都拿到了价值不菲的犒赏,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到了这个时候,有哪个人还故意说出真相,推却自己的功劳,说自己并没有在渑池战场上立功?
宁钧也在受邀之列,但是他却拒绝出席。尽管他已接到苏秦的信函,秘密向他透露了庆功会的用意,这一切只不过是一场大型表演而已。但是,宁钧觉得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表演技能,他装不出来已经胜利的喜庆样子。
第430章 援军报到()
宁钧派出了楚将景封、燕将冯度等参加这场略显滑稽的欢庆活动,他们这些人当然是欣然而往,为了受赏,他们更是无限制地夸大了自己的功勋,无意间也就更增加了韩国胜利消息的可信度。
至于魏将吕寄,宁钧实在不好意思派他去参加活动,因为这位熊将糊里糊涂地脱队,到了战役结束才稀奇古怪地归来,如果连他也去,未免显得太假了些!
吕寄很不高兴,他主动来找宁钧,请求道:“末将也是以魏国援军身份参加战斗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我怎么就不能前去新郑受赏呢?”
宁钧白了他一眼,回道:“人在做,天在看。别人不愿戳穿你临阵脱逃,你还以为大家真看不出来啊?请勿复言!”
吕寄看宁钧脸色铁青,怒气上涌,吓得他噤若寒蝉,低着头溜了出去。
苏秦也把周绍从洛阳派去了新郑受赏,因为他也是在渑池立下战功之人,又能彰显赵国援军的威名,周绍领命而去。
至于颜遂,一直留在洛阳,跟随在苏秦身边,根本就没参加战役,苏秦也不好意思派他前往新郑。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苏秦算准了韩侯举办庆功会的日子,在庆功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派出五路使者,分别向赵、魏、初、齐、燕等国送信函。苏秦以合纵联盟纵长的身份,要求五国派出不少于三万大军前来洛阳会合。
苏秦向诸侯说明道:“渑池之战胜利在望,惟愿君侯派兵襄助,向秦彰显我合纵的实力,毕其功于一役,以吓阻秦人称霸之野心,令其兵不敢出,确保东方诸侯几十年的平安。”
苏秦的使者几乎与各国派往新郑参加庆功会的使节同时返回到了各自的国内,使节们亲眼看到了韩国新郑的热闹气氛和高昂的士气,向国君们绘声绘色地描摹了一番。
而苏秦的使者则一脸严肃地呈递信函,理由正当充足地向他们提出了出兵的要求。两相对照,各路诸侯都觉得派兵这件事可行。
至少自己不会吃亏,说不定还能捞一把,从渑池战场上缴获一批战利品归来。诸侯们想到:“就是再不济,咱也算参加过对抗强大秦军的一场大战,那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秦国人从此会对我国忌惮三分。而自己军队的士气也会大受鼓舞!”
于是,各路诸侯都让苏秦派来的使者赶回洛阳,向苏秦传信儿,转达了自己派兵襄助的意愿,让苏秦在洛阳静下心来,等待大军的到来。
苏秦送出信函后不到五日,第一路诸侯援军就赶到了洛阳郊外,正是赵侯赵语派来的大军,共计五万余人,由肥义统领,盔明甲亮,威武整齐,浩浩荡荡地开到了会合的地点。
肥义指挥赵军扎下营寨,苏秦此时也赶到了赵国军中。肥义与苏秦见过礼后,向苏秦呈递上了赵侯赵语的一份信函。
苏秦展开信函来看,发现这封信函竟然是赵侯赵语亲笔书写,极其工整。在信函中,赵侯客气地问候苏秦的安好,然后又祝贺他率领部队在渑池之战中传捷报。信函到这里,语气一直是客套和柔和的。
然而,接着赵侯话锋一转,又说起了赵国对合纵联盟的支持,他列举了资助苏秦游说各路诸侯,以及出兵解救魏国的安邑等一系列的举动。在这一过程中,赵国从来都是诚心诚意地支持,不遗余力。
苏秦看到这里,点了点头,觉得赵语所言没有错,若论对于合纵联盟的支持,赵国贡献最大。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只恐怕合纵之事,到现在都八字还没一撇呢!
赵侯接下来又稍显不满地问道:“赵国在诸侯中不算最强大,但为合纵大业尽心尽力,当然希望能从合纵中分享胜利的果实,然而,赵国迄今为止,只是出力,尚未见到成效。寡人当然不急,但是惟恐臣民们产生疑心。而丞相久居洛阳,赵国政事荒怠,臣民怨言不断。尚乞丞相细思之!”
苏秦读到此处,鲜血涌到脸上,面色腾地一下就发红。
赵侯赵语所言,句句戳在了他的脊梁骨上。到此时,他方才想起了宁钧当初的劝谏,深觉自己在洛阳花天酒地十分不妥。不仅荒废了赵国政事,也让诸侯们起了猜疑之心,间接地影响了合纵大业。
苏秦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万事毁于荒怠,而成于勤勉。”人就像车轮上的辐条一般,一旦上路,就难以骤然停下,否则,车废人伤在所难免。
肥义不知信函的内容,他站在苏秦身旁,看着他脸色红一阵白一阵的,知道赵侯此信绝不轻松,苏秦心情一定很不好受。
苏秦此时却很难顾及身边有人在观察着自己,他被赵侯的言辞给震动了内心。他深深觉得对不起赵侯和赵国,合纵联盟确实已经到了该为赵国考虑做大贡献的时候了。
苏秦并非没有想过为赵国谋利,但是此前只是随便想想,他要兼顾合纵的发展和赵国的利益,在二者之间寻找到最佳契合点。今天接到赵侯之信,展读之下,他越发清楚了今后的方向。
苏秦接着再往下读,发觉赵侯在语带责备之后,又转入了平和。在接下来,他告诉苏秦,赵国对于合纵仍然抱有极大的信心,为表示支持,特意增加两万援军,总兵力达到五万。
赵侯赵语在信中又交代:“肥义只是负责将赵军送到洛阳,交予丞相手中,然后他即刻返回赵国。赵国前线大军仍归由苏秦全权指挥,一旦渑池之战结束,必须由苏秦亲自带回到赵国,交还给寡人。”
苏秦读到此处,明白赵侯是担心自己指挥渑池之战结束后,仍像上次一样,滞留在洛阳不归,将赵国的政事搁置在一旁。明白了这层意思的他,又是一阵子脸色发红。
苏秦看完了赵侯的信函后,心潮澎湃起伏,羞愧之情难于言表。他定定地不说话,眼神发飘,思绪不宁。
肥义见苏秦已经读罢了信函,但是还未从沉思中脱出来,他就等待了半个时辰。然而,苏秦一直迟迟未说话,肥义有些着急。恰巧这时,有中军小校来前来禀报,肥义就决定打破沉默,将苏秦从思绪万千之中唤醒过来。
肥义有所不知的是,苏秦并非只是为这一刻的战事操心,他正在苦思着渑池之战后,合纵联盟的路向与赵国可以从中而得到的实际利益。
第431章 绝密文书()
中军校卒来禀报肥义,说是中军大帐已经搭建完毕,各路纵队也已就绪,等待着中军指挥下达进一步的指令。
肥义此时不能再等苏秦自己从沉思中缓过神来,他提醒苏秦道:“苏丞相是不是已经读完了君上的信函?”
苏秦听到了肥义的说话声,把脸转向了肥义,但是思绪仍未完全平息,并未听清他说什么,于是就简单地“哦”了一声。
肥义接着说道:“不知君上在信函中是否交代丞相,我率兵到了洛阳之后,全军指挥权就要交给丞相的。”
苏秦定了定神,肥义的这句话才听得明白真切,他点了点头。肥义又道:“我出发前君上亦有指令,让我把中军印信一并移交丞相。”
肥义说着,向身边的亲随小校招了招手,五名亲随走近了来,有的捧着印玺,有的捧着符节,有的捧着虎符,有的抱着令箭,有的捧着折叠好的中军大纛旗,他们到了苏秦面前,列队并排站立。
肥义说道:“这些都是赵国中军令信,君上特意在纛旗上绣上了丞相的姓氏“苏”字,以示军队交与丞相的决心。”
苏秦抬起了头,回道:“好吧,我这就接收令信。”他说着,向自己的亲随校卒招手,让他们过来。
苏秦自己恭敬肃穆地一一从肥义里接过主帅的凭信之物,又把他们转交到亲随校卒,由他们暂且收起来。
苏秦当即下令给中军传令兵,命道:“三军扎好营帐后,立刻埋锅造饭。午后未时,准时到达军中的临时演练场,听候我的号令!”
传令兵们足有二十余人,他们纷纷跑步到各路纵队去,传达主将苏秦的指令。然后,苏秦拉着肥义的手,走向了中军宝帐。
苏秦与肥义坐了下来,他问起了赵国的政事,肥义一一加以回答。苏秦发现,肥义作为自己丞相府的令史,在自己不在邯郸时,协理全国政务,事事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真是一个难得的为政人才。
而肥义也渐渐地成熟起来,锻炼得精明干练,初见他时的那种稚气,早已经踪迹全无。
苏秦吩咐肥义,不忙着动身回国,第二天再出发不晚,因自己还有事情托他去办。肥义不知何事,但出于对苏秦的尊敬,还是躬身口称:“接令,谨遵丞相号令!”
苏秦和肥义草草地吃了午饭,之后,他就向全体赵军训话,苏秦强调了三军协调、有令必行、进退有序等军中纪律。最后给将士们鼓励道:
“我们赵军此番前来渑池,不只是为了韩国,更是为了我们自己,赵国多年受到秦国的欺凌,现在已经到了报仇雪恨的时候。”
“望将士们为了自己的妻儿,为了赵国,勇猛顽强,舍身为国。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英勇的赵国军队!”
苏秦训完话后,话音刚一落地,受到鼓舞的赵国军人就几乎齐声高呼:“赵国万岁,君上万岁,胜利万岁!”
苏秦发布了自己的号令,然后紧急地赶回到了洛阳城中的府中,他要与自己的亲人们见一面,向他们作一交代。
因为他根本没料到赵侯还会派肥义捎来信函,在出发去迎接赵国军队时,他本以为晚上还要回洛阳城的府中歇息。
如今,在展读了赵侯信函后,苏秦踏实不下来了。受赵侯之恩甚重,当思竭诚以报之,他如何好意思再呆在府中优哉游哉。
况且,自己已经接过了赵军主将的令信,三军不可一日无帅,他又岂敢擅离中军,若如军中一旦有紧急军情,主将不在中军,那还不得乱了套。
出于这多个角度的考量,苏秦决定下午返回到洛阳城中,与家人简短地话别,然后晚上就返回到赵军之中,全力投入到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之中。
苏秦临时决定很仓促,他的家人都毫无准备,一双儿女已经大了,也已习惯了父亲常年在外的生活,所以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留恋和不舍。
倒是两位怀孕的夫人,很令苏秦不放心,他嘱咐孟婷和魏佳注意身体,安心等待自己归来。
他与她们在府门口挥手道别,转过头去,眼眶就已难以抑制地稍显湿润。
孟婷和魏佳也强作欢颜,尽量表现得轻松自在、不以为然,但是,当她们目送苏秦登车而去的时候,扭头就流下了热泪。
尽管不是生离死别,但是战场之上,什么意外的事都可能发生,哪有一位娇娘能放心得下自己出征的丈夫!那战场牺牲的将士的白骨,或许风吹日晒已经支离破碎、破败不堪,但却仍是不知丈夫下落的娘子梦中的青春儿郎!
苏秦连夜赶回到了赵国的中军宝帐,他深夜不睡,苦苦思索,最后想好了给赵侯的一封回信。于是,他拿来一方锦盒和十来片薄薄的光滑竹简,在上面写了起来。
苏秦一边写,一边仍在考虑如何措辞,信函写得极慢。直到凌晨丑时,他才写完了最后一个字,然后吹了吹竹简上的墨迹。
他长舒了一口气,躺下身来,歇息了半个时辰,然后再度起身,将竹简用细牛皮绳扎好,卷成了一个小圆筒,放入锦盒之中。
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取过了火漆,用灯烛的火光烤了一会儿,待火漆松软,就将火漆涂在锦盒的封口之上,与锦盒的封口完全粘合一处。
最后,他才郑重地在火漆上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完成了这一切必要的保密措施,他才放心地躺到床榻上入睡。
第二天早晨,苏秦起床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吩咐亲随小校去将肥义请来中军宝帐。
苏秦梳洗完毕,整衣戴冠,这时肥义就来到了帐前。
肥义报门而入,苏秦端坐在中军主将座席之上,向他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将肥义让座在客席上。
肥义言说:“不敢。”他待要像普通将军禀见主将那般站立在侧厢,苏秦微笑了一下,说道:“肥令史不必拘礼,这里只有我们二人,你就放开了手脚,随便一些吧。”
苏秦说着,又向中军宝帐中的随从挥了挥手,命他们退了出去。
肥义坐了下来,拱手向苏秦问道:“不知丞相叫我来,有什么吩咐?”
苏秦取出了几案下的锦盒,将他递给肥义,说道:“我这里有绝密书函一封,要委托你带回邯郸,亲手交给赵侯。”
肥义起身到苏秦几案前,恭恭敬敬地双手接过了锦盒,说道:“肥义接令,定不辜负丞相所托!”
苏秦又道:“这封书函十分紧要,你一路上务必小心看管。如果遇到万不得已的情况,发觉书函不保,一定要亲手迅速毁掉它,切莫被他人掳掠了去,泄露了机密。”
肥义见苏秦一本正经,一再地嘱咐。再看看锦盒,发觉封封得严严实实,用心极其严密。心想:“这里面是什么宝贝儿,值得丞相如此提心吊胆?”
肥义哪里知道,这封书函之中,苏秦不仅向赵侯表明了自己对于赵国的忠心,将思回报于赵的恩赐,而且写明了自己今后将要采取的行动步骤。如果落入到他人之手,一旦泄露,将会前功尽弃,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
肥